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芳
【摘要】物理和生活相联系是提升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点。文章以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开展情况为基础,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以人教版教材内容为例,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强化物理和生活的联系进行分析,以期起到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联系;学生
一提到物理,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便是抽象,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不是的。这一错误是应试教育下教师照本宣科造成的结果。事实上,物理作为基础性课程,许多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随处可见。当前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强化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已经成为教师群体广泛热议的话题。
一、以生活中的物理实例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案例或现象都蕴含着物理知识,教师若是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经历过的趣事作为导入资源,将可以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需要善于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寻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生活案例作为引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如,教師在教学“连通器”这一内容时,设计了如下导入环节:三峡大坝拦腰截断了长江,为什么下游的船只还能驶到上游?它们是怎样“翻越”大坝的?水位高度可以调节吗?水库大坝采用什么方法调节水位?有没有同学知道其中采用了什么原理?什么是“连通器”?
再如,在讲解“大气压强”这一知识时,可以为学生展示“塑料衣钩紧贴在光滑的墙壁面挂衣服或书包”的实验,带领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墙面上时,塑料吸盘与墙壁间的空气被挤出,大气压强把塑料吸盘紧压在墙壁上。挂衣服或书包后,塑料吸盘与墙壁产生的摩擦力以平衡衣服或书包的重力,所以能挂住衣服或书包。利用多种趣味盎然的实验活动,向学生证明生活中随处可见物理知识的道理,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奠定扎实基础。
二、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体验、探究物理知识,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体验,浅化知识难点
(一)密切联系生活,深化学习体验
物理课程内容的学习需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借助对物理实验现象的剖析、处理、推导、归纳,学生逐渐理解物理知识,并尝试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还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学习认知。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学习经验对物理学习带来的影响,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探索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构建更多贴合实际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掌握物理知识。
如:教师在教学“密度与物体温度的关系”这一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两者间的关系,要求学生自主组队,实验验证学习猜想。A队提出物体温度越高,密度越大;B队的成员则认为物体温度越高,密度越小。实际与猜想出现分歧,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明和小红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小明制作了冰棒,当他将制好的冰棒连同冰棒模型从冰箱中取出时,发现原来与冰棒模型口齐平的水结冰后,竟然向外“鼓”了出来;小红同学则制作一个蜡塑像,可每次将熔化的蜡水倒进模型中冷却后,原来与模型口齐平的蜡水中间却凹下去一个坑。经过实验论证,小明与小红逐渐理解大部分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是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体积会变大。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易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此,有的物体温度越高,密度越大;有的物体温度越高,密度越小。借助自主实验操作,有效深化了学习印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密切联系生活,逐一击破难点
物理教材多以抽象性内容为主,教师虽然已经将其分析得十分透彻,但依旧有学生对此不理解,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套用公式,语言表达毫无逻辑可言。基于此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将此类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问题将迎刃而解。
如:教师在教学“电功率”这一内容时,许多学生表示不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考虑到这一问题,教师设计了如下实验:分别将一个电视和一台电热水器接在电路中,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思考实验现象证明了什么?学生经过学习讨论得出:“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一样。”在学生理解了功和功率的区别及联系,并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电功率进行分析后,教师需要提出以下问题:①某电视机的电功率是150W,每天使用3h,一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按30天计算)②1度电可以供40W的灯泡工作多长时间?旨在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事实上,生活中仍然有许多案例能够作为教学素材,使学生在风趣幽默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挣脱单一教学模式的束缚,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创新了学习形式,从根本上提升了教学有效性。
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
基于新课改教育背景,初中物理教师应提高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视,帮助学生深度剖析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并在不间断的学习中逐渐掌握物理知识。在解决物理问题中,教师应将物理知识融入生活中,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独有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如下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利用物理观点解决问题。
①在北方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暖和的室内后,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为什么?
答:冬天,眼镜片在室外是冷的,进入暖和的屋子里后,屋子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后液化(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
②电工检修电路时,使用有木柄或者柄上套着橡胶套的工具,并且常常站在干燥的木凳上,为什么?
答:木柄、橡胶套和干燥的木凳都是绝缘体,能避免电路中的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即能避免电工触电。
③喝开水时,如果感到热开水烫口,一般都向水面吹气,这是什么缘故?
答:因为液体蒸发时温度会降低,也就是说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向水面吹气,可以加快水面上的空气流动,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也就越快,这就会加快水温下降,使热开水不会烫口。
借助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巩固学习印象,不仅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还无形中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矫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性错误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会遇到许多物理现象,学生仅靠日常的观察和生活经验判断很容易出现与实际答案相反的错误认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性”错误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此强化学生的批判能力。借助此种冲突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旦学生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必定会产生十分深刻的印象。当前比较具备代表的例子是学生普遍认为的“重的物体下落得更快”“木块的浮力比铁块大”等。教师需要把握好这一素材,选用逐一击破的方式,先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再鼓励学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最后构建正确的学习结论。以“重的物体下落得更快”这一观念为例,要求学生站在同等高的位置同时抛出一元硬币与白纸,经实验发现较重的硬币下落速度更快,随后将实验的硬币黏在白纸上,再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依然是硬币下落得更快。再如,大多数学生认为木块在水中的浮力要比铁块的大,基于此问题,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潜水艇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要比水面漂浮的木块小吗?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实验意识,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后,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尝试使用所学知识去验证物理理论,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初中物理教学中强化物理和生活联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降低物理学习难度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绝大多数的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掘到。但在實际教学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导致许多教学实践没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仅是注意到理论知识解析的重要性,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物理教学中涉及许多物理实验,教师应以此为切入点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不仅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还能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答实际问题,从根本上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使其在学习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与想象能力,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基于新课改教育背景,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充分结合实际生活,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思考能力,不要局限于教学目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结束语
初中物理知识和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开展物理教学期间,利用这一层关系使社会、物理、生活相融合,存在于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物理知识,并且从物理知识逐渐向社会过渡。学生可以在社会环境中找寻与物理相关联的知识,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使今后的学习更加充实。
【参考文献】
[1]王众冠.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的作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12):22.
[2]张海涛.链接生活,构建初中物理活力课堂[J].中华少年,2017(34):138.
[3]孙维刚.初中物理教学中灵活运用生活素材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4):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