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艺
蓝瑛(1585~1664年),一说(1585~约1666年),明代杰出画家。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以绘画为业,是位职业画家,却不落俗套,在绘画中追求文人画秀逸的气息与格调。由于蓝瑛是浙江人,故有的画史称他为浙派殿军、异军,其实他的画风自成一派,为明末清初武林派的创始人。
蓝瑛工书善画,长于山水、竹石、梅兰、人物、花鸟等,技法全面,尤以山水画著名,曾漫游南北,饱览名胜,重视从自然山川中吸取营养。对传统也下过苦功,早年摹写宋元诸家笔法,尤得力于黄公望,后广泛涉猎前贤,从郭熙到李唐、马远、夏圭,及至明代沈周,还精研过二米(米芾、米友仁)云山。因此他的创作功力深厚,风格多样。山水画最富盛名,主要有两种面貌:一种为水墨浅绛、笔墨苍劲疏宕,气势雄伟博大。所画多山峦险峻、景色高旷,用笔劲健有力,墨色浓淡有致。另一种作青绿设色,用没骨法,树石不加勾勒,直接用石青、石绿、朱砂、赭石诸色状物,格调浓丽夺目,在明末山水画中独具一格。
图1 明崇祯七年 蓝瑛 溪舟赏秋图
图2 溪舟赏秋图落款
图4 魏鸿迸题 笔底烟霞
蓝瑛从幼年起就开始学画,年纪稍长些即游历四方,正如《图绘宝鉴续纂》中记载:“性耽山水,游闽粤荆襄,历燕秦晋洛,涉猎既多,眼界弘远。”这种游历对他画技的提高和画风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他在游历的过程中,不仅饱览名山胜水,而且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拜访过很多地方的官绅士人、文人画家以及收藏艺人等,结识了当时很多山水名家。因此得以与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名人切磋交流绘画技法,比较有名的是人们所熟知的董其昌、徐继儒、孙克弘等人。正是在这种游历切磋交流中,蓝瑛得以欣赏和临摹名家所藏的珍贵书画,使得蓝瑛的眼界开阔,使其树立了摹古的艺术理念。正如他在《蝶史题山水画》中曰:“绘画必须从古人笔墨留意一番,始可言画家也。董、巨一门,则皴为麻皮、褪索,后学咸于其门为弟子。荆、关皴以劈斧、括铁,所师则鲜矣。董、巨尚以笔墨韵动,渲染远近,是后开元人生面,无涯妙道。于荆、关笔劲,点画一成,不能加以增减。后学未能多见其真迹,焉可尊师范日夕之参也。余所画数家,因石老远寄,不能辞,草草拟法前辈,董、巨、荆、关如生或许培桃李中一柯耳。幸石老教定。”①因此,在蓝瑛早期以及中期的作品中很多都是仿古山水画,从晋唐两宋至元代名家,他几乎无不临仿,作品无不精妙。烟台市博物馆藏有3件蓝瑛的艺术作品,其中2件均为仿古画作,分别属于蓝瑛早期和中晚期的精品之作,其中1件为国家一级文物。笔者拟通过对这2件作品的赏析,以期走进蓝瑛的仿古绘画世界。
1.明崇祯七年溪舟赏秋图轴
《溪舟赏秋图》(图1)为蓝瑛在明崇祯七年(1634年)所绘,时年49岁,属于其早期的仿古作品。立轴,绢本,设色,纵170、横63厘米。图中景物茂密,近处坡石累累,形成坡沱,处于曲流之畔。坡石上树木繁茂、造型古朴、勾画精细且疏密枯润有致。山林间烟云蒙蒙,溪泉蜿蜒,一高士乘船泛舟水上,欣赏秋景。隔溪远景处岩石突兀、亭台俨然,下有瀑布、泻入清溪。山石的皴法,以小斧劈皴为主,稍以色彩点簇,水墨晕染,刚中见柔。画作右上角行楷题:“崇祯甲戌清和仿李希古画寄上简翁刘老尚书事粲。西湖外史蓝瑛”,后钤二方篆书印章,一为白文“蓝瑛之印”,一为朱文“田叔父”(图2);另在画作右下角钤二方篆书鉴藏章,一为朱文“曾住钟丽泉处”,一为白文“丽泉鉴定书画”。1984年7月经杨仁恺鉴定为蓝瑛早期、不太成熟的仿古作品。
蓝瑛在早期的仿古作品中经常题有“仿”“法”“师”的画作,此幅画面布局稳当,气氛清谧。远山近树,继承了李唐的风范而自有发挥,作品较多地留有宋代遗风。因此无论是从落款还是绘画风格技法来看,我们都可以清晰地得出此幅为其早期仿李唐佳作这样的结论。但我们亦可从中感受到他实际不拘成法、不泥式规,恰以“与古为新”的心态,抒放自如地保持文人所应具备不矜不伐的智识修为、超轶风度,笔痕墨趣间处处透露出清新儒雅的气息、恬静澹然的格调。
图5 蓝瑛题跋
2.清顺治八年暮云春树图卷
