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环
2015年5月,“环保信用体系南通模式”因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创新性、可复制性、可操作性,被原环保部和中国法学会评为“生态环境法治保障最佳事例”。2016年6月,“南通市創新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定”入选江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定的“江苏基层改革探索100例”。2017年5月和7月,原环保部先后两次在全国环保专题会议上推广南通经验。2018年南通被生态环境部列为生态环境政策法制基层联系点。
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定是一项重要的环境政策创新,在推动企业减排降污、绿色发展、改进环境行为等方面,起到了“风向标”和“指挥棒”的作用,成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通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2001年以来,通过建立环保信用体系,依法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倒逼企业改善环境行为,市场主体自律程度显著提高。
推进环保信用工作落地
在多年的试点工作中,南通不断完善环保信用工作,主要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措施。
统一评价标准。从早期的“环境管理行为、污染行为”逐步扩充完善为“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社会影响”三大类20个具体指标,并对照部、省标准进一步细化。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信息公开、规范化整治等非约束性指标作为加分项设定,突出应急管理、责任制度、信访投诉、失信情况等指标项的审查。指标设计上做到依法、全面、规范,同时兼顾灵活可操作。
规范评级流程。评级程序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真实、从严要求、指导服务。确定参评企业。按照“污染物排放总量、环境风险、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标准确定企业评级,近几年参评企业数量每年递增约15%。汇总数据信息。区环保局对照评级标准打分,市局整体审核把关,市、区两级打分输入评价系统。环境信用初评。参照法律文书送达方式向企业告知初评结果。审议审定结果。企业反馈意见经区环保局、市局相关处室核实认定后,市局进行汇总调整,最终结果经集体研究后向社会发布。
严守评级要求。信用奖惩主要针对绿色和红色、黑色三类企业,评定过程中,环保局重点关注两端。从紧控制绿色企业,确保其具有典范意义;严格确定红黑企业,不让失信企业成为“漏网之鱼”。近几年评价结果与环保重点工作具有高度关联性:绿色信贷、差别价费等严格执行后企业高度重视,部分企业信用等级和环境管理水平同步提升;新环保法实施后执法更严,部分企业因受到处罚而被降低信用等级;近年新增企业管理相对规范,纳入评级后提升了绿色占比;环保督察、“263”专项行动等综合施策后,失信企业有所增加,末端淘汰效应进一步显现。
动态调整结论。建立企业环保信用降级和修复制度,根据企业环境行为的变化情况对其环保信用等级进行动态调整。企业出现违法被罚、污染事故等环境失信行为后,及时给予信用降级处理。鼓励企业改善环境行为。评级结果不良的企业经过认真整改,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身环境行为,对照评价标准评分上升的,经过企业申请、现场核查、部门会签后及时对企业评级等级予以上调。
广泛运用结果。建立环境信息定期通报、诚信记录共享机制,实现资源整合和管理联动。与人民银行、银监局建立协作机制,对绿色、蓝色企业实行优惠贷款政策,黄色企业原则上不新增贷款,红黑企业收回贷款;与物价部门共同推进差别水价、电价政策,利用经济杠杆推动企业环境整治;与经信委协作,对红黑企业采取限电断电措施;与工商、质监部门协作,将评级结果与守信企业评定、名牌产品评比挂钩;与文明办信用办联合完善失信信息核查、评级结果公示、诚信红黑榜发布等工作制度。此外,在环境执法监管、资金管理等工作中依照企业环保信用情况差别实施。如对红黑企业增加监察监测频次,项目审批负面清单绿色企业豁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差别化费率等。
充分发挥企业环保信用管理优势
要适应当前环境管理的形势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监管的要求,就必须对环境管理措施和手段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企业环保信用管理的优势。
在环境管理信息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环保局以深化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为基础,制定了《南通市环保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通过深入开发完善现有的各项电子工作平台,探索建设具有南通特色的环保信用信息数据平台。结合移动执法系统的使用,建立“一厂一档”数据库,企业的各项数据信息能够汇总并关联到行政许可、执法监察等环节中,部分信息能够通过短信的方式由系统直接发送到企业负责人、环保管理员的手机上,大大提高了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结合行政指导,在评级企业中开展排污数据超标手机短信预警,提示企业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受到普遍欢迎。
在企业环境行为改善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将企业的污染排放、污染治理乃至造成环境损失的情况向社会公布,一方面给企业制造压力,促使企业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吸引公众关注环境问题,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企业在评级过程中也在对照标准不断学习、提升和完善。近两年,100余家整治不力的企业直接被降低环境信用等级,市区400家参评企业近300家制定了应急预案,100余家企业公布了自测环境信息。全市300余家重点排污单位公开了环境信息。通过评级助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2017年全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参保企业560家,保费1000万元,保险责任限额6亿元,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南通差别水价、电价政策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受到高度关注,成为地方立法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被写进《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五年来,仅市区每年就有近30家红黑企业被纳入差别水价征收对象。近两年,环保、物价等部门密切协作,对200家红黑企业加征污水处理费400余万元,30余家环境信用等级差的企业在高额污水处理费的倒逼下陷入关停,60余家企业通过整改在去年评级中提升档次。2017年,对全市红黑企业加征电费1300余万元。绿色信贷成效初显。截至2017年底,全市绿色信贷余额662亿元,较往年增长30%以上。随着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公众环境意识提高后对环境友好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强,公众和市场的良性激励作用在南通大企业、外向型企业体现得更为明显。企业评级信息公布后,环境信誉好的企业,在融资贷款、行政许可、公共采购、财政补贴等方面都得到优先考虑,企业赢得了市场回报和社会赞誉;而信誉不好的企业,自然也受到市场的抵制淘汰和社会的冷落。
继续强化企业环保信用评价
当前在减少前置和事前审批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环保信用体系建设为加强事中事后环境监管、服务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和手段,仍需不断完善。
一是进一步完善评定工作。进一步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标准,全方位、立体化地反映企业环保信用情况,确保评级标准能够更准确、更客观。严格按照标准实施评价,探索环境信用评级的电子化、自动化及动态化。
二是进一步规范参评范围。今年全市参评企业总数达到3500余家,比去年增加17.9%。探索对重点排污单位实施全面、系统、动态评价,对其他参评企业实施简化评价。逐步扩大评级范围,提升环境信用评级影响力。
三是进一步推进部门联动。运用大数据平台,加强环保与金融监管部门协作,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工作。扩大环保信用信息的流动范围,引导审批、财政、工商、质监、海关等部门加强评级结果运用,督促企业关注环境绩效,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四是进一步强化公众监督。打造公众监督平台,对红黑企业加大媒体曝光频次。在绿色企业中探索信用信息报告和信用承诺制。以公众监督为突破口,改革和完善现有环境监管模式,拓宽环境管理的视野,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作者单位:南通市环保局)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