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摘 要】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普罗帕酮治疗高龄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对24h动态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78例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9)与观察组(n=39)。对照组予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4周后两组24h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比较相关血清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情况,以中医症状积分为依据评估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各血清指标(hs-CRP、IL-6、TNF-α)水平、24h动态心电图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稳心颗粒联合普罗帕酮可有效缓解高龄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心律失常;稳心颗粒;普罗帕酮;高龄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6-0120-03
心律失常为心脑血管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慢性心律失常的高龄患者比例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益加重而不断升高[1]。窦房结及其周围激动异常引起的激动传导障碍是心律失常的主要发病原因,即心脏本身病变或传导障碍导致的心脏异常搏动[2]。目前临床对于高龄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普罗帕酮、美托洛尔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为主,其中普罗帕酮具有显著的降低心肌兴奋性的作用,起效快且藥效时间长,但是长期服用存在并发症的隐患且停药后极易复发[3]。高龄患者机体自我修复能力及对药效动力学水平均较年轻人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故选择适合高龄患者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及提高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4]。鉴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在临床防治方面的重要地位,本研究针对性选用具有活血化瘀、益气养阴功效的稳心颗粒作为增效剂。观察其在高龄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辅助治疗作用,为优化治疗方式、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心脑血管科接受治疗且符合研究条件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年龄76~83岁;病程4~6年。观察组年龄77~83岁;病程4~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纳入标准:①符合第6版《内科学》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标准[5];②年龄≥75岁;③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血液、免疫系统疾病、其它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或明显低血压、呼吸功能衰退患者;②相关治疗药物过敏者;③精神智力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普罗帕酮片剂(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0756,规格:50mg),口服,100~200mg/次,3次/d,用药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联合稳心颗粒(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50026,规格:5g),口服,5g/次,3次/d,用药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两组患者均持续服药4周。
1.3 指标检测方法 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常规采集两组高龄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4mL,3000r/min离心15min后取上层清液,于-70℃冰箱内冻存待检;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检测。
1.4 评估标准 ①24h动态心电图:治疗前、治疗4周时,使用床边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短阵室速、ST段压低、ST段压低持续时长)监测。②中医症状积分: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为依据评估中医症状积分,并将其作为治疗效果评估依据。对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悸、气短、胸闷、失眠、乏力等临床症状,按无、轻、中、重4个等级分别记0~3分。
1.5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4周时比较两组患者相关血清生化指标(hs-CRP、IL-6、TNF-α)表达情况,记录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短阵室速、ST段压低、ST段压低持续时长)变化情况,评估中医症状积分(心悸、气短、胸闷、失眠、乏力)。
1.6 统计学分析 数据差异性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均用例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24h动态心电图比较 治疗4周后,室性早搏、短阵室速、ST段压低、ST段压低持续时长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4周后,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心律失常为我国高龄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心绞痛、周围血管衰竭,严重者可出现晕厥,甚至猝死,严重危害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7]。临床针对心律失常的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普罗帕酮作为广谱高效膜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种常见的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降低心室肌及心房肌的自律性及其传导速度,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8]。鉴于老年人窦房结P细胞数量显著降低,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较差,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更高,因此西药的治疗应当更加慎重[9]。
从中医角度上来说,心律失常属为“怔忡”、“心悸”的范畴,主要是由六淫外侵、气血阴阳虚损、心气不足引起的阴虚火旺、气血亏虚、心脉痹阻所致。已有研究证实,稳心颗粒作为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复方中药制剂,在此类疾病治疗中临床疗效较好,联合西药治疗可以起到增效剂的作用[10]。稳心颗粒以党参、三七、黄精、甘松为主要组成成分,其中党参补中益气;甘松理气开郁;黄精滋肾润肺、补脾益气;三七散瘀止血、疏通经络[11]。诸药合用,其活血化瘀、益气养阴、定悸复脉的功效能有效缓解高龄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血液循环状态,减少血小板聚集[12]。且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党参能够通过促进心输出量的提高来改善冠状动脉供血,进而降低全血粘度及心肌耗氧量,达到减少因二磷酸腺苷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目的,预防血栓的形成[13];甘松除具有镇静降压、抗细胞毒活性及溃疡作用外,还可发挥心肌细胞钾离子阻断效应,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改善心律失常症状[14];黄精能够增加冠脉动脉流量来减少心肌耗氧量[15];三七可通过降低血液粘膜度、扩张血管来达到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16]。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中西医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hs-CRP、IL-6、TNF-α等血清指标、24h动态心电图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均优于单一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推测与稳心颗粒中各种中药成分产生的扩张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及抑制血小板作用有关。
综上所述,在普罗帕酮治疗基础之上联合稳心颗粒可以发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复脉定悸的作用,以改善患者中医症状及血清水平,并可促进心功能的恢复,对于患者病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柳一,尹玉洁,刘焕,等.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药理学机制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2016,57(9):794-797.
[2]陈新.临床心律失常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1-23.
[3]刘荣魁.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5):62-64.
[4]陈娟.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5):165-166.
[5]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 [M]. 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3-169.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7-73.
[7]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6,20(4):279-326.
[8]馬仙红,邢巧莉.稳心颗粒联合普罗帕酮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观察[J].药物评价研究,2016,39(6):1058-1060.
[9]乔树洲,刘丽华,贾彬莉,等.老年患者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7,20(3):271-273.
[10]夏菊辉.稳心颗粒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脂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4):91-93.
[11]王泰一,姚茜,解微微,等.从稳心颗粒的药理学研究进展探讨抗心律失常复方药物多靶点协同作用机制和研发未来[J].天津中医药,2017,34(1):13-17.
[12]胡晓星,彭亚飞.稳心颗粒联合普罗帕酮治疗老年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7,27(6):599-601.
[13]王森.党参桂枝方联合降压治疗对重症风心病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6,34(9):72-74.
[14]买吾兰江;买提努尔,董婷霞,等.甘松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及甘松新酮含量测定[J].医药导报,2017,36(11):1298-1302.
[15]易思荣,全健,李品明,等.黄精的炮制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0):4575-4578.
[16]韩淑娴,游云.三七总皂苷心脑血管药理作用及其溶血反应[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5):818-822.
(收稿日期:2018-06-29 编辑: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