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益知 周丹
摘 要:从我国中部六省教育发展差异着手,根据初中高等教育的地域空间特征和时间序列特征,运用生师比、教育经费、每10万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数、专任教师数等指标来度量各级教育水平并比较省际间的差异,指出要想整体提升中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缩小中部地区省际间教育发展差异,还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中部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中部地区;教育发展;区域间差异;资源配置;教育经费;指标
中图分类号:G527;G5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1-0020-02
一、前言
教育对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承东启西、链接南北”的中部地区亦是如此,当前中部地区的经济基础明显有别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并且中部地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教育发展的差异。所以,本文对中部六省(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山西和河南)的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中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同时,本文选取生师比、教育经费、每10万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数、专任教师数等指标来度量初、中、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中部省际间的差异比较,并分析区域间的差异原因。
二、中部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比较
1.初等教育全面普及,教育发展不均
虽然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小学入学率由1990年的97.8%上升至2016年的99.9%,但是在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上,中部地区存在着差异。
首先,义务教育资源短缺,且发展不均。2010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师比为17.71,除山西以外,中部省份的小学生师比都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尤其江西和河南的生师比均超过201。然而到了2015年,全国的师生比为17.11,与2010年相当,山西的小学生师比则依旧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除湖南以外,中部其他省份的小学生师比相较于2010年都呈下降趋势。从时间序列数据来说,从2004年~2015年,除湖南省的小学生师比增长了12.6%以外,中部其他省份都有不小的下降。在教育经费方面,河南省教育经费最多,但是生均最少。在生均教育经费方面,中部六省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其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最高的山西省与最低的河南省差距高达3049万元,是其1.54倍,而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最高的湖北省与最低的河南省差距为4000多万元,是其1.45倍。河南省由于人口基数等原因,就初等教育而言在中部六省中处于欠发达状态。
其次,中部六省初等教育,在资源配置方面城乡差距明显。小学的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比,城乡之差最多的山西省高达91,其他省份平均都在51的水平。小学教师中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比例的城乡差距各省市都比较明显,江西省、河南省的比例差距最大。就生均校舍而言,中部六省的城乡比例也较大。
2.中等教育绝对差异存在,相对差异呈上升趋势
本部分用每10万人口初中阶段平均在校学生数和每10万人口高中阶段平均在校学生数度量中部六省区域内中等教育发展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CV=S/X,CV表示变异系数,S表示标准差,X为平均值。变异系数CV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数值越小表示离散程度越小,数值越大表示离散程度越大。以中部六省为区域单位,利用变异系数计算出各省区2008年~2015年每10万人口在校初中生数和高中生数的数量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表1显示, 2008年~2015年,中部六省初中教育的标准差为639~779,2013年标准差略有下降,总体呈曲折上升增大趋势,说明从2008年起初中教育的绝对差异波折增大趋势;变异系数为1.50~0.204,从2008年起初中教育的相对差异也相应在增大。高中教育的标准差为414~478,2011年降至最低,标准差为392,其后逐渐增大并呈稳定趋势,说明中部六省高中教育的绝对差异在近几年呈稳定趋势;变异系数为0.106~0.151,2008年~2010年逐渐增大,2011年降至最低值0.106,其后又呈上升趋势,相对差异在逐渐增大。
通过每10万人口初中阶段平均在校学生数和每10万人口高中阶段平均在校学生数这两个指标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比较,可以发现:从2008年开始,中部六省的中等教育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在增大,并且初中教育的中部教育发展差异要大于高中教育。
为了进一步比较中部省份中等教育发展的差异,本文作者引入以每10万人口初中阶段平均在校生数和高中阶段在校生数,计算中部六省历年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来说明中部六省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如表2所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可以发现中部六省中等教育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特征:从2008年~2015年,每10万人口在校初中生数和高中生数的正负号没有出现大的变动,说明中部各个省份中等教育的相对地位没有大的变化。但是湖北省和湖南省的中等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数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这两个省份的整体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要优于中部其他省份,说明经济相对发达省区的中等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3.高等教育规模数量发展快,但是优质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无论从学生数量还是学校规模上都有了飞跃的发展。2015年,中部六省普通高等学校数占全国的26.3%,其中安徽省、河南省、湖南省、湖南省、湖北省的高校数都超过100所。相较于1999年,中部六省的學校数量均成几何式增长,增长率均超过100%,山西省、安徽省甚至增长率高达200%。从学生数来说,2015年中部六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为737.8万,占全国比例约30%,在校生数高达2600万人,占全国比例约27.5%。其中,河南省高校在校生数涨幅最大,2015年的在校生数约为1999年的10倍,山西省的涨幅最小。2015年高校专任教师数为40万余人次,发展速度也随着学生数和学校规模而增大。
其次,中部六省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比较缺乏,且分布不均。尽管中部六省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但是由于属于人口大省和历史等原因,和全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差距,特别是与东部发达地区差别明显,并且六省区域内部也有显著性差异。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院校有116所,中部六省只有16所,占比仅为13.8%。其中,湖北省有7所,占比中部六省211工程大学总额的半壁江山,河南省、江西省和山西省这三个人口大省仅有1所。985工程院校有39所,但是中部六省仅有6所,而且江西省、山西省和河南省没有985工程院校。中部六省高校正高级专任教师占全国比例为27.2%,其中山西省2015年正高级专任教师为2800人,明显低于中部其他省份,而湖北省则有1万余人,在中部六省处于领先地位。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在中部六省分布的比例与中部六省高校在校学生数占全国的27.5%的比例不相协调,河南省尤为凸显。
三、中部地区省际间教育发展差异浅析
首先,从每10万人口在校平均数来说,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区(如湖北省、湖南省)每10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学生数远低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引起的人口结构构成和受教育程度等。依据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结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中部六省第一的湖北省,其每10万人口平均在校初中生数和高中生数分别为2348人和2294人,远低于中部其他省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落后的山西省和江西省,每10万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数则高于其他省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有教育资源优势,其需要负担的教育人口也相对较少,进而影响了中部地区的教育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师资,人才集聚效应导致越发达地区教育投入的数量和质量更佳,从而使得教育产出也相应提高,故而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整体上升。观察2001年~2014年的中部六省的人均教育年限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得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教育发展也相应较高的结论。
其次,我国的各级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中部六省的教育发展不均的原因之一则是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中部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差距较大,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越高,而经济越不发达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越低。以2014年为例,湖北省的中等和高等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是中部六省中最高的,分别是最低的河南省的1.45倍和1.29倍。不同省区的教育经费的差异,也拉大了省际间教育发展的差异。
最后,中部地区整体教育水平相对于东部地区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中部的农村地区,中等教育教师队伍薄弱,教师素质能力与城市以及东部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就中部地区省际内部而言,湖南省和湖北省的高教资源相对丰富,与其他省份有较大差异。以2015年为例,湖北省的高等学校中,正、副高级教职工数量是山西省的2.8倍。同时,中部地区存在教师年龄老化和结构短缺的问题以及素質教育问题,安徽省、江西省、山西省这种情况尤为严重。所以,要想整体提升中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缩小中部地区省际间教育发展差异,还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中部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德刚.中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研究——教育发展不平衡性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1999(07).
[2]楚江亭.关于建立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考——兼论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4).
[3]李轶.教育增长与教育发展:历史、概念与政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5(02).
[4]涂冬波,戴海琦,邓远平.我国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05(02).
[5]来志斌,董玲.我国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