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庆会
摘 要:在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的今天,沿海区域高校尤其涉海类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应确立提升海洋意识、推广海洋文化教育的教学宗旨,丰富以海洋文化为主线和中轴且与现代人文教育紧密融合的教学资源,建立科学的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应搭建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社会实践为辅的海洋文化教学平台,利用独特的课程优势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海洋文明,同时达到大学语文所要求的培养学生汉语语言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语文;海洋文化;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我国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2016年3月8日,国家海洋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印发《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提升全民海洋意识是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涉海类高等院校应努力担负起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大学语文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民族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大学语文课这一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提升海洋意识、推广海洋文化教育,已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围绕海洋文化,重新定位大学语文
《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主要任务之一是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增强海洋基础知识教育。海洋文化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崭新内容,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的大学语文课,也必将在这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特殊的学科教育目标赋予了该课程更多的职能,其课程建设的要求也具有相对的独特性。”[1]沿海区域高校尤其涉海类高校的大学语文课更应在海洋意识培养、海洋文化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尽可能与自己的办学特色、专业特点相结合,在教学中鲜明地体现出海洋文化特色。
根据笔者对涉海类高校通识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面调查发现:海洋文化教育在高等院校的语文教育中严重缺失。不少涉海高校如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以海洋文学、海洋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育类课程严重匮乏甚至空白。浙江海洋大学可谓走在涉海类高等院校的前列,在教学上除 “中国海洋文化”之外,还开设有“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海洋文学”等课程,还针对地理区域开设了“浙江海洋文学研究”课程,针对文学体式开设有“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与文化”等相关课程[2]。
当前,各高校海洋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海洋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两类课程上。“海洋文化概论”主要是对海洋文化进行宏观、综合地梳理和把握。与“海洋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大学语文课以具体的母语文本阅读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古今中外哲学、历史、艺术、文学、宗教、民俗等作品篇章的学习阅读,来具体形象地感受和认识优秀的海洋文化。具体的作品篇章是海洋文化的内容载体也是形象载体,大学语文课通过语言的欣赏、审美的感悟、思想的碰撞,达成精神层次的提升与人格的完善。如果说“海洋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的是海洋文化的“面”和“骨骼”,那么大学语文即是完善海洋文化教育的“点”和“肌肉”,可以使古今中外优秀的海洋文化成为有机鲜活的生命体,在高等院校的海洋人才培育过程中发挥引导和塑形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课能够与宏观性把握的“海洋文化概论”和断面性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阶梯式地构成完善的海洋文化教育基本课程群。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语文教学作出调整,彰顯海洋特色,确立传承海洋文化、培养海洋意识、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教学宗旨。围绕海洋文化,通过富有特色的海洋文学、文化的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海洋观认识,培养大学生近海、亲海的思想,了解古今中外灿烂辉煌的海洋文明,这也是大学语文课走出自身困境、摆脱边缘化地位的改革路径。
二、丰富海洋文化教学资源,建立科学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建设海洋文化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不同专业采取不同路径、循序渐进地运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海洋观念,培养对海洋的深厚感情。
第一,海洋文学作品欣赏。通过对古今中外海洋文学经典作品的赏析,让学生获得对海洋文化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开启阅读视野,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庄子》《楚辞》等早期典籍中的海上仙山、仙人的神话传说,秦汉时期的《神异经》《十洲记》的涉海活动、海洋民俗、涉海故事,枚乘的《七发》、王桀的《游海赋》、班固的《览海赋》等寄情海洋的华丽海赋,唐宋时期李白、杜甫的诗海泛舟,白居易的海上仙山与沧海桑田,苏轼的潮海人生,以及李渔的《蜃中楼》、罗懋登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冯梦龙的《杨八老越国奇逢》、凌濛初的《转运汉遇巧洞庭红》等明清时期的涉海小说,现当代的王蒙的《海的梦》、邓刚的《迷人的海》、《金色的海狼在跃动》等。可以说色彩斑斓的海洋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从审美的角度重新理解、感受海洋,唤起对海洋的热爱、珍惜与向往,并对海洋资源、海洋主权、海外关系、海洋贸易等一系列问题形成直观的认识和把握。
第二,梳理中国、西方海洋文学史。学生对中外海洋文学发展获得一种“史”的认识,进而掌握中西海洋文明发展、演进的规律。“海洋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方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完全不同的”[3],我国历代海洋文学作品涉及的社会生活方面很广泛,社会、国家、民族、人生、世态、道德审美、爱情、婚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等应有尽有。从庄子时代人们对海洋的文学性观察、描述和感叹,直至近年来关于海洋题材的文学创作,足可藉由历代文学作品中所书写的种种海洋观,建构出中国文化中所缺少的那块海洋文化版图。而翻开西方海洋文学经典《贝奥武夫》《暴风雨》《鲁宾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格列佛游记》《金银岛》《白鲸》《老人与海》等,更可感受到西方海洋文明勃发、扩张与兴盛的过程,海洋参与铸就了西方海洋民族的情感、个性、文化价值观。通过系统全面地梳理我国以及西方的海洋文学史,学生们可更具体更生动地了解我国及世界的海洋文明发展史、海洋文化观的转化与变迁,了解到世界各国人民在开发与探索海洋的过程中所历经的辉煌与艰难,并预知今后海洋文化的发展方向,真正理解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普遍意义与价值。
第三,对重要的海洋文学作家作品进行专题研究、探讨,既是基础课的延伸,也是海洋文化研究的深入。如上所述我国从先秦到当代海洋文学作品很多,从体裁看可谓诸体皆备,名篇甚多。西方更有着丰富而悠久的海洋文学传统,承载着海洋民族在不同历史过程中的精神与理想。在海洋文学作品赏析阅读和文学史的梳理研习的基础之上,再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精选出来,确定不同的主题进行专题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文学与海洋的关系。《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教授曾对文学史上各国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归类和介绍,总结出海洋与神话、海洋与爱情、海洋与冒险、海洋与征服自然、海洋与幻想、海洋与乌托邦、海洋与游记、海边生活、海与象征等[4]。高等院校尤其涉海类高校的大学语文课教材也可借鉴这些主题,不仅勾勒出学生心中的海洋文学图景,还能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鉴赏等各方面的综合效应,达到大学语文课所要达到的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方面各种能力的目的。
