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践行课程游戏化精神,应关注到幼儿的需要,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这也是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关键所在。笔者以大班体育活动《山洞变变变》为例,从紧扣生活激发兴趣;达成目标促发展;逐步推进重差异;创新玩法得愉悦这四个方面,浅谈了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如何组织开展体育集体活动。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体育集体活动
课程游戏化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重视游戏的地位和作用,又要充分渗透“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努力让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使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更丰富、更有趣、更有效。
现今,课程游戏化的精神深入人心,幼儿教师可谓脱口而出,但是否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关注到幼儿的需要,使其成为活动的主人,是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关键所在。笔者以大班体育活动《山洞变变变》为例,浅谈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如何组织幼儿开展体育集体活动。
一、 紧扣生活激兴趣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内容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对内容的选择要注意适宜性,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这是保证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山洞变变变》的活动材料是幼儿最亲密的“朋友”——椅子。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喜欢玩椅子,把椅子当马骑、当小山等。虽然幼儿有一定的游戏经验,但这些游戏往往因安全问题而被限制,使幼儿好玩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本次活动材料贴近幼儿生活,在幼儿乐玩椅子游戏的基础上发现教育价值,即“用身体和椅子搭山洞”的不同方法,既满足了幼儿玩椅子游戏的心理,也帮助了幼儿在多种玩椅子的方法中有重点地玩,锻炼四肢支撑力及腰腹控制力。
二、 达成目标促发展
在幼儿阶段,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是组织幼儿进行体育集体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指南》在健康领域的各年龄段制定了具体详细的操作内容,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
活动的有效与否最终要取决于目标的达成情况。《指南》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儿童的学习特点,活动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本班多数幼儿的原有经验、学习和发展水平。活动设计者在确定“椅子”这个活动主题后,设计了具体、清晰、可操作可评估的活动目标。
《指南》和课程游戏化精神都要求我们确立“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地位。本活动的目标设计较好体现了教师眼中有幼儿、心中有目标,以幼儿为主体的儿童观、教育观,这也是“自主”游戏精神的体现。如,在活动中,教师就根据《指南》从“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以及“跑、钻、爬”等方面出发,制定适宜可行的活动目标、内容,活动环节动静交替,注意活动量和活动密度。既保证幼儿在基本动作方面有发展,又在和同伴合作游戏中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教师在组织过程中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充分体验自主探索、自由搭建的快乐。
三、 逐步推进重差异
因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所限,其主要学习形式以活动式体验(游戏)为主。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喜欢游戏更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幼儿能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技能。因此,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活动过程要充分考虑层次性,每个活动环节能体现递进性,关注孩子的情感、态度、积极性,而不是追求活动的结果,大班体育活动《山洞变变变》的组织开展以游戏贯穿始终,游戏设计体现难易性和层次性。如,活动第一个游戏是引导幼儿“用一张椅子和身体搭大山洞”,有的幼儿站在了椅子前面,有的站在后面,有的把手搭在椅背上,有的放在椅面上,各种各样的山洞展现在了幼儿和同伴的面前。这个环节对幼儿来说难度虽小,但不可或缺,幼儿需要在这个环节中积累游戏的经验,在多种搭山洞的方法中比较何种山洞搭的大,为后面的第二、第三个游戏做好铺垫。
第二个游戏“两人一组,尝试用两张椅子和身体搭大山洞”,难度有了提高,幼儿在不断探索中发现可以用身体搭向下、向上的山洞,还可以弯腰两手两脚分开、放踏两张椅面,形成不一样的山洞,充分体现了幼儿的探索、创造能力。在这个游戏环节,教师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动作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差异,尊重幼儿的意愿和自身发展水平,在关注到能力差异后,降低对个别幼儿的动作要求,让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选择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搭“山洞”,教师又给予幼儿必要的保护,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发起挑战,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游戏是在前面游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搭建“会移动的山洞”,难度更具挑战性,对手臂的支撑力和腰腹控制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能力差异性也更加明显体现,但大多数幼儿愿意挑战自己。虽然有些幼儿因为手臂力量不够没有顺利进行身体向上的“山洞移动”,但能自主选择自己能力达到的“身体向下的山洞”移动,这种“见机行事”也是幼儿自我适应能力的展现。
四、 创新玩法得愉悦
《指南》指出“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如走、跑、跳、攀、爬等,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在以往“椅子”题材的集体活动中,很多老师制定的目标是“幼儿利用椅子练习跨、跳、平衡、钻、爬等身体动作”,但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另辟蹊径,鼓励幼儿用身体和椅子搭山洞,重点是让幼儿锻炼了四肢支撑力和腰腹控制力,而且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幼儿在玩法上也有了创新,勇于探索,搭建了让教师也没有想到的“独特山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游戏都有规则。幼儿在明确游戏规则的基础上能大胆创造玩法,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幼儿因为“自由、自主”,才得以“创造、愉悦”。虞永平教授说,课程游戏化需要教师必须专业化。领会并践行课程游戏化精神,“润物细无声”地体现在集体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本活动中,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孩子,把游戏还给了孩子。幼儿自主选择玩法与同伴,积极探索发现、勇敢创造玩法、充分挖掘和展现自身潜能,真正成了游戏的主人。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作者簡介:
陆红霞,江苏省启东市,启东市慕卿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