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培养新时代青年

2018-09-19 06:44徐剑波
成才之路 2018年21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育人教学

徐剑波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对当代青年提出了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明确要求。其中特别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这一精准论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对于指导青年成长成才具有宝贵价值。

当前,“95 后”甚至“0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这些青年成长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竞争意识、理性态度和表现欲望;另一方面,他们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存在个人发展功利化、责任意识淡化、实践能力弱化、劳动能力退化等倾向,有些青年甚至面临精神空虚、思想困惑、信仰缺失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站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高度,突出“实践”在青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

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工程,必须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不仅要“育智”,更要“育德”。

在“育智”方面,要抓好实践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教学方式上,突出教学与科研、与生产、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把实践教学拓展到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按照基础、专业、综合三个层次做好整体设计,切实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体系上,可以划分出校内基础、课内外结合和生产实践三个阶段,逐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知识层次,引导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育智”也要用好创新创业这个平台。创新创业本身就是一个认识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过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借助专业背景组建团队、搭建平台、运营项目,不仅可以提升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锤炼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方面,高校要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土壤,使学生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内化为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实现创新的自由自觉;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有效机制,打通大学生创业项目从孕育生长到落地转化、产出效益的关键环节,推进更多高品质的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又红又专。“红”就是对“德”的基本要求,其中既有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爱戴,也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践行。要培育出这样的“德”,实践的作用不可替代。

劳动实践在磨炼意志品质中具有独特作用,高校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各种劳动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记入学分,让青年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劳作中体验艰辛、培养技能和劳动情感。社会实践是强化青年人使命担当的重要抓手,高校要把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作为引领方向,通过“三下乡”等方式,广泛开展国情社情调查,让青年学生接地气、知实情,力所能及协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養高质量的人才,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突出实践对于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教师队伍普遍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青年教师数量持续增多。受教育模式、学术经历、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多数青年教师本身就缺少实践经验,迫切需要在实践中锤炼师德师风、提升教学技能,好好补上这一课。高校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通过到基层和企事业单位挂职、到一线参与生产、与老教师老专家结对子等方式,为青年教师提供好“补课”的平台,助力他们的快速成长。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青年人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只有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中,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的感情,才能真正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育人教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