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隆
政协宜昌市委员会,443000
宜红茶区是“万里茶道”上范围最大的茶源区,茶号在茶区生产组织的最大难点在于交通。宜红茶生产的交通运输可以分为“生产性运输”和“转运性运输”。在宜红茶发展的第一、第二阶段,茶号组织农户在当地生产毛红茶,再将毛红茶运到五峰渔洋关和石门泥沙市进行精制加工,这段运输可以称之为“生产性运输”;从渔洋关和泥沙市将精制好的红茶运往汉口等地可以称之为“转运性运输”。
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五峰收购处成立,延续了历史上宜红茶的生产组织方式,在五峰渔洋关设立收购机关和精制厂。渔洋关收购处与其所属收购站的距离为:鹤峰城360里(1里=0.5 km)、留驾司320里、五里坪270里、岗坪270里、星岩坪240里、采花台240里、富足溪180里、水尽司150里、五峰城120里、泥沙市120里、城五河120里、深溪河90里、都镇湾90里。五峰收购处把各地生产的毛茶集中到渔洋关,进行精制加工和标准化包装,再进一步转运到武汉等地出口。这样的“生产性运输”是一个复杂的运输体系。
宜红茶“生产性运输”早期是靠骡马运输实现的(1951年后,为防止运输对茶叶的紧压而增加了人力运输)。因解放前宜红茶基本停产,所以“生产性运输”体系也破坏殆尽。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五峰收购处一成立就着手恢复,通过每匹骡马先贷20斤(1斤=500 g)川盐的办法,在五峰、鹤峰、石门、长阳、松滋、枝江和宜都7县动员了骡马492匹、人力1 000余人,形成了从工作站至收购处的运输能力。
“生产性运输”的价格,是根据各工作站的远近,以“担”(1担=50 kg)为定量,并以川盐为单位来决定的。如鹤峰城距渔洋关收购处360里,按日行60里计,往返需12天,另加下雨或其他原因走空1天,共计13天。骡马往返一趟换脚掌需5 000元,另加骡马租金、马夫食宿等各项费用共计201 000元。按五峰食盐牌价,每斤4 000元,共合川盐50斤,收购处按此确定往返运输价格。表面上看,农民运输红茶是平账,因实际驮运不止100斤,一般为100~150斤,所以参加运输者十分踊跃。1950年3月,五峰收购处至各站往返驮货运价为:鹤峰城川盐50斤、留驾司川盐46斤、五里坪收购站川盐38斤、岗坪收购站川盐38斤、星岩坪川盐34斤、采花台川盐34斤、富足溪川盐26斤、水尽司川盐22斤、五峰城川盐17斤、城五河川盐17斤、泥沙市川盐17斤、深溪河川盐17斤。
1950年宜红收购处红茶运价表
宜红茶“转运性运输”分为两条线。主线是渔洋关—宜都—汉口,辅线是泥沙—津市—汉口。宜都红茶厂成立后,渔洋关—宜都段运输变成“生产性运输”。因为不久在泥沙成立了宜都红茶厂泥沙(手工精制)分厂,所以辅线基本没有变化。
渔洋关—宜都段运输共有两条茶道,一为旱路,一为水路。解放初期,渔洋关仅有运船1艘。从1950年3月,实行每船贷苞谷1 000斤,很快修复木船40余艘。
渔洋关—宜都水路为渔洋河,120里滩险难行,只能走小船,运价为每担2.1万元。泥沙—津市水路,较渔洋河更为凶险,洪水期只能走大船,达到装载200箱以上;枯水期又只能走小船,装载在50箱以下。这360里的艰难水路,1951年运输宜红茶最长的一趟达46天。这段运价每箱约3万元,以里程计算,较渔洋关—宜都段为低。
宜都—汉口线运输为木船自放,涨水时5天即可,枯水时也不超过10天。津市—汉口线运输方式一般为拖轮,其运价比宜都至汉口高。
安全是交通运输的命脉,而宜红茶的运输安全建立了两个独特的体系:一是武装押运。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4月7日,五峰县采花台发生土匪围攻区政府事件。当时,五峰、鹤峰匪特多次密谋,贴出标语要破坏茶厂。因此,五鹤360里茶道上,运输全部采取武装保护。1951年,长阳星岩坪曾多次有匪特化装成商贩,拟对星岩坪收购站先抢后烧,幸被部队及时抓获;二是防水防潮。宜红茶运输的高峰期正是宜红茶区的雨季,为防止骡马长途运输茶叶含水量超标,建立了分批分装、多层防渗等包装制度。如用于外包装的油纸,1951年初投入4 000张,至当年底完好的只剩不到600张,多数被茶道上的树枝刮坏。1951年运输中曾发生事故3起,特别严重的一起发生在7月,一批宜红茶待雨天涨水从泥沙起运,预定木船20艘,结果只到了11艘,为赶时间便用这11条船装载了七成货物,违背了“船轻是宝”的原则,结果船在泥沙至津市途中触礁2艘,浸湿茶箱300多箱。
宜红茶道是万里茶道上茶源区运输极为艰险复杂的综合性运输体系,由于运价政策的正确制定,加上运输管理的严格有力,宜红茶道运输保证了大批货物安全准时地调运。所以,《宜红茶区收购处1950年上半年度工作总结》中兴奋之喜溢于笔端:“陆上运输,骡马力夫,满山遍谷,震惊了山谷的人民。水上运输,四五十艘,接连上下,震惊了两岸居民,也兴奋了工商事业。这于刺激生产,奠下了伟大基础。”
1950年,中国茶叶总公司中南区公司五峰收购处成立后,即对宜红茶传统生产工艺进行了调查。渔洋关张协壹老人有40多年的精制宜红茶生产经验,他介绍精制宜红茶有60多道工序。
