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谷 石华峰 欧福克
在我们学《大学》之前,我想先把这个读书意义说一下。为什么要读书呢?历来传统有一个说法,读书明理。什么是理?用槐轩的观点来讲,理,就是天理良心。明理就是要使得我们这个天理良心在我们的思想上和身上得到发扬光大。明理就是使理明,使天理良心明。我们讲《大学》,第一句就说明明德,就是使德明,使我们的这个天理良心更加的明白,不使它晦涩、晦暗,让它不断地发扬光大。
什么叫明理?就跟孔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一个道理。“学”,它有个目的。学是为了什么?学是为了学做人。我们读书是为了明理,学是为了做人,这是孔孟之道的落脚点所在。那么读书既然是为了明理,读什么书才能够明理?我们所谓读书明理这个书是指圣贤的书,就是“四书五经”。只有读了圣贤的书,才能够使理明,真正解决我们做人的问题,使我们固有的这个天理良心发扬光大。倘若真正能够按照圣人的教导来为人,那你读书明理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一两千年,荀子、庄子、墨子、扬子,诸子百家,各人的意见有所不同。后来的无数的学者都在研究圣贤的书,研究为人的道理,那么我们以什么为的呢?所谓的,即目的。我们学习哪个呢?究竟谁是谁非呢?哪个理解的最正确呢?这就存在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各人的观点不同,甚至有的时候,你说我的眼睛,我说你的鼻子,没得一个统一的东西。宋朝统一了,以朱子的解释《四书》为准,但是这并没有使所有研究孔孟之道的人心服口服,比如明代的王阳明,他就对朱子的学说有他的看法。
作为槐轩来讲,那他对宋儒的有些解释,特别对朱子、对朱子于《大学》的解释,他是基本否定的。槐轩认为,朱子没有把孔孟之道的精髓发掘出来。槐轩对“四书五经”的解释,其中有很多就不同于宋儒,也不同于宋明的陆王心学。哪一个更合乎孔孟這个“四书五经”的原典精神?所以我认为读书很好,就让我们也来研究孔孟的这个原典精神和孔孟之道的精髓所在吧!
槐轩是我的曾祖,我是他的曾孙,我从小的时候就一直读槐轩书。今天我的发言是根据槐轩的观点来发言的,把我对于槐轩观点的理解,对他阐释“四书五经”和孔孟之道的一些看法提供大家学习参照。学问的问题,做人的问题,不能够强加于人,要靠自己。我不主张听到风就是雨。这里,我就把槐轩的观点,特别是涉及《大学》这个经典的有关观点概括地提示一下。
第一个就是中正仁义的观点。
中正仁义的观点是贯穿于整个“四书五经”。宋代的大忠臣文天祥,在他要死的时候写了一首《绝命辞》,第一句叫做:“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认为孔孟之道说到最根本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取义成仁。
所谓的中正就是天理,我们每个人都是具备了的。天理,或者喊它叫作良心。天理良心就是中正,至中至正。这个是自然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四书五经”所讲的核心,就不外乎“中正仁义”四个字。作为槐轩来讲,他在解释“四书五经”的时候,始终牢牢地把握住“中正仁义”这个核心(凡是属于不中、不正、不仁、不义的,从思想到行动,都是违背圣贤之道、违背孔孟之道的,都是值得批判的)。这一个观点是孔孟的基本观点,也是槐轩阐扬的孔孟之学的一个根本观点。要牢牢把握住这个观点,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把“四书五经”所讲的那一些东西,理解得到,理解得透。
第二个就是复性的观点。
我们把这几个观点摞一块讲,等说起《大学》时候一下子就说通了,否则就说不清楚。什么叫性?复性孔孟之道的性指的是啥子?槐轩对这两个字做了解释,什么是性?天理良心就是性。天理就是性,在人就是良心,良心就是性。
孔孟就讲“性善”,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因为人是得到天理才成为人的。孔孟讲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是他有“仁”。禽兽就没得“仁”,禽兽、猪马牛羊这个它就没得“仁”。每一个人都有“仁”,都有“仁心”。那么咋个又有坏人呢?孔孟就有一个观点,非常明确,他说,先天才善,后天就不一定善。先后天的观点,这个也是槐轩坚持的。
