摘 要:公共服务标准化作为一种科学的、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工具逐渐成为评价政府服务水平的度量衡。为加快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与均等化,必须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供给内容和形式,并构建需求导向型的供给机制,确保公共服务业顺利开展。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在一些试点单位的实践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将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现状深入探究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完善和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化路径。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6-0151-02
一、 研究背景
自“十二五”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力度,增加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比重,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同时也逐步提高精神文化建设。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当下取得的成效与人民更加期待的新生活相比还存在发展不全面、整体不平衡、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化还有一定的研究空间。2018年,湖北省制定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旨在通过三年的建设,到2019年底普遍达到功能优越、设备齐全、服务规范、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建设标准。因此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发展的深入研究调查是十分必要的。加快推进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有利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满足公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最终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二、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现状
(一)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情况
首先,为了方便广大群众参与读书活动,N县在公共图书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站等配备了图书报刊等,并免费向公众提供。由无线模拟和卫星提供的广播节目分别在六套和十七套以上,并且提供全民应急广播服务。由数字音频和地面数字电视提供的节目不少于十五套,在未完成无线数字转化的地区,提供不少于五套电视节目。为了丰富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N县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为外出务工人员、农村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放映的电影每月不少于一场,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两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其次,在设施开放方面,N县“三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健全。在文体活动方面,城乡居民通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园、文体广场等就近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每个行政村(社区)建设了两支以上的群众文化活动队伍并经常性地开展文化活动。在文化设施方面,县级建设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现县、镇(区)、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共享,开通公共文化微信公众号和公共文化APP平台。在广电和体育设施方面,依照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标准在N县设立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广播电视发射和检测平台。
最后,N县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根据工作职能和相关部门核准的编制来配备工作人员。在县、镇(区)、村(社区)三级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務队伍,定期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设立城乡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镇(区)文化站全年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按照镇(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5元、4元、3元的比例列入县政府财政预算。在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方面,N县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每年参加的脱产培训时间要大于十五天。镇(区)和村(社区)的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在六天以上。
(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经验
为了在2020年建成机制体制顺畅,具有多元化供给和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N县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其中县长担任组长,县委和政府相关领导担任副组长,成立专班来召开会议制订方案,使多部门整体联动。为了增强各部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N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县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以全县人民为服务对象,把社区和农村作为重点,坚持公益性、便利性和基本性,将N县建成网络健全、发展均衡、功能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中,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建设的难点和瓶颈。N县配套了八项措施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建设目标。第一,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设置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基本保障经费,确保文化事业经费在财政支出的1%以上。第二,对文化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并给予适当补贴。第三,在社保政策方面,落实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职工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政策。第四,在融资政策方面,鼓励通过自筹的方式进行公益性文化改造或建设,鼓励公益性文化事业捐助方式的多元化。第五,在捐助政策方面,设立公益性文化事业专用账户,采取统一规划的标准,合理使用公益性收入。
三、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间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差异大
城乡之间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存在巨大差异,地方财政预算的大部分都投放到了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而县城内大部分的农村却得不到足够资金。在农村,由于文化设施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虽然村民同样有这些文化需求,但是前往县城进行阅读娱乐显得不太现实,农村供给显得十分不足。这种巨大的城乡文化建设差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极不相符,与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服务建设的标准和要求不符。其次,城乡之间开展的精神文化活动存在差异。县城是全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各项文化活动开展毫无例外都以县城为核心。但与此相对应的农村村民则无法享受到这些文化活动,只能通过电视等渠道收看当地文化活动的举办。
(二)居民文化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旨在保障居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让民众都能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冲浪,农村还要加上看电影和看演出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城乡居民的这些基本的文化需求。建立社区图书室、修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是保障城乡居民文化权利的一种体现,也符合中央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精神。但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有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但是没有相关制度的规定,每个地方设施的开放情况、使用状况各不相同。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权益保障机制,很多文化设施使用遭到搁置,文化活动未能开展,最终使居民的文化权益受损。
(三)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渠道单一
N县文化标准化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交通便利、有其他农业收入的乡镇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中能够使用一部分村委会收入。访谈中H村依靠当地修建高铁的契机,利用高铁建设配套相关的水泥石灰修建了文化广场。像H村这样有其他收入来源的村委会并不多,而且自行筹措的文化建设资金极少,且具有不稳定性,大部分农村村委会无收入来源,维系日常管理只能依靠国家财政,更无经济能力为文化建设筹措资金,文艺团体、文化协会等在基层尚未形成,“等、靠、要”的现象在文化建设领域依然十分普遍。
四、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需求导向型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
公共产品供给单一化已成为阻碍居民文化需要满足的重要原因,因此公共产品供给多元化已提上日程。从现有经验来看,政府要充分运用能够支持文艺创作的专项资金,加强引导,创作生产更多符合人民群众需求、展现本地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文明的文化产品;加强对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项目;加大对城市社区公益电影的宣传保障力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体系,全面实现农村“村村响”建设工程。
(二)加大宣传力度,严格贯彻执行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经历了肇始、探索和深化阶段,全方位制定了大量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包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定、发展规划以及具体实施的管理制度等,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初步形成较为系统的政策体系。在有利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各级地方政府更有责任、更有必要充分领会中央政策精神,严格遵循标准又因地制宜地落实中央关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各项政策要求。
(三)加大财税支持公共文化建设力度
要加大政府性基金对公共文化的支持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如政府购买、项目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支持各种社会文化机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成市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供给模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规范和设置准入门槛,积极发展第三方的标准评价机构,构建和实施多层次、多方式的综合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
(四)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内部参与主体和外在宏观社会环境。前者主要包括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第三部门、农村社会公众等;后者则包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均等化。充分发挥动力机制的推动作用,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构建并完善市场化竞争机制。加快完善并正真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市场化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政府明确市场参与的范围,简政放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采取项目、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为市场化提供平台和渠道。第二,建立社会化参与机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宣彻力度,以其实际成效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其中;培育社区和农村社会公众的公民意识,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制定符合居民需求的文化服务标准,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形成内部参与主体共同监督其标准落实的格局。第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政府应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三方提供者的文化知识产权,按照"投资者获益"的原则制定利益激励机制,同时政府应界定合适的奖励标准,通过纳入财政预算拨款和专项资金的方式予以奖励。此外,建立城镇和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发展情况的绩效评估机制,第一,从评估原则、评估维度及具体评估指标入手,以居民村民满意度为评估重点,规范评估方法和评估程序,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社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评估指标体系。第二,建立内外结合的社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评估体系,充分发挥各方参与主体的作用。第三,構建标准化监督体系,综合发挥党内监督、政协监督、社会监督等多方监督主体的力量。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绩效评估应成为政府工作的常态,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均等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型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坦英,俞双燕.南昌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10):187-188.
[2]王玉明.西方政府管理创新的主题及趋势[J].岭南学刊,2006(4):25-29.
[3]顾丽梅.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之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05(1):38-45.
[4]王洛忠,李帆.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构建与地区差距测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1):184-195.
[5]朱海闵.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4(1):9-14.
[6]Blind K. A Taxonomy of Standards in the Service Sector: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Empirical Test[J]. The Servic Industries Journal,2006,26(4):47.
[7]M Pacione. Geography and publicfinance: Planning for fiscal equityin a metropolitan region[J]. Progressin Planning,2001,56(1):1-59.
[8]朱海闵.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4(1):9-14.
作者简介:
陈婷婷,女,河南南阳人,中南财政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