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大会》的消费文化特征浅析

2018-09-18 10:07郭桂萍李海艳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消费文化

郭桂萍 李海艳

摘 要 随着传媒商业化浪潮的发展,如今的网络综艺处处彰显着消费文化特征。《脱口秀大会》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它的文化商品化促成了制作方、广告商以及受众之间的多方共赢;此外《脱口秀大会》立足于当下的娱乐环境,在向受众传播个性化、去中心化、日常生活化的消费文化观念的同时也建构了快感,这也是该节目商品文化化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脱口秀大会》;消费文化;文化商品化;商品文化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4-0105-02

《脱口秀大会》是由腾讯视频和笑果文化联合出品、京都念慈菴独家冠名的脱口秀对战节目。节目在形式上开发了“素人VS明星”的对战模式;在内容上,有对新闻事件的讽刺,也有对社会热点的洞察,表演者更善于用轻松幽默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看法。《脱口秀大会》全新的节目样态深受观众喜爱,热门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其点击量和播放量更是居于同档期综艺之首。一时间,《脱口秀大会》成为综艺界的现象级节目。随着传媒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发展,媒体与资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资源也被包装成市场上供人消费的文化商品。《脱口秀大会》一方面是媒体获取利润的商品,具有文化商品化特征;另一方面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具有商品文化化特征。

1 《脱口秀大会》的文化商品化

受经济动机和商业利益的驱动,文化资源逐渐被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成为面向大众的文化商品,并遵循着商品生产与消费的逻辑。《脱口秀大会》开播之时,策划人李诞说:“总冠名京都念慈菴,《吐槽大会》冠名完,又来弄《脱口秀大会》,因为冠名费没花了让我们退,我说还剩两万块钱,再给你做一个节目不得了吗!”虽然是一种调侃,但也不难看出,《脱口秀大会》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资本的操控下沦为商品。该节目从制作到播出,每一环节都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

首先,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广告商在节目中植入广告,诱导观众进行消费,以实现商品的促销。《脱口秀大会》在开播前就受到客户的认可,节目招商近2亿,赞助商高达7个。其中不仅有“京都念慈菴”对《脱口秀大会》进行的独家冠名,也有“现代牧业·鲜语纯牛奶”“别克君威”“新氧整形App”等品牌对节目提供的资金赞助。广告商对节目的赞助,让制作方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其次,《脱口秀大会》不仅是被受众消费的商品,也充当了广告产品的促销员。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被广告实施了物质生活消费的诱导。节目除了传统的硬广植入之外,还把广告写进段子,广告内容与节目的娱乐特质相结合,既传达了产品的理念和诉求,增加了品牌的曝光度和消费者的关注度,也让观众在开怀大笑中欣然接受广告的植入,提升了受众对该品牌的好感度,增强了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购买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广告商的利益诉求。

最后,受众在观看节目时贡献的居高不下的点击量,被制作方当作与广告主进行交易的筹码,但整个过程对受众来说并非毫无裨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使人们处在高度的焦虑之中。《脱口秀大会》用搞笑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插科打诨的态度以及冒犯的文化观念让受众在表演者的嬉笑怒骂中忘记烦恼、开怀大笑,从而缓解压力、释放焦虑、放松心情。

广告商用金钱和制作方换取了节目广告促销的价值,受众用点击量和制作方交换了节目娱乐消遣的价值,制作方又用节目的点击量向广告商换来了高昂的资金。作为一种商品,无论是在生产、交换还是消费的过程中,《脱口秀大会》都促成了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多方共赢,这也恰恰说明追求市场和利益的消费文化在本质上是媒體与商业合谋下的大众狂欢。

2 《脱口秀大会》的商品文化化

《脱口秀大会》作为商品,其最大的交换价值就是点击量,对于文化产品来说,优质的内容才是点击量的保障,具体表现为节目所传达的意义和快感。“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快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这一切,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也是当今网络文化所呈现的特征,更是社会大众的精神消费需求。《脱口秀大会》立足于当下的娱乐环境,在向受众传播个性化、去中心化、日常生活化的消费文化观念的同时也建构了快感,这正是该节目商品文化化的具体体现。

