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发展质量定量分析与现实价值:1978—2016

2018-09-18 11:20赵渊博
闽台关系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人口指标

赵渊博,李 鹏

(1.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2.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北京100091)

人口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而人口质量作为人口因素的核心指标,其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人口整体的发展质量,更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各国都在抢占全球价值链的制高点,而高质量的人口发展无疑会加速这一过程。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高质量的人口素质在推动发展方面无疑占据重要位置。目前,世界各国已由过去抢资源向如今抢人才转变。这表明,高质量的人口发展对一国综合实力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是一国综合实力的最好体现。

对中国而言,人口质量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国家层面来看,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转变[1]10,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减轻了压力。面对老龄化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单独两孩”政策、党的十八届五中会议决定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人口增长迎来新阶段,将再次影响人口再生产模式。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中国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快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6%[2];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从1978年的17.9%快速上升到2017年的58.52%。[3]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经济快速发展并没有带动中国人口质量同步提高。

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提出,要实现人口内部要素均衡发展,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为今后一段时期提高人口质量指出了明确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质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质量?人口质量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如何提高人口质量?本文通过对1978—2016年中国人口质量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一、文献综述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人口发展质量评价研究核心问题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人口发展质量内涵的界定,二是人口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本文从历史发展角度对两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和评价。

(一)人口发展质量内涵界定

对人口发展质量内涵的研究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人口质量内部要素研究,二是人口发展质量外延研究,三是人口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一阶段,学术界存在“二要素”论和“三要素”论之说:前者认为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4-6],后者认为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7-8]第二阶段,学界认为,人口发展质量内涵扩展到人口质量、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指标。[1]10,[9],[10]4,[11]第三阶段,人口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包括人口现代化和人口均衡发展两个概念。人口现代化概念在人口结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分布等内部要素的基础上加入了经济现代化指标[12-13],[14]65,[15]50,人口均衡发展概念将人口四个内部要素加入人口与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指标,注重内外部要素的均衡,强调协调可持续发展。[16-18],[19]19,[20]

(二)人口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人口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PQLI、HDI等国外指标,以及国内的人口自身发展指标体系和人口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第一,国外指标体系。PQLI指标体系是由美国学者Morris David Morris于1977年提出的,用来考察一国在居民营养、医疗卫生、教育水平等领域的发展状况。指标体系包括婴儿死亡率、一岁年龄的预期寿命和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21]HDI指标体系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用来衡量人的发展在寿命、教育、生活方面的质量,选取出生时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综合毛入学率和人均GDP作为衡量指标。国内外学者对HDI指标体系及其构建方法进行了批评和修订。[22-26]

第二,国内指标体系。人口自身发展指标体系在PQLI和HDI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包括综合指数体系[1]10、人口发展熵值-模糊综合评判模型[27]和人的发展指标。[28]人口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包括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14]60、人口现代化测度指标体系[15]47,以及综合人口内部要素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外部要素的人口均衡发展指标体系。[10]4,[19]19,[29-30]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关于人口发展质量测评的现有研究具有以下两点特征。第一,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逐渐深入,从只关注人口的自身发展层面,发展到关注人口内部要素和人口与外部的均衡发展。第二,所选指标与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不断完善。指标由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扩展到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再到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指标体系不断丰富;构建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转变。

现有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从PQLI、HDI到人口自身发展指标体系、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与人口均衡发展指标体系,虽各成体系,但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第二,指标的替代性和相关性过强,指标过于抽象,无法进行定量分析。第三,由于统计数据的缺失,只能选取替代性指标,降低了指标的准确度。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均衡的人口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将人口自身发展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囊括进来,丰富了评价指标体系;另外,从时间跨度上概括性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质量发展的历史规律,并分别总结三个分指标的发展规律和特征,从宏观层面指出中国人口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二、人口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人口发展质量的内涵

人口发展是一个均衡概念,是指人口自身发展和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形成的内外部动态均衡,并促使人口自身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人口发展包括两个“动态均衡”:一是人口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均衡,目标是实现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素质较高、人口结构优化和人口分布合理的动态均衡;二是人口自身要素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动态均衡,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因素达到适宜人口长期发展的均衡状态。两个“动态均衡”相互促进和制约,若某个要素偏离均衡状态就会引起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失衡,平衡被打破后,各个要素会根据新的平衡要求进行数量和结构的重组,达到新的平衡。在新平衡阶段,整个均衡系统进行了一次系统优化,各要素之间的数量分配与结构将更合理,推动了人口自身发展和整体发展实现质的提升。

