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哲仙
摘 要:民国时期开明书店出版的《星座佳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1年以《星座神话》彩图版的形式重新出版,本文从该书的内容上、形式上及出版理念方面对传统出版资源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传统出版 继承发展 出版创新
2011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著名的神话学家黄石的名著《星座神话》,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相关专家的关注。著名的民俗学学者刘锡诚在博客上撰文:“以往研究黄石的所有文章,包括《黄石民俗学论集》中的序、著述年表,以及笔者的研究,都没有注意到黄石有《星座佳话》(《星座神话》)这样一本书。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在天文学界人士李元、陈丹的推荐和配图下,出版了他的这部几被淹没的神话学著作,真是值得民俗学和神话学界的朋友们高兴。”
国产好书,追本溯源
追本溯源,这本书的原作《星座佳话》于1935年由叶圣陶先生主持的开明书店出版,曾对当时的天文爱好者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时隔七十余年,天文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星座佳话》这本书却能历久弥香,重新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其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
作者黄石早年曾在广州白鹤洞协和神科大学随校长龚约翰博士研究宗教史,著有《神话研究》(1927),并接触过西方讲述星宿的天文学原著,所以“作者有一个野心,就是要尝试一下,把科学的常识与趣味的故事,混合交织,让少年朋友同时得到两种享用”。 当时读者熟悉的中国古代天文知识,是将星空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虽然星宿也有牛郎织女这样的民间传说,但更多是“荧惑守心”这样的记录,大多和皇权政治相關,内容枯燥,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相形之下,黄石将东西方的神话和天文知识融会贯通,将星座神话和科学知识联想在一起,使理智与想象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星座神话的图书也陆续出版,但无论是编著还是改编,都可以看出本书的影响痕迹,我国资深的天文科普研究员李元称道“《星座佳话》是我国国产的最好的一本”,他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阅读这本书,在七十多年的观星岁月中,一直将这本书如影随形般带在身边。
生动有趣,耳目一新
《星座佳话》的内容着眼于星座和希腊、北欧、印度以及中国的神话之间的传说。希腊神话作为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窗口,早在1907年就由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民国时期周作人、郑振铎等人对希腊神话的研究和翻译出版,推动了希腊神话在中国的出版进程。在同时代的同类主题图书出版中,黄石的著作《星座佳话》,并未停留于对神话的翻译阶段,而是注入了星座主题的编辑思想,在这部书中黄石首次将科学与文化、天文与人文融合在一起,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雄厚的笔力,对星座神话传说进行了详尽生动的描述,并将这些传说和观星的科学常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从书中的主要篇目名称,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原本枯燥抽象的天文学知识居然可以这样生动有趣:星空的巡礼、凝固的北极星、大熊与小熊、伟岸的猎户与弱小的天兔、忠勇的大犬、阿特拉斯七个美丽的女儿、金牛和它的凶悍的眼睛、荣耀的北冕、劳苦功高的赫拉克勒斯、俄耳甫斯的七弦琴——天琴座、诱拐宝瓶侍者的天鹰、牛郎与织女、半人半马的射手、救渡乐师的海豚、一对友爱的孪生兄弟、手执长蛇的医师、凶残雄伟的海魔、刻甫斯的家族及其结局、背生翅膀的神驹、驷马如车的御夫、耸动世界的金毛羊、庄严华贵的室女、羊头鱼尾的摩羯、春分点上的双鱼等等。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不但用优美的文学笔调演绎了深奥难懂的天文学知识,而且还配有手绘星图,辅助读者掌握文中介绍的观星技巧,书末还附有中西星名对照表,表现出在天文领域与国际对话的姿态,这在当时确实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
我们今天重读黄石的原著,仍能深切感受到其学识之渊博和笔力之雄厚。先生对希腊及世界各国星座神话和传说描述的详尽生动,对于观星技巧的科学介绍,迄今令人感佩。《星座佳话》作为“开明青年丛书”中的一本科普读物,与顾均正的《科学趣味》、周建人的《花鸟虫鱼》、高士其的《细菌与人》、贾祖璋的《生物素描》等,共同致力于出版对社会的文化贡献,致力于从内容到形式不断革新,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历久弥新,重焕光彩
正是在作品的内容中看出其深入浅出,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创新之处,看出它在读者中会焕发出永久的生命力,看出它在当代的出版价值,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了《星座佳话》。不过这次出版并未停留于对这本传统图书内容的简单翻印,而是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出版技术对图书重新进行了内容的修订和版面装帧,并改用新的书名《星座神话》。
