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视域下学校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①

2018-09-18 20:03李健胡玉华
中小学管理 2018年8期
关键词:大健康健康素养健康教育

李健 胡玉华

摘要在大健康视域下,中小学健康教育应统筹学校和社会健康教育资源,构建新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一是整合学校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完善学校健康教育推进形式;二是统筹学校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体验;三是师生共同构建和营造健康教育的人文环境,形成学校健康教育文化;四是融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健康教育服务网络。

关键词健康教育;大健康;健康素养;健康教育文化;健康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8)08-0047-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及健康教育的内涵不断拓展,大健康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面对青少年中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身体素质下降、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等现象,以及健康教育资源不够完善、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的现状,中小学校应该从大健康的視角统筹学校和社会健康教育资源,探索学校健康教育新思路,为落实健康教育目标、提高师生健康素养提供有效保障。

一、资源整合,完善学校健康教育推进形式

1. 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学科融合、资源互补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健康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分割、不系统的现状,同时为了避免健康知识在不同学科重复、相互不衔接的现象,学校应整合、优化学科健康教育资源,打破传统学科教学格局,形成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全覆盖地将健康知识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学校可以将体育与健康、生物、道德与法治、化学、心理等课程中有关健康知识的内容有机整合,由某部门牵头(如德育处、学生发展中心、年级组或卫生保健室),按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学科健康知识的要求进行梳理,多学科集体备课,分工协作。这样既能解决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实施面临的问题,又可以发挥学科教师和卫生保健室教师的专业特长,形成健康教育校本特色,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同时为进一步系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2. 整合教师资源,形成学校健康教育组织

整合校内人力资源,形成学校健康教育组织,是完善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健康行为养成和改进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学科教师都有义务帮助学生养成健康习惯。首先,在学校形成“人人有责、人人问责、人人负责”的全员关注学生健康和自身健康的氛围,让健康成为全校师生共同关心的话题;其次,对教职工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提升全体教职工的健康意识;最后,还要确保卫生保健室教师或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主动承担,使其有归属感和价值感。例如:各学科教师都可以在课前完成学生的睡眠和饮食情况调查,并进行正确引导;课中和课后帮助学生减少注视电子屏幕等静态活动时间;课间和课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意识、养成健康行为。

二、活动协同,统筹学校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健康教育活动是养成健康行为、形成健康观念的有效方式之一。从大健康教育的视角,中小学校需要整合课堂与课外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和体验,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

1. 转化经常性健康教育活动

经常性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健康知识的学习、健康观念与健康技能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经常性健康教育活动需要采用学科联动的方式整合资源,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完成,需要系统支持、常态管理和目标引导。基于目前的健康教育现状,学校可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基于自身特点和需求有序推进,将经常性健康教育活动形成制度,常态化地固定下来。经常性健康教育活动,不仅仅是由卫生保健室相关人员完成的工作,而应该是由学校相关部门牵头,全员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协作、共同受教育的过程。例如:结合学校体育节、体育运动会等,进行运动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运动防护技能体验与演练;结合学生年龄段特点,开展家长参与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及健康技能操作;组织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征文、竞赛活动,并充分运用校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视频录像等形式强化经常性健康教育的成果。经常性健康教育活动将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活动内容融合,有操作、有演练、有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技能的形成,对提高学生、教职工和家长的健康意识,构建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健康教育活动体系有一定的作用。

2. 强化集中性健康教育活动

集中性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在健康教育目标引领下的多部门参与、多学科协同,围绕宣传日、宣传月,对师生进行系统的、持续的主题性健康教育。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的健康教育活动在集中宣传日活动期间搞得轰轰烈烈,活动结束后就变得悄无声息,这样既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基于这一现状,有些学校采用集中管理、共同组织、集体参与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健康教育活动效果。例如:有的学校根据健康教育发展的需求和变化,成立了由校长直接领导的学生指导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学生健康指导中心、心理健康与生涯中心,以完善学校健康教育活动的管理、保障和服务体系,通过活动整合人力资源、课程资源、活动资源,强化集中性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

例如:在北京某中学,由“生涯中心”牵头设计的野外生存体验活动中,各个中心相互协同,这其中卫生室保健人员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以及活动目标要求,编制了活动全过程的安全预案、应急措施,根据活动需求配备药品,并在活动前对师生进行防护与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部门优势及职能,让教师和学生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掌握了自救或帮助他人的生存方法和技能,同时强化团队意识和道德观念。