图1 人口发展均衡系统

人口发展也是一个系统概念。人口内部均衡由人口自身发展均衡系统构成,人口外部均衡由人口与经济社会均衡系统和人口与资源环境均衡系统构成,各系统之间的关系遵循内外部动态均衡的发展特征(见图1)。

(二)指标选取

根据人口发展质量的定义,本文将人口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系统分为三级:人口自身发展指标、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指标为3个一级指标,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为8个二级指标,以及37个三级指标(见表1)。

表1 人口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三、中国人口发展质量的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的赋予是评价模型的核心问题之一,指标权重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就理论而言,有客观、主观和综合三种赋权方法。[31]根据前文对人口发展质量内涵的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认为客观赋权法相对更合理。通过综合对统计数据的特征分析和对人口发展质量内涵的正确理解,使人口发展质量的测评更具评价和指导意义。

本文采用熵值法赋权。熵是源于热力学的一个物理学概念,后由申农(C. E. Shannon)引入信息论[32],现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经济等研究领域。若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其权重也应越大;反之,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小,熵越大,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小,其权重也越小。熵值法用于确定人口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构建指标数据矩阵:设测评中国n(n∈N+)年的人口发展质量,m(m∈N+)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数,则可以建立一个n×m阶矩阵:

X={xij}n×m(1≤i≤n,1≤j≤m)

其中,xij为第i年第j个指标的统计数值。

第二步,指标数据标准化:具体方法见后文“评价模型中指标数据标准化”。标准化后的数据阵为:

Y={yij}n×m(1≤i≤n,1≤j≤m)

第五步,计算评价指标j的差异性系数:令gi=1-ej。

根据以上方法及步骤,计算得到中国人口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见表1)。

(二)评价模型

1.指标数据标准化。一般而言,指标可分为三类:一是正向指标,即具有指标值“越大越优”的性质;二是逆向指标,即具有指标值“越小越优”的性质;三是适度指标,即具有指标值“适度为优”的性质。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的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为消除量纲差异所带来的不可公度性,必须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因此,指标的标准化包括指标类型的一致化和指标数值的无量纲化两个过程。

设指标数据矩阵为:

X={xij}n×m(1≤i≤n,1≤j≤m)

其中,xij为第i年中国人口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第j个指标的统计数值。

Y={yij}n×m(1≤i≤n,1≤j≤m)

2.线性加权评价模型。根据上述指标权重和标准化的指标数据,可得中国第i年的人口发展质量指数为:

其中,yi为第i年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集,即Y的第i行向量;w为综合权重向量。

四、中国人口发展质量的测评与分析

(一)指标数据的获取

数据的全面、准确是人口发展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也是难点之一。本文的数据来源包括: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库)、各部委网站(历年的统计公报或统计年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鉴》《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科技统计报告》、世界银行等。指标数据以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为主要来源,其他数据来源作为补充;对非单一来源的数据进行认真核验,数据有冲突的以国家统计局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数据的缺失对于评价测算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缺少的数据,本文采取了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时间区间两段缺少的数据用线性回归法填补,二是时间区间内缺少的数据用线性插值法填补。

(二)人口发展质量的测算与分析

根据获取的指标数据,运用中国人口发展质量评价模型,计算得到1978—2016年中国人口发展质量指数(见表2)。

1.中国人口发展质量整体有较大提升。表2显示,1978年人口发展质量指数仅为15.57,2016年已增至86.66,过去39年间中国人口发展质量指数增加了5.57倍,年均提高1.82。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人口发展质量也取得了巨大成效。从中国人口发展质量指数变化规律来看(见图2),改革开放前30年,指数增长缓慢,自2007年开始指数进入了高速增长期。这表明,人口发展质量的提升需要一个经济发展积累的过程,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为人口自身发展、社会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纵观过去39年的经济发展,中国人口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开展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实践,经济水平稳步提升,经济发展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带动人口发展质量在单一经济层面稳步提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拉开了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转变的序幕,在此基础上,除了经济指标,高质量的生活和环境指标在影响人口质量上逐渐发挥正向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改革政策,标志着衡量人口发展质量的因素比以往更加丰富,且多项指标逐渐提升,带动人口发展质量快速提升。

表2 1978—2016年中国人口发展质量指数[注]为方便观察,表2将人口发展质量指数扩大100倍,即令qi×100为新的人口发展质量指数。37项指标数据中共有15项数据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对于缺失的数据,本文均按照前文介绍的两种方法妥善处理。