从内容方面,人民文学出版社进行了如下的梳理。首先是译名的处理。本书内容生动活泼,但大量和今天相去甚远的译名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此书出版于1935年,民国时期大量西方文化译介到中国,书中所用希腊神话的神名、地名都是当时的译名,由于那时的翻译界对于译名的处理还没有刊行统一的标准,作者对于书中神名和地名的处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譬如,我们熟知的“西绪福斯(Sisyphos)”译为“息息法斯”、“珀耳修斯(Perseus)”译为“柏秀斯”等,即使是同一个神名和地名,前后也不尽一致,导致出现一神、一地多译名的情况,给读者的阅读造成很大的困惑,譬如:“特洛伊(Troy)”译为“特洛、推来”、 “赫拉克勒斯(Hercules)”译为“海丘力士、海拓丘力士、海丘力干、海拉克力士”、 “赫耳墨斯(Hermes)”译为“海美斯、海美式、海尔美斯”等,另外,在文中还有些印刷错误,上述各种情况统计下来有近五百处,因此,将书中相关译名尽量统一到今天大家比较公认的译名,是梳理本书的第一要务。
《星座神话》译名的处理所依据的基本资料是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的《神话辞典》和维基百科的《希腊神话人名译名列表》以及《希腊神话地名译名列表》。但是此书所涉及的神话比较繁多,而且复杂,往往有的神名和地名在上述资料中没有记录,遇到这种情况,编图作者之一陈丹通过网络搜索,寻找目前已有的译名,从中找出比较合适的作为改正的译名。此书每一章中还有对于星座中亮星的星名文化的解释,对于这部分内容陈丹先生主要依据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英汉天文学名词》和日本恒星社厚生阁1996年出版的《星座的神话——星座史和星名的意思》,做了核对和注释,对于个别错误进行了修正。
从形式方面,《星座神话》对于《星座佳话》的继承和完善还体现在装帧和插图方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现代出版业方兴未艾,但印刷的设备和条件比较简陋,《星座佳话》在当时的出版条件下虽然配有插图,但少而简略,并且是黑白双色印刷。现在我国图书出版的技术大为改善,国外的许多精美图书都在中国印制。另外,关于天文和神话方面的图片资料也远比民国时期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文学出版社请来天文科普的专业人士李元和陈丹为《星座神话》配置了大量的插图,在收集和选编插图时,秉承了广收精选的原则,所配的图片有四种:首先是反映希腊神话的西方美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乃至工艺品等多种形式,对于这些美术作品附有作者、作品的相关数据资料和所收藏的博物馆,有些还附有关于作品的艺术和相关神话背景的解说和介绍,以进一步补充原著的内容;其次是欧洲古典星图,这些星图绘有以相关希腊神话人物和动物为图案的星座形象,将星空与神话融为一体,是天上传奇故事的最好诠释;再次是星座星图,这些星图是从李元先生几十年积累的星座星图的资料中提炼出来的,对于广大天文爱好者认星、找星,很有帮助;最后是少量的星空摄影作品。版式和装帧设计,也倾注了美术编辑康健的设计理念和出版理念,他能够紧密结合图书的内容,通过自成体系的图文配图,使《星座佳话》得到了完善和深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传承,勇于创新
二十一世纪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星座神话》,借助古典星图和西洋名画,以及天体摄影作品,对于黄石先生七十余年前创作的《星座佳话》进行全新的诠释、补充和再创造,以数字化时代的崭新的视觉面貌,一方面向在神话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作者黄石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体现了当代出版人对于民国时期传统出版资源的继承和发扬。正是源于这样的创新追求,《星座佳话》走过了七十余年的路程,又以《星座神话》的面貌站在了读者中间。
通过从《星座佳话》到《星座神话》的出版历程解析,对于民国时期传统出版资源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重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统出版资源。田大畏先生主持编撰的《民国时期总书目》历经二十年之久,将民国时期出版的大量图书、报纸和刊物进行分类整理,分册陆续出版,其中涉及人文科學、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门类20种。民国时期很多图书在当时深受读者喜爱,是因为其中确实有很多质量很高的学术著作和文化读物,尤其是国学类图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当时出版的顶峰,但是只有极少数后得以重印,其余对今天的读者都极生疏,很少被传承,这实在是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亟待今天的有识之士重新开掘和整理。
第二,迎合时代和读者的需求,另辟蹊径,勇于创新,发扬出版人的工匠精神。对于传统文化成果的继承,不能止于影印和重印,而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革新,坚持不懈地追求完美和极致,让“旧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开放和发展,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传媒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星座佳话》变身为《星座神话》的彩图版应运而生,《星座神话》既是对《星座佳话》内容的继承,也是对其形式上精益求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石.星座佳话[M].上海:开明书店,1935.
2.黄石.星座神话[M].李元,陈丹,编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北京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系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本成果受北京印刷学院博士启动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