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倩倩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发展心理学理论将逆反心理释义为,人在某些成长阶段,受身心发展失衡及外在环境影响,违背一般规律,对客观事物持否定态度并产生消极抵触和盲目排斥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95后”大学生作为目前大学生中的主流群体,个性鲜明,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在实施教育时出现了不同表现形式的逆反心理。基于此,“95后”大学生在接受教育与引导的过程中易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95后”大学生基本属于衣食无忧的一代,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相对优厚,受到家长的宠溺较多,致使自我中心感极强,集体主义意识欠缺,缺乏“同理心”,往往会忽略他人感受。阅历尚浅的“95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是非黑白的甄别能力。他们易受社会不良思潮和负面现象的影响,自身免疫能力差,价值取向功利化,奉行实用主义,缺乏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树立理想信念的意识较淡薄。
“95后”大学生观念意识超前,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强、速度快,富于创造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对各种事物有独特的见解并坚持己见,具有善于发声、乐于表达自我想法的特点。由于受当今各类社会思潮和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有时欠缺理性和周全的考虑,易冲动,爱走极端,为人处世显得单纯简单。他们经受的挫折磨难少,面对挫折、困难时缺乏足够的抵抗和承受能力,抗挫能力弱。
“95后”大学生性格特征明显且易于表露,情感丰富且善于表达。社会环境的现实情况使很多“95后”大学生在情感上躁动不安,荣誉感、功利心强,性格较为浮躁,欠缺沉稳、踏实,对情绪的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薄弱,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运用恰当、合理的形式表达身情感和诉求。
据有关资料统计,90%的“95后”大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达到6小时以上,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大部分学生都有“手机依赖症”,对网络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网络交友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
表1 “95后”学生群体对网络依赖程度统计分析
部分“95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有一定程度的反感情绪,认为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过于枯燥无味。“95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兴趣不足并产生反感情绪,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仅仅抱着不挂科的态度进行被动应付性的学习。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束缚了大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其开阔视野。另外,思想政治课程无创新点、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也影响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观感。
部分“95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授课和教育管理较易产生抵触心理和行为,对授课教师不够尊重,对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组织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够积极、主动。
部分“95分”大学生缺乏理性思维,容易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而感到不知所措。大学生思维发散,但深度不够,容易在“从众”心理的驱动下对社会上负面消极的思想加以认可,如过多看重社会交际,崇尚暴力,缺乏正义感,提倡个人本位主义、享乐主义和高消费。
“95后”大学生的生理机能发育完善且成熟,但容易出现逆反心理,情感丰富且不稳定,自我意识强烈,倾向于摆脱外界束缚,用自己形成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去衡量事物。“95后”学生群体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成长以及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成长于不完满的家庭的子女产生逆反心理的概率较高。他们不能感受到父母足够的爱和关注,遇到强烈的心理冲突时缺乏父母对其合理、适时的疏导与教育。他们的内心脆弱又孤独,渴望被关注,负性情绪较多,通常会采用极端反叛的方式达到被关注的目的。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若无法给予子女合理、正确的疏导,会危害他们的心理健康。
“95后”大学生不善与人沟通,缺乏交往能力。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多元化特点使他们乐于以互联网为工具与外界沟通交流,但网络的虚拟性、复杂性易使他们在网络上迷失自我,萌发逆反心理。
在结合“95后”大学生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教会他们正确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认知,对自身的行为作出适时、适当的调整和完善,着力培养冷静思考、理性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自我反思与合理定位,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教育者在培养和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与引导,为他们提供完善自我的平台,帮助他们形成理性、正确的认知,从而有效指导他们的行为。
辅导员作为离学生内心世界最近的人,容易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在青春期的健康发展。辅导员专业素质水平较低成为“95后”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直接诱因。为了降低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概率,加强辅导员的素质及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承担立德树人重任的高校辅导员应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要求自己,从心理上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施的两课教师应着力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减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反感情绪。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构建心理疏通的有效渠道,缓解或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在充分保障学生隐私的前提下进行排查并及时给予正确的疏导,开展有特色的心理辅导活动,对学生的逆反心理及行为进行疏通和引导,帮助他们增强心理素质。
高校应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着力从各个层面为“95后”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社会各界应从具体实际出发,改善社会外部环境,旗帜鲜明地响应党中央的政策方针,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精神文明宣传活动来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在法制建设方面,加强法制监管,将法制要求落到实处,对违法犯罪行为严惩不贷,并坚决抵制不良社会行为,从而有效遏制社会不正之风,使“95后”大学生尽可能少地受不良社会行为和风气的影响。在社会文化建设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各种不良思潮、腐朽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侵袭。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在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的熏陶下理性地进行思考和行动,完善个人人格,减少大学生群体逆反心理的形成。
“95后”大学生正处于互联网时代的鼎盛时期,网络对他们的影响至深。网络作为引领大学生获得新知的主要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不能盲目地抵触网络,而应该将网络规范化、和谐化,加强网络的舆情监管,向学生提供与输送优秀、丰富的教育资源,宣传社会正能量,加强网上教育与网络监管力度,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适当干涉,如实行网络实名制、午夜断网、不良信息拦截等。有效利用网络思想政治平台,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从而有效降低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