图2 1978—2016年中国人口发展质量指数

2.中国人口发展质量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快速起步阶段。1978—1981年中国人口发展质量指数由15.57增至18.72,年均增长0.79。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中国经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经济潜力在短时间内爆发,经济水平显著提升,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等指标显著提高,在其他领域发展停滞的情况下,人口发展质量水平开始平稳起步。

二是波动停滞阶段。1982—1994年中国人口发展质量指数由17.12增至19.87,年均增长0.21。波动停滞特征是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的综合结果。从有利因素角度看,中国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起到了显著效果,总和生育率显著下降,这为经济发展减轻了压力;同时,在经历了改革开放政策数年消化期后,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飞速发展,带动大量劳动力就业,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人均GDP、人均收入、就业率显著提升,居民生活的物质条件显著改善。从不利因素角度来看,以GDP论英雄的发展观念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下、人均资源短缺等问题凸显,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镇化带来的民生保障工程落后,不同程度地拉低了人口发展质量其他指标水平。

三是低速增长阶段。1995—2007年中国人口发展质量指数由21.38增至45.21,年均增长1.83。人口发展质量的提升得益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尝试性转变。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的状况”,这些都反映出发展理念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方面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在环境改善、能源高效利用等领域的努力成果开始显现,人口发展质量的短板正逐渐被补齐,实现了低速增长。

四是高速增长阶段。2008—2016年人口发展质量指数由52.19增至86.66,年均增长高达3.83。这一时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再次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幅度转变,基本扭转了过去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路径;同时,环境治理、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工程等领域也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为提升国家全方位发展质量提供了保障,人口发展质量受到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逐渐实现快速增长。

3.“三项”分指数发展情况分析。人口自身发展、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分别是人口发展质量的三个层面,根据各指标数据和综合权重计算得到中国人口“三项”发展指数(见表3和图3)。

人口自身发展指数起步最高、在波动中缓慢增长,1978—2016年由34.75快速增至57.02,年均增长0.57。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人口自身发展整体相对缓慢,水平还相对较低;同时,在2007年之前,人口自身发展指数拉动人口整体发展的提升,但2007年之后,人口自身发展明显落后于人口整体发展。究其原因,中国虽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基数过大,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迁移、劳动力过剩、性别结构失衡、人口老龄化、教育水平低和不公平等问题集中涌现,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关注和投入严重不足。旧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不断出现,人口发展质量虽然在经济发展带动下有所提升,但受自身因素的影响,提升幅度缓慢。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数起步最低、增长速度最快、增长水平最高,1978—2016年由1.98增至102.32,年均增长高达2.57。这也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

人口与资源环境指数起步较高,经历了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过程,1978—2016年由33.32增至78.93。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发展,经历一个高资源投入、高环境污染的过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扭转了这一局势。改革开放前期,受资源环境约束,中国聚全国之力发展国民经济,导致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社会问题突出,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指数和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这一趋势直到两条曲线在2000年前后重合,改为同向增长,负相关的格局才开始转变。究其原因,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的负面效应已经对中国长期发展敲响了警钟,一系列注重发展效率、注重环境保护和注重能源高效利用的方针政策开始实施,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发展带来转变。

表3 1978—2016年中国人口“三项”发展指数[注]为方便观察,本文将人口自身发展、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指数均扩大100倍,即令αi×100(i=1,2,3)。

图3 1978—2016年中国人口“三项”发展指数

五、结 论

首先,中国人口发展质量整体显著提升,特别是2008年以来,人口发展质量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得益于39年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向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倾斜,人口发展质量快速提高。

其次,人口自身发展质量不高是影响人口发展质量的主要原因。人口自身发展质量不高体现在中国以经济建设为发展中心的同时忽略了人口自身素质的同步发展,虽然经济成效显著,但在健康医疗、教育投入、控制人口数量等领域的政策还需要适时调整。

再次,经济社会的发展支撑了人口发展质量的提升。经济发展为人口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带动了就业,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国家将会在经济基础上投入更多资金补足短板、回馈自然、保护环境,不断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均衡发展水平。从图3可以看出,经济社会发展为人口发展提供了长期正向拉动作用。

最后,资源环境是制约人口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三项分指数中,只有资源环境的发展经历了下降再上升的过程,这说明资源环境的发展是长期制约人口发展质量快速提高的主因。随着资源环境因素由负向发展向正向发展转变,人口发展质量将整体进入快速提升阶段;随着资源环境质量的提升,人口发展才真正向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方向转变。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人口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