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7年以来,安徽省阜南县在全省率先开展农田水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破解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形成农田水利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的典型模式。
关键词:农田水利 ;建设管理;改革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按照安徽省省长李国英关于农田水利“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做好顶层设计、先行试点探索”的要求,安徽省阜南县于2017年分别在郜台乡、于集乡、王化镇选取三个片区,认真谋划开展了农田水利综合改革试点,针对项目区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现状,力争通过深化农田水利投资、建设和管理改革,破解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确定水权、制定水价、鼓励节水,实行效益分成,努力实现政府、大户、群众三方共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和管理模式。
1 试点项目区农田水利现状
试点项目区涉及阜南县郜台乡、于集乡和王化镇的三个提水灌区,设计灌溉面积7450亩(郜台乡宋台站4000亩、于集乡程郢站和竹园站1850亩、王化镇宏盛站1600亩),其中长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贾蝶家庭农场、宏盛家庭农场等流转土地6200亩,群众种植1250亩,主要经营水稻、莲藕、药材、花果蔬菜种植以及甲鱼、泥鳅、龙虾等水产养殖。区域内耕地在土地流转前以种植小麦、玉米、旱稻等大田作物为主,农田水利设施比较薄弱,作物产量不高。
(1)水利设施较薄弱,工程配套不完善。项目区水源以大中沟地表水为主,大中沟虽经初步疏浚治理,但配套建筑物较少,灌区提水工程年久失修、已经报废,灌溉渠道损坏严重,田间灌排工程配套较少、标准较低、排水不畅。
(2)多元投入未形成,社会参与不积极。近年来,项目区土地流转规模逐步扩大,虽然政府积极引导社会投资主体和受益群众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但经营主体和群众参与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农田水利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3)水价机制未建立,节水意识较淡薄。项目区尚未建立“合理分配、定额管理、计量收费、以水养水”的水价机制,农业用水采取粗放管理方式,群众节水意识较为淡薄,作物灌溉依然采用大水漫灌、串灌方式,用水效率不高。
2 试点思路和目标
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原则,针对项目区农田水利工程老化、投资不足、管理粗放、用水浪费等实际问题,在试点项目区建立8项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吸引社会投资,系统综合治理,加强建后管理,实现投资多元、产权明晰、管护到位、节水优先、利益共享。
(1)分配合理、控制总量的水权机制。县水务局制定了项目区水权分配方案,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2)政府主导、投资多元的投入机制。通过财政资金引领,撬动社会资本,明确项目建设资金由财政资金投入80%,社会资金投入20%,解决渠道单一、经费不足的问题。
(3)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建设机制。项目区灌排骨干工程由财政资金承担,按照基建程序进行建设。田间小型水利工程由社会投资主体自主建设或选择具备资质的施工队伍建设。
(4)权责明晰、流转有序的产权机制。确定所有权和使用权,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流转交易和退出机制,县财政设立农田水利产权交易补贴基金,如果社会资本经营不善选择退出后,由政府负责回购运营,解决社会投资主体后顾之忧。
(5)管理到位、运行长效的管护机制。明晰工程所有权、使用权,明确财政投入部分的所有权归乡镇、村集体,社会投资部分所有权归社会投资主体,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由社會投资主体进行使用,分别发放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证、使用权证。当地镇村成立水利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工程管理和维护,管护经费来源以供水水费、经营性收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
(6)成本科学、负担合理的水价机制。改革前,当地水稻种植区灌溉用水一般按每亩50元收取,折合水价为0.16元/m3,旱作物约需0.25元/m3。改革后,经测算分析基本水价约为0.12元/m3,水价有所减少。
(7)激励节水、约束耗水的节水机制。农业用水采取阶梯水价,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用水量在定额内的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20%以下的部分按基本水价的1.2倍计收,超定额20%-50%的部分按基本水价的1.5倍计收,超定额50%以上的按基本水价的2倍计收。
(8)强村惠民、收益分成的共享机制。对财政资金和社会投资主体投资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清查核实、确权登记,协商折价后,作为资产入股水利专业合作社,按社会投资主体、村集体、农民2:2:6的比例实行收益分成。
3 试点建设内容及实施情况
2017年8月,阜南县水务局组织编制了《安徽省阜南县农田水利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9月份阜阳市水务局予以批复,根据批复的试点方案,项目建设总投资1341万元,其中省级投资870万元、县级投资203万元,占80%;社会投资主体筹资268万元,占20%。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灌溉站、斗渠、农渠,铺设输水管道,开挖地头沟、田间沟,配套桥、涵、闸、斗门建筑物及量水设施等。水源工程和灌排骨干工程由财政资金建设,县水务局组建项目法人,负责项目建设管理;田间小型工程由社会投资主体开展自主建设。2017年11月工程开工实施,到2018年6月工程全部完成。工程建成后,由县水务局会同财政局、所在镇村及社会投资主体共同进行竣工验收。工程验收后,发放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证、使用权证,明确财政投入部分所有权归乡镇、村集体,社会投资部分所有权归社会投资主体。工程使用权归社会投资主体,由社会投资主体进行使用。当地镇村成立水利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工程管理,签订管护责任书。县政府出台《阜南县农田水利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节水奖励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指导、监督管护主体加强工程建后管护,促进工程良性运行。目前,工程已初期发挥效益,保证了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的灌溉用水需求及排涝要求,仅今年夏季泥鳅、龙虾养殖每亩地净收益就达到2000元以上。
4 试点成效分析
阜南县农田水利综合改革项目区通过开展农田水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建立农田水利投入、建设、运营、管理新机制。在资金投入上,坚持政府主导,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办水利,把农田水利建设由政府投资的“独角戏”变成政府与社会资本的“二重唱”;在工程建设上,通过招标实施结合自主建设,加强监督管理,调动社会投资主体参与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在产权交易上,通过发放“两证一书”,明晰工程产权,建立产权交易平台,使水利资产有序流转,开展“两权”抵押进行融资贷款试点,解决社会投资者的后顾之忧;在建后管护上,通过成立水利专业合作社和社会投资主体共同参与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实现“有人管、费能收、坏能修、长受益”;在节水机制上,通过合理确定水价,落实节水政策,实行用水总量控制、节水奖惩制度,实现节约用水;在资本收益上,通过财政投资形成的集体资产股权转让给农民和村集体,让农民成为股东,共享收益分成,达到政府、大户、群众三方共赢的目标。
作者简介
王冠军(1974.4),男,本科学历,阜阳市水务局,副主任,工程师,主要从事农村水利工作。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