孔孟之道认为:人还没有出生之前,心都是善的,自然赋予他的都是一颗极纯、极善的心,这个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仁心”,叫做“性”。孟子甚至还给它取了个更形象的名词叫:“赤子之心”。啥子叫“赤子”啊?还在母亲肚子里那个娃娃,已经成形的那个娃娃,叫做“赤子”。这个“赤子之心”就是“仁心”,也就是“性”,也就是“天理”,纯善的。
宋儒就在这一点上有点不同了。宋儒包括二程,周敦颐,一直到朱子,他们就以心为性,心性不分,这个就是跟槐轩的最主要的差别。槐轩就指出:先天为性,后天为心。那么既然人人都有“仁”,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有一个“性”,那就不应该有坏人了。孔孟之道不这样认为,它说先天才叫做性,也就是娃娃没有下地之前,成形的婴儿,纯善的,无任何害人之心;但是一到了后天,出生了,慢慢地长大了,……新生儿下来,他就晓得哭,他就开始有了七情六欲。喜、怒、哀、惧、爱、恶、欲所谓七情,这个不是爹妈教的。他一下了地,慢慢就都有了。这七情的话是后天的。孟子讲七情弗学而能,没得哪个教你,你就自然学会了。
孔孟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叫做后天,那么喜、怒、哀、惧、爱、恶、欲在他身上就起作用了,家庭教育好的,受了好的东西多;家庭教育差的,受的坏的东西多。因而,到了后天,性就变成心了,也就出现善恶。所谓善恶就是好的、坏的出现了,因此,先天之心,纯善的,谓之曰性;后天之心,有善有不善,谓之曰心。心性分开了,先后天分开了。孔孟之道既然划分了先天或后天,它就指出了一条就这两个字的“复性”,把心恢复到未生之前的性。槐轩把它解释得具体:啥子叫心,心就是性,天理良心,德也是它,仁也是它。复性最终的目的就是保存自然给你的那一颗纯善的心嘛——就能够达到啥子呢?天人和谐,达到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和谐。
既然人的心都是善的,每一个人得天之理都是一样的,从这个出发,槐轩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和自然的结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成圣贤。这其实就是孔孟之道的基本观点,也是槐轩坚持的一个基本观点。
第三个就是成己成人的观点。
所谓成己成人,使自己成为圣贤,复性;同时还要把它推出去,让所有人都成为圣贤。我们现在讲到《大学》,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那就是推己及人。孟子还有推爱,就是不只要使自己成为好人,成为圣贤,还要使别人也可以成为圣贤。既然天都给了他一颗纯善的良心,一颗赤子之心,一颗仁心,他就有天理;只要去帮助他复性,他当然也可以成为圣贤,这就是孔孟之道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些观点都是按照槐轩的《四书恒解》对于《大学》的理解来谈的。我因学习得不够,没得水平和资格来讲,因大家学习,我只是交换下意见,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大学》与《论语》《孟子》,有个很大的区别,尽管都是在谈天人,都是在谈复性、谈仁心,谈仁义;但是《论语》《孟子》都是具體一条一条的,当然是有重点,系统却不是很明白。而《大学》这一篇呢,它是谈整个成人的功夫次第,咋个样子成人,先怎么样,后怎么样,是系统的,非常清楚。
我的父亲曾在《推十书》稿上有一句名言,他说,《论语》和《孟子》都是讲的为仁复礼之功,《大学》是解决的啥子?他的原话是,《大学》就是把《论语》所讲的“仁”与“礼”如何实施条理化了,把功夫次第具体化了。《大学》之所以难讲,也正是在这个地方。
现在我们就讲《大学》。