烟台市博物馆还藏有一幅蓝瑛临摹元代诸家的精品之作—暮云春树图(图3)。该画为手卷,绢本,设色,引首纵33、横80厘米,画心纵33、横496厘米,拖尾纵33、横92.2厘米。此幅画作创作于顺治八年(1651年),为蓝瑛67岁所作,属中晚期的成熟之作。1974年经徐邦达、史树青鉴定为真品;1988年,经全国书画鉴定小组鉴定后,入选馆藏精品。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图3 .1 清顺治八年 蓝瑛 暮云春树图 第一段为仿黄公望笔法 第二段为仿王蒙笔法
图3 .2 第三段为仿吴镇笔法 第四段为仿倪瓒笔法 第五段为仿高克恭笔法
图6 吴山涛题跋
此幅画作可以分为五段,为蓝瑛临摹元四家以及高克恭山水作品。从模仿的风格技法上看,第一段为模仿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笔法,此段远处山头虚实相间,气象苍茫,杂树用圈点法,温润柔和。近处乱石耸立,叠嶂嶙嶙,几株秋树掩映数间茅阁,入峰回转处溪水横断。构图繁而用笔简,设色浅绛,笔法松秀。第二段仿王蒙笔意,以淡墨勾石骨,以解锁皴、牛毛皴的皴法画山石,山石轮廓线与皴线不分,以焦墨点苔,远处的树用乱笔点出,与苔点不分。画面构图繁密而富有层次。第三段以吴镇的笔法绘远岫平溪、石滩丛树。以长桥茅阁接山涧,过溪水有两间茅舍,溪中芦苇丛生,扁舟一叶,渔夫泛舟其间。图中用略浓而有变化的墨勾山石轮廓,略淡的线条加以皴之,复加湿墨衬染,湿墨略分浓淡,罩在线条上面,使线半隐半显,使面透明而光亮。此段水墨湿润,意境幽深。第四段以倪瓒笔法绘林坡岸,浅水遥岑,意境静远萧疏,格致幽淡天然,笔墨秀雅简净,意象若有若无。构图是倪瓒常用的一河两岸式的构图,给人以清幽静谧的感受。长卷第五段以高克恭所擅长的“米点”技法绘烟雨云山,以烟云掩映树石,亭台楼阁在云雾中时隐时现,酣畅淋漓、气韵生动。
引首处有清人魏鸿迸以篆书题“笔底烟霞”四字,以草书署“魏鸿迸书”,下钤一白文篆书印“魏鸿迸印”,另有一白文篆书印“羽凤”。“笔底烟霞”四字前钤一椭圆形朱文篆书印“书画禅”,下钤一白文篆书“秘晋斋印”收藏章(图4)。此卷为赠老友陈玄甫而作,装裱讲究,有玉轴头和玉别子。卷末以行书题跋:“老友陈玄甫相违十年,怀思时每怅暮云春树。余偶客醉李李太守,经年未归山庄。玄老鼓楫至我山中,不值,复知余萍迹,觅晤直若梦寐剪烛。清言恨幻沧桑之事,联床风雨正重阳菊花时。故人又言折柳宁不愁绝,漫画元人诸家法,即云树之意耳。并请正志别。辛卯夏仲至秋杪法竣之也。社弟蓝瑛。”下钤一白文篆书印“蓝瑛之印”,一朱文篆书印“田叔”(图5)。卷拖尾处有清初吴山涛的行书题跋“蓝蝶叟能集画之大成,明末无出其右者,论者以气短之,似苛矣。同里吴山涛”,后钤一朱文篆书印“吴山涛印”,一白文篆书印“岱观”(图6)。
从蓝瑛的题跋“漫画元人诸家法”一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蓝瑛在绘制此卷时,有意追摹元代诸名家。但此时的蓝瑛已经达到能“分别宋元家数,某人皴梁法脉,某人蹊径勾点,毫不差谬”的水平。他以自己对各家绘画特色的见解,以中锋、侧锋交替运笔,熟练地运用皴法、点苔法画出各种形态的山石、树木。此时在构图空间有所突破,倾向多角度的表现,取景趋于空中俯视,层峦叠嶂,曲脉杂杳,人在景中,意在图内,追求诗情画意,以期天人合一。这些都反映出他在30余年仿古绘画的实践已渐渐形成了“落笔纵横,水墨淋漓,山石巍峨,树木奇古,练瀑如飞,溪泉若响”的绘画风格。
蓝瑛仿古绘画风格的形成,一方面受到时人董其昌崇古理论和当时盛行的仿古风气的影响,与蓝瑛同时代及清代的画评者对蓝瑛的评价褒贬不一,贬者把他列为浙派的最后追随者,认为他的作品缺少文人画的高雅。另一方面也是他作为职业画家的职业需求。作为职业画家,蓝瑛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而且需要熟悉并掌握古人的作品风格,并将其熟记在心,在创作时进行熟练应用。
蓝瑛虽然出身职业画家,却能不落俗套,在艺术作品当中追求文人秀逸的气息与格调,他巧借“复古之道”凸显自己“追根溯源”的传承出处,延展艺术空间,进而在绘画中匡校正统的造型规范,以文人画意象表现为依归。在时代大的文化场景中左右逢源,开创了职业画家娴熟的笔墨技巧与文人画家笔墨情趣相结合的独特画风。蓝瑛的这种才情与成就,确立了他在画坛作为“武林画派”宗主的地位。追随蓝瑛的弟子众多,蓝氏家族中有他的儿子蓝孟和孙子蓝深、蓝涛,此外他的学生还有刘度、陈衡、冯仙等人,明末及其后的陈洪绶、金陵八家等著名画家也受其影响。
注释: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