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2018-09-19 08:08齐丹丹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达斡尔族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 文章阐述了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分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存在问题,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要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本原则;注重文化空间的保护,搭建非物质文化发展平台;依托教育体系,培育特色文化教育内容;打造文化品牌,提高非物质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 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与发展的灵魂,这其中不仅蕴含着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艺术创造,更蕴含着最基本的民族思维方式。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民族性格中有着游牧民族纯朴彪悍的典型特征,而其在發展过程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如阿涅节、库木勒节等传统节日,猎鹰、摔跤、曲棍球等体育运动。如何在文化产业视域下实现对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我国需要集中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对相关保护与传承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有所借鉴。

一、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达斡尔族在唐代末年逐渐形成,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在与汉民族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学会了农耕技术,开始了定居的生活。虽然达斡尔本民族的文字已经逐渐消失,但是其在发展中不断从其他民族中汲取养分,并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如叙事诗“乌钦”、民族歌舞“鲁日格勒”等真实地反映了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最优秀、最精华的文化形式。达斡尔族作为我国北方重要少数民族,其在发展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覆盖范围广泛,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的项目有民族舞蹈“鲁日格勒”、民族曲艺“乌钦”、体育竞技“曲棍球”、传统民歌“扎恩达勒”。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不仅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内容,更为外界了解达斡尔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生活等方方面面提供了契机。

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其民族性紧密相连,而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也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第一,独创性,前面已经提到,达斡尔族在发展过程中失去了最主要的工具——文字,这就使得其在文化形成过程中对于人的依赖程度空前提高,而人作为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代际更迭过程中一方面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也能够结合自身的理念对文化进行创新,而这也成就了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与创意;第二,活态性,达斡尔族最初形成的生活方式是游牧,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让他们的文化艺术创作更加即兴、活跃,虽然在民族融合中逐渐适应了农耕文明,但是民族血液中的游牧民族基因却不会轻易更改,而这种鲜活、即兴的艺术形式与刻板的城市生活必然存在着适应不良的问题;第三,多样性,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但是由于多数民族人口居住在东北、内蒙较为贫瘠的地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物质生活的艰难,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挖掘、保护、传承过程中困难重重;第四,融合性,达斡尔族在与汉民族的交往中,逐渐受到现代文化的熏陶与冲击,其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也陷入了一定的困惑。

二、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逐渐成为我国社会文化关注的焦点,各地区政府对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达斡尔族在文化保护环境整体向好的背景下,其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也逐渐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并在传播、弘扬、创新的过程中,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为文化品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是相对于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成果,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目前达斡尔族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列入保护名录的项目较多,但是具体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却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形式化内容,缺少实际效果,如对于“乌钦”的保护,相关部门更注重的是项目的申报,对于如何对这种独特的曲艺形式进行保护与再创作却缺乏具体的思路。第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群受限,其传播力度不足,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一些达斡尔族的人口对于本民族文化逐渐疏离,相关部门缺乏对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利用,自然降低了文化的影响力;第三,文化遗产流失严重,由于达斡尔族缺少民族文字,人则成为了主要的传承载体,但是一些代代口传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在不同村落差别较大,没有传承人,或传承人年老体衰的情况比较突出,这种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传承自然难以为继。

三、文化产业视阈下的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

1、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本原则

在文化产业视域下,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原则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挖掘出有价值的文化内容,并将其纳入到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基本原则主要有:第一,将原生态与文化的创新发展相结合,原生态是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形成的基础,也是其精神内核,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我们应该把握住文化形成的源头,并进行适当的研究、创作和改编,这样才能提高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第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文化结构中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因此,我们在传承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该深入分析,依据现代人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标准对文化特点进行判断,实现文化的健康发展;第三,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有形的文化载体,无形性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也是其传播过程的艰难所在,因此,我国在文化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无形”与“有形”的结合,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创新与发展的能力;第四,从整体着眼,打造文化精品,文化产业在发展中不可能对所有文化形式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均等化的资源配置,而是应选择其中的精品项目进行集中开发,从而逐渐优化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环境,为其他优秀文化的发展提供条件。

2、注重文化空间的保护,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平台

文化空间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达斡尔族之所以能够形成“鲁日格勒”、“乌钦”、“曲棍球”、“扎恩达勒”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其关键就在于特殊的文化空间。原生态的生产、生活空间,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融合的条件为文化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料。而我国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如果盲目地对文化本身进行挖掘,忽视了对文化空间的保护,则不异于竭泽而渔,这对于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的持续发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文化產业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注重对文化形成的特殊环境空间的保护,首先做好对达斡尔族传统村落的保护,村落中的房屋、道路、生产方式、生活形态应基本保持原状,让达斡尔族人能够获得原生态的聚集区域,并在此培育发展文化;其次,利用现代手段建设传播基地或展示场馆,结合相关的文化发展项目,为达斡尔族的民族歌舞、曲艺、体育项目等提供展示的空间,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多元化的文化艺术形式,并调动本民族人的创作热情;最后,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创建产业园区,如依托“曲棍球”设计相应的服饰、项目、工艺品、纪念品,以提高非物质文化内容的产业附加值。

3、依托教育体系,培育特色文化教育内容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对于达斡尔民族的文化而言,失去了传承人的介入,许多文化形式必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传统的师徒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专业化的教育制度则为传承人的培育提供了条件。基于此,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应该依托高校,打造特色的文化课程。当地高校在课程改革中,首先要依托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项目,搭建专门的研究平台,并充分利用高校的专家、学者,推动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其次,开设专业课程,建立专业化的人才培养项目,如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曲棍球”项目,以培养、训练、筛选合格的文化传承人;最后,利用高校社团,推动地域文化发展,如学校可以支持达斡尔族学生创办“乌钦”社团,为社团的运行与文化交流提供便利,这样才能逐渐将达斡尔族文化引进校园,提高其在青年一代心目中的影响力。

4、打造文化品牌,提高非物质文化的影响力

在文化产业的视域下,文化品牌的创设是产业持续经营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我国在保护与传承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文化品牌战略,利用其中的精品文化项目,扩大市场影响力。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开发旅游项目,如阿涅节、库木勒节、抹黑节等,在尊重民族文化遗产的内涵上,策划相关节庆旅游活动,让游客体验、了解民族文化,增加节庆整体的吸引力,扩大品牌效应;依托特殊的文化空间建立景区,传承历史遗迹、民间传说、名人故事的文化内涵,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打造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让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达斡尔族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实现共赢。

四、结语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巨大挑战与良好机遇。我国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灿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工作是我们在社会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内外因素的有机结合,即一方面提高少数民族自身保护传承文化的意识,另一方面还应该完善外部环境,为文化保护与传承创造条件,这样才能让这些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重新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 蒋玉华.非遗视界下呼伦贝尔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03)164-168.

[2] 王媛,胡惠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的现状与反思[J].东岳论丛,2012(03)130-138.

[3] 梁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初探——以广西田林平山木柄瑶铜鼓舞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7(03)73-77.

[4] 王耀希等.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6.

[5] 孙根华.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学考察[J].四川戏剧,2017(07)145-147.

【作者简介】

齐丹丹(1985-)女,黑龙江大庆人,历史学博士,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史、少数民族经济.

猜你喜欢
达斡尔族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铁柱:达斡尔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馆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城镇化对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冲击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达斡尔族曲棍球学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