3. 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活动

针对性健康教育活动是基于当前的问题合理安排健康教育活动内容,选择适当的健康教育方式和活动组织形式,并进行有效干预、措施跟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或防止事件发生的方法或策略。基于当前中小学校面临的道德教育缺失、性教育缺失、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等现象,学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非常必要。

校园欺凌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校应针对“校园欺凌”做好防范预案和应对策略,使教师掌握正确的引导和疏解方法,预防此类事件对学生造成伤害;同时,学校应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规则意识教育,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规范学生的语言和行为。例如:北京某小学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发现四年级某班学生有被本班同学孤立的现象,通过教师间交流,开展了如下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首先,通过“班组群”了解情况;然后,在家长工作坊或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关于同伴关系的集体培训,同时对班级内与本“事件”相关的学生及家长进行循序渐进的心理辅导(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共12周),从小范围的个别学生和家长逐渐扩大到相关的学生和家长;最后,通过不同学科的教师及时积极的正面强化,防止和杜绝了“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三、师生共建,营造学校健康教育人文环境

学校健康教育人文环境是在一定教育系统内,师生员工对健康概念的共同认同,对健康规范的共同遵守,对健康价值观的共同追求。师生共同构建和营造健康教育的人文环境、共同关注健康全过程是学校健康教育系统的关键环节,是学校环境中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提升师生健康素养、形成学校健康教育文化的基础。

健康教育人文环境是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有共同健康目标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的。首先,师生共同建立学校、年级、班级的健康公约,形成制度,共同遵守;其次,师生共同参与学校活动,如学校每天的课间广播体操应该是师生共同锻炼、共同展示、共同分享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监督学生做操;再者,健康教育活动、展示与竞赛,应是师生共同设计、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过程;另外,构建和谐的共同解决问题的系统。例如:北京某小学在解决学生同伴间交往问题时,从学校、年级、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几个层面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在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完全信任和尊重学生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问题,同时构建了师生相互信任和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

四、内外融合,构建健康教育服务网络

融合学校资源、校外资源,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学校网络平台、微信平台,构建健康教育网络,是全方位帮助学生、教师、家长形成良好健康生活方式的手段之一。

1. 联合家庭健康教育资源,共同营造健康教育环境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对青少年健康行为方式的养成和健康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目前学校健康教育资源不足的情況下,构建“家校”健康教育环境,联合家庭健康教育资源,是学校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例如:对不同学生分类管理,通过体检报告和行为观察,建立学生、家长、学校共同记录学生健康行为的档案(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反馈一次,并作为家庭作业的一部分),引起学生、家长对健康行为的重视;有效利用家长资源,通过家长群、家长交流平台等方式,聘请有健康教育或医务工作背景的家长作为指导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在平台交流与辅导;采用定期追踪、约访家长等形式,共同追踪问题学生;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微信平台对家长进行积极引导,针对性开展家长健康教育知识讲堂、健康专题工作坊,使家长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改进,共同营造健康环境。

2. 融合社会健康教育资源,共同构建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学校应该融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共同构建健康教育体系。一方面,学校可融合社会力量(疾病控制中心、红十字会等)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备案,对重点学生(肥胖与超重、营养不良、慢性病等)进行跟踪性监控;可通过保健所或卫生站,对学校健康体检和健康监测大数据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与监控,使教师、家长与学生不仅要知道测试数据的意义,还要明确改进的措施,掌握改进的方法和策略,最终获得改变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与社区卫生部门、社区医院、社会健康教育服务机构联动,针对健康危险因素、健康不良因素进行预防和干预,为学生提供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和指导。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的改变。单一学科的教学活动已不能满足健康教育的要求,未来的学校健康教育将是一个学科整合、资源融合的开放性的全人教育,因此学科整合、课程开放、活动内外联合的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是强化健康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

(编辑 崔若峰)

注释:

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优先关注课题“学生健康素养评价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CEEA1706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健康健康素养健康教育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健康信息素养评估研究
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以健康共治实现全民健康管理
优化护理首诊宣教内容对心血管患者阶段性掌握宣教内容的影响
“大健康”时代到来了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
首届贵州绿博会关注“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