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军 蒋辉 刘青如 何长征 黄科 庞立
摘 要 在“双一流”和创新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更为重要。本文介绍了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校内实践基地的基本情况,并就基地的教学、科研和示范推广功能进行了科学定位;为大力加强地方农业院校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出应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提高建设、创新模式、拓展功能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地方农业院校 校内 实践基地 建设
国家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在“双一流”和创新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1]
實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地方农业院校拓展办学空间的重要手段;是培养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场所;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是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成果示范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基地。[2]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地方农业院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水平的提升和保证农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校内实践基地情况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校内实践基地为学校的自主建设基地,其管理健全、运行高效,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使学生系统性学习了专业技能和一线实战能力,毕业生受到社会的青睐。校内实践基地包括长安教学基地、耕耘教学基地、花卉基地、紫东园艺基地等,校内实践基地的总面积约为326亩。长安教学基地位于长沙县干杉乡长安村,距我校20公里,交通便利。长安基地始建于1989年,现有面积216亩,经过十多年的规范化建设,已将长安基地建设成为园艺学院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在教学科研、科技推广中占有很强的优越性。包括茶园55亩,茶叶资源圃10亩,类茶植物资源圃4亩,柑橘园75亩,落叶果树园25亩,葡萄园15亩,药用植物园15亩。其中教学用地大约114亩,科研用地约85亩,茶叶加工生产车间500平方米,葡萄酒加工车间200平方米。湖南农业大学花卉基地是1992年在原校内教学花圃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占地25亩,分为设施栽培区和露地栽培区。紫东园艺基地建于2016年,总面积23亩,蔬菜设施栽培区8亩,葡萄设施栽培区5亩,中药材基地2亩,中药材资源圃8亩。位于学校西校门建设中耕耘基地面积有62亩,其中现代化葡萄园28亩,蔬菜栽培区8亩,花卉基地8亩,茶园11亩,中药资源圃7亩。
2 地方农业院校校内实践基地的功能
2.1 教学功能
地方农业院校因农而设,为农而生,[3]涉农专业应用性非常强,如农学、园艺、动物科学、水产养殖等,校内实践基地的教学功能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涉农专业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甚高,因此地方农业院校的实践基地如何抓好实践教学,发挥好教学功能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湖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涉及的果树、蔬菜、花卉种类成千上万,且每个种类、品种又具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习性,因此开设的课程如“园艺原理与技术”、“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园林花卉学”、“园艺实践”等课程教学均需在实践基地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认知与实践,使课堂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充实。茶学专业开设的“茶学实验技术”课程,需在基地进行系统性实践训练,才能培养学生掌握茶栽培、采摘、制茶、审评等产业化生产技术,以全面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观赏园艺专业开设的《园林花卉学》课程,需在实践基地扎实掌握花卉种类的识别、花卉的扦插繁殖、花卉栽培技术等系统性实践知识。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均部分或全部在校内基地完成,实践基地成了地方农业院校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
2.2 科研功能
教学的发展离不开一流的科研成果,[4]地方农业院校涉农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再先进,没有实践基地,其科研工作终将无法完成,教师的业务发展和素质不能得到提高,专业和学科也不可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园艺实践教学基地承担了专业教师绝大部分的科研任务,给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分别设有国家柑橘、葡萄、马铃薯、西甜瓜、木薯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实践基地是岗位进行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场所。近五年来,教师共主持科研项目230项,其中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2项;教育部、农业部、财政部、发改委及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76项,横向项目5项,厅局级项目88项,到位科研经费累计约1.45亿元;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为B+档次,进入前10%~20%,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学科实力的增强与实践基地的建设密不可分。相反,科研成果和科学技术也进一步推动了实践基地自身的发展,如实践基地选育出一批在湖南省极具发展前途的优良品种,为丰富基地品种资源、调整品种结构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示范推广功能
地方农业院校的专业教学基地是学校对外宣传、高产优质栽培和特色作物栽培的示范窗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从栽培到大面积推广应用,需进行示范,而实践基地就是一个集研究开发、示范推广于一体的阵地,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湖南农业大学实践基地科学技术尽显风采,柑橘、葡萄、桃、猕猴桃丰产示范园硕果累累,参观者络绎不绝,特别是基地的葡萄栽培区,通过示范葡萄避雨栽培、根域限制栽培、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控、简约化栽培等标准化栽培技术,成为了农业产业化的示范园区和学校对外展示的示范窗口。基地通过示范推广增强了学生学农爱农的热心,坚定了广大农民群众科技兴农的信心,对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湖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
3 地方农业院校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立足自身优势,发挥地域特色,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使校内实践基地的各项工作走上健康、科学的发展之路,不断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3.1 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和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能较好地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又能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从学校管理部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到基层单位园艺学院都非常重视基地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的主管部门,由分管基地工作的副处长领导,设立了基地管理中心,具体工作为制定基地的发展规划、各项管理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等,主要发挥宏观管理和组织协调作用。学院是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的主体,由分管基地工作的副院长领导,设有联系基地工作和常驻基地的教辅人员,主要负责实践基地的具体建设和日常运行等,并根据学院相关专业的发展规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校院二级管理的组织机构,明确了校院二级各自的权、现、利,为基地的科学管理和长效运行提供了有效保障。
3.2 加大投入,提高建设
地方农业院校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举全校之力,主动争取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实践基地建成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湖南农业大学在学校长安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中注入了强大动力,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基地的建设,先后修建了157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645平方米的制茶车间、880平方米的包装车间与教工宿舍、348平方米的食堂,逐步完善了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基地拥有良种示范园、丰产示范园、品种基因库、花卉苗木园、手工茶车间、名茶车间和普通绿茶制造车间。长安基地的绿化工作已得到进一步改善,初步建设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素质教育、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型的現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3.3 创新模式,拓展功能
为推动基地合理,可持续发展,基地在运营模式上应创新。基地建设可围绕国家、省部级等项目的实施,实行学校、学科和课题组共建的方式,学校投入建设水、电、宿舍、食堂、道路、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各学科和课题组投入建设必要的生产资料等,促进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地方农业院校应依托农科特色,通过与学科共建有效拓展基地功能,促进基地向高水平和综合性基地转变。湖南农业大学长安基地依托茶学、风景园林、生态学等学科进行长安生态茶园基地规划,即根据长安基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条件,在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示范功能的基础上,强化社会素质教育功能和生态旅游功能,将长安基地建设成植物生产类教学科研为主,集教学、科研、生产、素质教育、科技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4 结束语
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对地方农业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慢,周期长,经济效益不高,加之地方农业院校经费紧张,在基地建设中面临一些困难。地方农业院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加快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实践教学管理,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武贵龙.在“双一流”建设中找准定位,特色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22):26-27.
[2] 郭庆海,刘延明,赵明宪.农科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其运行的研究[J].吉林教育科学,2011.10.
[3] 符少辉,郭时印.地方农业院校实施特色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7.3.
[4] 郑庭义.试论高农业高校教学科研基地的功能延伸——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2(12):21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