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等要求不断提升,社会各界也对学生在校素质教育情况给予极大关注,并重视培养学生实用技能,希望能为市场输送大批应用型人才。基于此种教育愿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在发展素质教育,将语文科工具性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课堂实际教学中刻不容缓,因此本文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好其工具性。笔者希望能对改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状有所助益,以便提高小学语文学科工具性落实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具性策略
一、 引言
语文工具性体现在阅读、表达等方面,因此想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其工具性,就要对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进行训练,让学生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提升、运用自身语文素质,并将其转化为语文能力。对此,我以为教学设计可以从重构教学目标和内容,从使用合作教学方式,从通过多媒体设备等手段、方式方法促进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提升,这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
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 教师教学思想受应试教育思想制约
受长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在我国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单方面的、单向性的就语文课本中知识点进行填鸭,只求学生学习成绩能满足上级领导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针对学生心理年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使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点积累教学,越发显得枯燥无趣,无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导致语文工具性也就得不到有效落实。
(二) 在教学改革中,没有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间关系
在新课改以来,学校对“素质教育”解读的误差,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偏差,没有协调好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教育间的关系。许多语文课堂实际教学有意或无意游离了其“工具性”,更多更重分量窜到“人文性”上,语文课堂成了《思品》课,使语文工具性不能有力有效地落实在教学中。同时,受新教学设备影响,新的教学手段及形式也会产生新教学问题,课堂中花拳绣腿多,氛围轰轰烈烈,经常会很容易失去预设目标,致使小学语文工具性得不到足够重视。
(三) 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受应试教育等思想影响,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程度也产生一定局限性,过于重视知识点教育与学生应试教育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忽略语文能力学习及方法指导,致使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三、 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首先,语言作为表达思想及感情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及交流的关键素质。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留至今的国家,拥有几千年文化传承,而这些文化传承都是通过语言流传至今,因此语文科工具性不言而喻。其次,语文不仅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一定要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将语文工具性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四、 落实语文工具性的教学策略
(一) 牢记语文工具性,处理好每堂课各教学目标间主次关系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弄出个主次之分,始终贯穿以工具性为主,以人文性次之,将二者和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日常生活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能以狼牙山五壮士为榜样,建立正确价值观和价值导向。同时教师更应着重将小学语文工具性凸显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品读、片段习作等方式方法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抓住语言、神态、动作等来描写人物的技能。教材不同题材、体裁就有不同的写作特色,教学时要紧扣其文本写作特点对学生进行侧重训练,课课如此,日积月累,长此以往,语文工具性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二) 利用合作学习模式,锻炼学生语文交流能力
在新课改理念中,越来越多的教学新模式新手段进入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就是基于新课改理念产生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将语文工具性落实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语文交流能力,再者也拓宽学生学习思路。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读,并找出自己不会的字、词,并进行交流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课文进行初步理解,还可以对其中字词进行初步学习。
(三)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学生语文理解能力
受學生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制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层次道理,需要由教师主导教学进程,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分析。为了有效落实小学语文工具性学科特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帮助学生自主对课文进行理解,提高学生语文理解能力,让语文科能真正具有工具性本质。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人民服务》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毛泽东主席生平事迹通过PPT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对毛泽东主席有初步认识,然后在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这样可以更加事半功倍。
(四) 通过课后习作,强化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作为语文工具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撰写读后感等方式锻炼学生写作能力,这种方式还可以有效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再次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文《顶碗少年》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顶碗少年几次顶碗失败又不断挑战的精神撰写读后感,让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对课文理解,并通过文字对自身思想进行表述,提高学生思考力与写作能力。
五、 总结
小学教育教学阶段作为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生活的第一学习阶段,对学生来说不仅是行为习惯养成重要阶段,更是学习能力奠基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培养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语文工具性本质,将其分别落实在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课堂教学中,并将其与新课改、素质教育等理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绪良.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课外语文,2015(20):17.
[2]潘献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J].新课程学习(上),2014(11):1.
作者简介:
林安添,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新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