大学之道,什么是“大学”?学,学什么?这两个问题。按照《礼记》稿上讲:周礼7岁入小学。按照周朝的礼制来说,作为一个人来说,娃娃7岁入小学,从15岁起,进入大学,就进入所谓公办学校。那么,这两个小学、大学不同之点在哪呢?15岁以下在家里头学东西时候,学初步的礼啊、乐啊、文字啊。“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15岁到24岁这时间里面都是说的成人之学,就是说完成任务了,完成了学为人的任务,这个是大学。学什么?学为人。因为你要复性、因为你要成圣成贤,你要成为好人。为什么要学?因为你离开了母腹过后,性变成了心了,大学就是教你咋个样子把你后天所受到的那些影响的坏心去掉,保留先天自然给你的那一颗心,复性,复了性你就成为了完人,你就成为了圣贤。
大学之道。槐轩讲,“道”,道犹路也,天地人神所共由。就是说你要成为好人就只有这一条大路,这个大路究竟是什么?下面就给你说了。
但是你走这条大路,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三个字:“明明德”。你要复性,你要为圣为贤,《大学》教你总目的就是“明明德”。
“德”,用槐轩的解释,四个字,一个“天理”、一个“良心”,天理良心。一颗纯善的慈善之心,那也就包括了啥子呢?就是《下学梯航》里面的大慈悲心、大广大心、大方便心、大清净心、大柔和心,五大心,就是这个东西,纯善的东西,德就是这个东西。明明,作为明德,作为一个词,也不错。但是槐轩更强调,所谓明明者,明而又明也,强调这个明德的重要,明而又明者不断地使这个德明,不晦暗,发出光明。为什么要明明德呢?槐轩贯解稿上,有一段专门谈这个明明德,我提示一下。人受天地之中以生,都是纯善的,这个指先天,对不对?指先天,都有一个太极之体。我固有之,我本来有的,故称为德。那么既然每个人都有德,还喊你明明德做啥子呢?第二点,他就跟你说了,在即生以后就要变化了,对不对呀?“有生之初,所禀气质有厚薄、清浊之殊”。你性变成了心了,心里头有善有恶,就要通过明明德把那个恶心去掉。
啥子叫做亲民呢?槐轩解释这个“亲”,亲者,爱而体之也。包含这么两个意思,一个是爱的意思,你要把他当成所爱的人。当然你要喜欢他,就要把他当成亲人,才可能和他交往嘛,这个是爱的意思。啥子叫体呢?体者,体察也,就是要深入地去了解。亲民包含这么两个意思,与民不止是相亲,还要相知。
你帮助人家复性,你自己也复性;你帮助别人复了性了,不但成了己而且成了人。槐轩所谓亲民,正是成人最具体的表现。因此槐轩认为,亲民是包含到了明明德;缺了在亲民,不能明明德,你再鼓劲,德都不能明。这是在亲民的意思。
槐轩讲“三个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很容易使人误会,认为这三个是平的。大学之道一是在明明德,二是在亲民,三是在止于至善,错了!这三个不能平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德,包含了在亲民。不亲民,不成己,你这个德就叫做啥子?不完整!
圣人孔子教我们五伦,不是只喊你只管你那一家人。哪里只是只管到自己?那你不是自私到了极点,你这个咋能成圣成贤?所以在亲民很重要,是明明德的内容之一,也是在明明德的内涵。
第三,在止于至善。讲功夫次第、方法。所以我们说不能平地看。不明白止于至善,根本讲不清楚,所以关键问题在这。真正的孔孟之道的说法就是,在明明德之中包括了我和人。槐轩讲不能亲民就不能明明德。光成己,不成人,那个是错误的,不是圣人之意。
那咋个样子明明德,使德明而又明?咋个样在亲民呢?咋个样子才能使德真正地明起来呢?第三个,谈次第,谈方法,“在止于至善”。槐轩讲在止于至善就是教你的方法。止,停止,这个很好理解。所谓至善者,就是人都有一个至善之地,这个就谓之曰:太极之所。那个地方是保养精气神的关键。希望能够谅解,这个我不进一步地说了。那么下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定、静、安、虑、得,都是止于至善一步一步出现的结果。
《大学》的头三句话简单地说起来,就是槐轩对于孔孟之道所概括的两个字:复性!明明德,是复性;亲民,也是复性的主要内容,用槐轩的话说,四个字——周知民情,就是两句话叫做:复性和周知民情。
复性是属于个人的,周知民情是扩大出去的,一个是静的,一个是动的。槐轩理解孔孟之道有两句话,叫做“动静交养 ”,“本末交修”。这两句话就体现了:在明明德,在亲民,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为大学之道的主要内容,止至善可理解为达到明明德的手段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