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刚 程爱萍
作者单位:310014 杭州,浙江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患者男,53岁。因“反复发热半年,再发3d”于2017年3月21日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诱因下出现发热,午后起病,夜间自行好转,体温最高39℃。伴咳嗽、咳嗽不剧,呈阵发性,无咳痰,伴背部疼痛、疼痛不剧。患者先后在当地医院住院2次,查T细胞干扰素阴性,自身抗体阴性,总IgE正常;胸部CT检查示:两肺炎症,纵隔内多发小淋巴结,腹膜后有可疑小淋巴结。先后予以阿奇霉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用药时症状好转,停药后病情复发。3d前自感体温升高伴胸背部疼痛,偶有咳嗽、咳嗽不剧,无咳痰,门诊以发热待查收住入院。患者有高血压病史5年,平素口服厄贝沙坦150mg,1 次 /d。
体检及辅助检查:体温36.6℃,脉搏68次 /min,呼吸 25 次 /min,血压138/80mmHg。神志清,精神可,皮肤巩膜无黄染,口唇无紫绀,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软,未见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形,肋间隙无增宽,双肺呼吸活动度对称,无增减,语颤无增减,双侧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无扩大,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未扪及包块,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巴氏征阴性。血气分析:pH 7.446,PaCO233.4mmHg,PaO287.3mmHg,HCO3-22.8mmol/L。胸部CT检查示:左肺感染考虑,部分呈结节样改变,两侧胸膜增厚。支气管镜检查提示:支气管黏膜炎性改变。骨髓穿刺活检:(骨髓)造血组织增生活跃,粒红比可,粒系以杆分核多见,红系以中晚幼多见,巨核细胞散在。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经胸超声心动图B超:左室舒张功能下降,左房增大,二尖瓣轻度反流,三尖瓣轻度反流。螺旋CT肺动脉造影:左肺动脉干及其分支内软组织影,恶性肿瘤首先考虑,左肺胸膜下为主及右肺底多发炎性灶,右下肺小结节。
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仪(18F-FDG PET/CT)(型号:德国西门子Biography mCT)图像显示:左肺动脉干(图1a)及左下肺动脉管腔增粗(图1b),相应部位氟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异常活跃,考虑恶性病变,血管来源可能;双肺(左肺为主)多发小结节(图1c),部分结节FDG代谢增高,病灶多位于胸膜下,慢性炎性病变可能。
图1 18F-FDG PET/CT图像所见(a:左肺动脉干病灶;b:左下肺动脉病灶;c:双肺结节灶)
患者入院后分别予头孢唑肟、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抗感染治疗,后于2017年4月13日在体外循环下行左全肺切除术+左肺动脉成形术,术中见左侧胸膜腔粘连,左下肺与周围组织粘连致密,左肺动脉内可见鱼肉样组织生长,主肺动脉及右肺动脉内未见肿瘤。术后病理:镜下所示短梭形或星网状细胞成片分布,夹杂瘤巨细胞,局部侵出血管壁,累积肺组织,见图2。支气管切缘阴性,送检淋巴结8枚均未见转移,其中血管旁7枚,肺门淋巴结1枚。免疫组化(G片):平滑肌抗原(-)、CD34(-)、CD31(-)、F8(-)、广谱细胞角蛋白(-)。病理诊断:肺动脉肉瘤。患者术后未行放化疗。
讨论肺动脉肉瘤属于罕见疾病,其起源于具有多项分化能力的原始多能间质细胞[1]。肺动脉肉瘤可起源自左、右肺动脉和肺动脉干内膜层,可形成一个结节状腔内生长的肿物,或沿着内膜表面扩散,向后逆行可累及肺动脉瓣和右心室,向前可沿着肺动脉分支进入肺[2]。本病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不能明确诊断,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手术是根治办法,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功能代谢显像/解剖结构显像(PET/CT)是一种将PET和CT两种先进的影像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的影像设备。18F-FDG-PET/CT检查显示该患者左肺动脉干及其左下肺动脉病灶区放射性明显增高,术后病理确诊本例患者为左肺动脉肉瘤向下侵犯左下肺。肺动脉肉瘤生长在肺动脉内,导致肺动脉堵塞,可以出现与肺动脉栓塞相似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和临床表现,因此极易误诊为肺动脉栓塞。动脉血栓18F-FDG-PET/CT检查常显示为放射性稀疏或缺损,这对肺动脉肉瘤和肺动脉血栓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18F-FDG-PET/CT检查还可以通过一次检查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可明确肿瘤是否有远处转移等。
图2 术后病理(a:肿瘤位于血管腔内生长,肿瘤细胞呈梭形,实性排列,细胞显著异型;b:肿瘤组织主要位于血管腔内生长,并且破坏血管壁全层结果,浸润至血管外;c:肿瘤组织侵犯周围肺泡组织,肿瘤细胞实性生长,细胞显著异型;HE染色,×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