其毛红茶的制法是:(1)萎凋。将鲜叶翻晒,至叶片卷曲为止,阳光充足时2 h左右。(2)踹条。将萎凋的叶片放进木桶,用脚踹成条索,耗时2 h左右。(3)发酵。将踹条好的叶片放在桶里发酵,需2~3 h。发酵时间过长茶叶成黑色,过短叶片带黄白色,品质均不好。(4)吐气。将发酵好的叶片晒1 h左右。(5)成形。把吐完气的叶片装进口袋,放进木桶内,加压做形使叶片又细又紧。(6)晒干,拣出叶梗老叶。
其手工精制的工艺是:(1)干燥初筛。将毛红茶下火打炕,干燥后用中雨筛筛,筛面留下的为毛茶头,筛落的为毛茶底。(2)小雨筛筛。将毛茶底用小雨筛筛,筛面留下的为毛茶珠子,由女工摘梗。筛落的如抓尾,分一茶、二茶、三茶、中身、下身。(3)风车扇清。将抓尾一茶、二茶、三茶、中身、下身,用风车扇清,第二口出的子口茶用女工摘去黄叶、梗子,分3次摘清。(4)小雨筛筛。子口茶用小雨筛只筛不摘,筛面留下的为毛片子,筛落的为毛花香,分一茶、二茶、三茶、中身、下身。(5)再过风车。将毛花香再过风车,第二口出的为茶花花香,毛片子则用手抓成末子。以上是毛茶头的制作过程。(6)窝筛分筛。毛茶底分为闹头,用窝筛分为一茶、二茶、三茶、四茶,此四茶底为粗尾;(7)平筛分筛。将粗尾用平筛筛,筛面为“鸭尾”,筛落的再用平筛筛为生末,又用平筛筛为铁砂,筛落的为花香面,筛面的称为“元生”。再经正压筛筛,筛落的为清茶头。(8)正雨筛筛。将清茶头下火打炕后,用正雨筛筛,筛落的为青茶抓尾,分一茶、二茶、三茶、中身、下身,由女工拣去黄叶。筛面为青茶珠,用木磨碾细后,用平筛分一茶、二茶、三茶、中身、下身。这时中身即成米形,下身较细。将一茶、二茶、三茶用“三把闹筛”筛,筛面为头闹,筛落的为元生。(9)三把闹筛筛。将闹头用布袋装好下炕后,倒入大簸箕铺匀,经三把闹筛筛后,即成为米形红茶。(10)下炕关堆。将压货茶下炕后放在上层,元生茶放在下层。一层一层堆好后,用钉抓抓匀装箱。以上工艺是目前发现的关于宜红茶传统工艺最为详细的记载。
五峰收购处奉命接管湖北民生茶叶公司后,发现该公司仅有的五峰水尽司和鹤峰留驾司两处工厂已被国民党军破坏。五峰收购处在组织茶农恢复红茶生产的同时,即着手恢复红茶精制加工。1951年5月24日,宜都红茶厂在石门泥沙的手工精制茶厂正式投产,利用原泰和合茶号的厂房,招了近500名工人,每月生产精制茶7万斤。同时,在宜都开始建设精制茶厂。
1951年宜都红茶厂组建
1951年宜都红茶厂建厂纪念照
历史上宜红茶的精制基本是手工,中国的其他红茶生产也大体如此。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公司曾于1950年对手工和机器加工红茶的效能做过分析比较,在新化茶厂对滚切、圆切、干燥、圆筛、抖筛、风选、拣梗等方面的机器与手工效能进行了比较性试验,发现机器效能明显高于手工。因此,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公司等上级机关决定将五峰收购处迁往宜都,于1951年5月1日正式成立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宜都红茶厂,并决定将该厂建成宜红茶机械化精制加工厂。
11架木制风斗组合而成的风选机
宜都红茶厂精制生产线
宜都红茶厂厂房工程由中贸部基建处主持,宜昌4家私商联合投标承建,共投资8.67亿元。1951年9月15日,完成全部基建项目,机器也安装就绪。机器由华东工业部机械工业处设计,在武汉加工。主要的加工设备为:36型揉捻机1台、解块机1台、干燥机7台、圆片切机1台、滚筒切机1台、抖筛机3台、门机5台、圆筒筛机3台、风选机2台、拣梗机14台、手摇揉捻机30台等,在宜都组合成红茶精制的生产流水线。宜都红茶厂红茶生产线的建成,不仅极大提高了宜红茶精制加工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推动宜红茶生产进入了一个标准化的时代。
在对宜都红茶厂史料的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宝贝——1条历经67年风雨还在生产的加工线。尤其是其中的风选机,是由11架木制的传统家用风斗组合,实现了无极变速的精制化风选。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肖文军等专家认为,这条红茶生产线是中国茶叶罕见的活态工业遗产。目前,宜都红茶厂还保留着这些设备的设计图纸共78卷。
宜都红茶厂的这些老设备能够运行几十年而不衰,除设备设计的先进性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断的技术革新。如1953年技术员周慎发明木制鼠笼式铝箔卷切机,将原来每天2人裁切铝罐220个的工效提升为1人即可裁切4 400个。当年工人们共实现技术革新6项,促使减少人工59.9%,提高生产效率13.53%。正是这些不断的技术革新保证了生产线的经久活力。
(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