1)个性化。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大众追求个性、表达自我的欲望也空前高涨。《脱口秀大会》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在强调个人意识,降低表演门槛,节目口号“幽默不论资历”更是体现了该节目对民间话语权的推崇。节目的表演者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各行各业,生活经历和受教育程度也都不尽相同,他们在舞台上分享经验、侃侃而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更多的青年人勇敢发声,表达观点。

视频弹幕也为观众互动提供了平台。受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弹幕表达出来,或赞同、或吐槽、或追捧、或冒犯,无论哪一种,都彰显了受众的自我意识。很多情况下,观众发出的弹幕也会成为表演者再次创作的源泉,许多弹幕都被写进段子里,然后在节目中演绎出来,增加笑点的同时,也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2)去中心化。《脱口秀大会》的去中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精英的脱冕;二是对权威的

反叛。

对精英的脱冕首先在形式上表现为大胆采用了素人与明星对抗比拼的赛制。明星历来都是高高在上的偶像,供普通人仰望。但在该节目中,明星褪去了神秘的光环,以一个普通表演者的身份与素人同台比拼,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精英与普通大众之间的界限。其次,在内容上表现为对社会精英的调侃。撒贝宁在谈保送北大的经历时说到:“拿到通知书的时候很纠结,去吧,那么远,远离家乡、朋友、小伙伴,但不去呢,北大也还可以。万一你不小心收到清华的保送通知书,你的人生就毁了。”戏谑的语言使得处于社会顶端的精英走下神坛,犀利的语言打破了世俗常规的观念,幽默的冒犯话语表达了大众对精英文化的抵抗。

对权威的反叛主要表现在表演者对主流意识形态、对规则和秩序的反抗。大众作为宰制体系中的从属者,一直都接受着上层社会的规训。但在社会控制之外,“被压抑的大众文化的冒犯力量却一直活跃,其深埋的抵抗精神时而彰显于身体,时而彰显于语言”。池子谈到北京地铁的安检有一个环节叫“喝一口”,就是喝一口自己带的饮料,证明其无毒无害。有一次他过安检,拿了一瓶矿泉水,喝了一口就全身抽搐,把周围的人吓得早高峰时期10米之内没人敢近身。他特别开心,说是逗着玩的,结果行政拘留3天。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对自上而下的权力的反抗最终会被镇压或收编,但反抗权力的社会体验却为普通大众带来快感。

3)日常生活化。在文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解,高雅与世俗之间的差异也日渐消弭。大众传媒不仅越来越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以强大的文化认同力量引导着人们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脱口秀大会》紧跟时代潮流,紧靠日常生活,以大众所处的生存空间为创作背景,每期话题都紧紧契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热点。像“这个标签我不背”“人生没有撤回键”“以爱的名义‘绑架你”等话题谈到的都是当下年轻人最常见也最无奈的问题。表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展开自己的表达,将私人生活与公众经验相结合,引起观众共鸣的同时,也引发了大众对该话题的热烈讨论。

《脱口秀大会》以社会热点话题为核心,表演者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戏谑和嘲讽既娱乐了受众,又带动了观众对生活的思考。节目用轻松搞笑的段子阐述观点,缓解压力的同时又引导年轻人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正确看待挫折与失败,勇敢迎接未来,这也是节目口号“好笑要有意义”所要表达的内涵。

3 总结

《脱口秀大会》作为现象级的综艺节目,它的成功并非偶然。作为商品,它促成了制作方、广告商和观众之间的多方共赢,引发了媒体与商业合谋下的大众狂欢;作为文化产品,它为受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传达了深刻的现实意义。悲剧打动感情,喜剧诉诸理性,让受众在开怀大笑中引发对当下生活的思考才是该节目成功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郑石,张绍刚.“单口喜剧”类节目的概念辨析及文化思辨[J].文艺评论,2017(8):108-113.

[3]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理论研究:基于全球化的视野和历史的维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藏海群,张晨阳.受众学說:多维学术视野的关照与启迪[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消费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及解决方法
从特困族群的消费文化看精准扶贫的实施策略
消费文化视阈下当代商业建筑设计研究
审美·家国·想象:由沪上咖啡馆到知识分子的“恋地情结”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城市大众消费文化的狂欢
《百鸟朝凤》绝地逢生之批判中国当代电影市场“烂片高票房”现象
鲍德里亚理论视角下解读《白噪音》中的消费文化
论艺术与商业的跨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