海洋文化融入大学语文,应以传统海洋文化为主线和中轴,且与现代人文教育紧密融合,构建以必修课大学语文为主课程、相关选修课为辅助课程的课程系列。把这些课程设为任选课,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紧跟需求发展,与时俱进地充实完善大学语文课程的系列教材。课程讲授的内容最终由教师来实现。教师一是要做好资料的搜集与研读工作,分析形成教学所需的内容,择取有把握的部分进行授课。二是将相关海洋知识编入教科书,尽快并高质量地产生海洋文化方面的教科书与参考书,编写教材过程中注意海洋素材的引用。三是在教学内容上加重海洋知识的分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海洋观念,间接地为国家的海洋战略服务。大学语文教材自1979年至今已经出版使用已近两千种,但是要把海洋文化教育融入到教材中,还是需要进一步更新教材编写的理念、内容和体例,通过对资料的搜集与研读分析形成教学所需的教学
资源。
三、搭建海洋文化教学平台,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科学的海洋文化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需要搭建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社会实践课堂为辅、以学者讲座为拓展的立体教学平台。
第一,结合不同地域的海洋文化资源,加强社会实践,通过丰富多样的大学语文课进行海洋文化教育。海洋文化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除了通过对关于海洋的文学作品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审美赏析课程之外,还可增设一些走进海洋、亲历海洋的实践类课程,使课程类型更加丰富多样化,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地域海洋文化是我国传统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极为宝贵的海洋文化资源。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把传统文化教育推向社会实践领域,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海岸线漫长,广阔的滨海区域有着悠久独特的海洋文明、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学习不同地域的海洋文化,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整个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的认同。海洋类院校或专业可以创造条件,为大学语文教学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采风、专项调查,写采访手记、访谈录、调查报告、历史人物、地名考证,还可以编写反映本地区海洋文化的读本、教材等。实地考察和学习能够使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海洋文化,加深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印象,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海洋文化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践活动例如参观海洋地质公园、遗迹,探访渔村了解海域民俗及饮食文化,听渔民讲述海洋神话、传说等,既触摸到活生生的海洋文化,又增强了语文的实践能力。
第二,在优化大学语文教学手段上与时俱进,增加当今社会最新的海洋文化内容,充分利用网络、影视媒介等多种渠道,采用多媒体授课,并融入最新的海洋科技前沿方面的内容。积极与其他学科的海洋类专家合作,热情邀请著名艺术家、作家、文博专家为学生开展讲座,在课堂上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海洋知识。大学语文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多参考《图说世界海洋文明》《海洋文化》等出版专著,添加引用大量图片,辅以少量文字描述,适当安排声像演播如《蓝色星球》《海洋·中国》《走进海洋》等,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更丰富的海洋体验,从而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海洋文化活动,以第二课堂形式加强对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学校长期以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海洋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将海洋宣传日、海洋文化艺术节、鱼文化节、海洋文化创意大赛和语言文字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相互融合,有利于在校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例如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曾分别以“海洋·人类·和谐”“美丽海洋”“海洋强国梦”“丝路海洋”和“创意海洋”为主题,大赛获奖作品在大陆和台湾地区50余所高校巡回展出,2014年6月还曾在美国华盛顿“世界海洋大会”上展出,在国内外都产生了热烈反响。这类比赛活动为全国大中学生搭建一个全面认识和了解海洋、保护海洋和经略海洋的平台,使广大学生投入到建设海洋强国的事业中,为我国未来海洋事业发展做出贡献。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可以改变大学语文课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课堂讲授模式,摆脱学生枯燥乏味、不愿学习大学语文的困境。
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2017年12月8日召开的首届中欧蓝色产业合作论坛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已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5]。当代大学生要有与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目标相适应的责任担当,要有为海洋事业做贡献的责任感、使命感,要有敢于探索、不畏艰险、开放进取等的海洋人格[6]。在大学语文课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应该在服从语文教育的根本属性的前提下进行海洋意识、海洋思维、海洋精神等方面的文化启发。“语文教育特有其双重功效:语文本身的学习和提高,是直接的内容和基本的途径;而文学、文化、人文等素养培育的功效,则是连带而及的结果。”[7]大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海洋文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者,在教学理念、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方法上提高到新的水平和层次,把海洋文化的宣传、海洋精神的传播渗透到文学作品、文学史的熏陶中,从而使学生在提高各种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达到了解海洋、热爱海洋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国庚.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研究——以《医用大学语文》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7):88-91.
[2]倪浓水.涉海类高校大学语文特色教学探索[J].高教论坛,2014(3):102-103.
[3]王青.海洋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神话与小说[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1:3.
[4]段汉武,吴晓都,张陟.海洋文学研究新视阈[C].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39.
[5]http://www.chinanews.com/cj/201712/8395848.shtml,2017-12-08.
[6]董金明.走進海洋强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海洋意识教育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84.
[7]李瑞山.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7(6):62-65.
[本文为上海高校语文教学联盟语文教育教学研究2016年度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XYWJXLM-2016-09]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