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教学中心地位的理念已形成,但在实践中面临诸多具体挑战和矛盾,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高职院校教学中心地位的意义重大,其内涵包括立德树人的根本地位、专业建设的龙头地位、课程建设的基础地位、教师队伍的关键地位、课堂建设的主导地位和教学保障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需要在建立教学基本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化建设、积极推动课程精品化和精品课程建设、努力营造实践性真实化教学环境、切实提高一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中心地位;内涵;实现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和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肩负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正确把握学校工作特点和规律,突出教学工作中心环节,贯彻立德树人工作主线,是我们必须正确把握、认真思考并努力抓实抓好的重要工作,更是学校办学治校水平的综合体现,尤其是在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建设新阶段,发展规模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背景下,研究和落实高职教育中的教学中心地位更具重大
意义。
一、教学中心地位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学校工作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对于每一个学校而言,既不陌生,也朗朗上口,但到了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高层次的高等学校,可能会出现认识上的不统一,理解上的不一致,行动上的不自觉。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由中职(中专)学校升格而来,重视教学不是问题,更无突出矛盾,但具体到工作中,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1.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机构和场所,必须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放在突出位置,教师必须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这是最为基本的原则。学校各有关部门,有关方面都应该服务教学、尊重教师,以推动和保障学校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应该说,这是学校的共识,更是党和国家的要求,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5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无不倡导和要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教书育人、贯彻教学优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等,都从不同侧面强调了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工作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学校必须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环节,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并会同各有关部门、有关方面要为学生成才成长、教师教书育人创造环境和条件,建立良好体制和机制。
2.教学中心地位面临诸多具体挑战和矛盾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需要投入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更何况许多高等学校还正在建设和初步发展之中,办学的许多刚性硬件指标尚在努力实现之中,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从急需的质量观向适需的质量观的转变之中,正面临着从满足人民群众“有大学上”向“上好大学”的努力进程之中。这种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多样性之間的矛盾总体上十分明显,尤其在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十分突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显示出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如何保障和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和第一需要的矛盾,必须科学研究、妥善处理、平衡协调。
3.必须从实现内涵发展的要求出发落实教学中心地位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分析指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明确提出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要求。学习和理解党的十九大的这些要求,我们认为,其中十分重要的和基本的要求是转变办学理念,实现内涵式发展新要求,而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新要求,就必须落实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落实,是高职教学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选择,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的基本要求,必须正确把握,精准落实。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学中心地位的内涵
推进和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首先必须认识和理解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要求。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看,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立德树人的根本地位
贯彻教学工作中心地位,首先必须认识和把握立德树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要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办学这个基本立场,必须把办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落实好,并具体在办学基本方向等方面做出努力,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视教学学风和校风建设,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积极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生做人高度;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做人厚度;加强职业素质教育,解决做人深度;加强身体素质教育,解决做人长度;加强心理素质教育,解决做人宽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解决做人强度。努力推进学生品德优化、专业深化、技能强化、形象美化、千日成长、天天进步,首岗适应并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和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做到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2.专业建设的龙头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属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特点,职业教育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专业。当然,现在高等学校在强调学科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专业建设,因为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在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的过程中,必须把专业放在重要地位,切实抓实。要重视学校总体的专业结构和布局,既要突出其科学合理性,更要考虑产业相关性,既要考虑其历史传承,更要考虑现实发展和未来趋势;要着力办好重点专业和主干专业,提升专业品质,形成一批产业有基础、市场有需求、招生受青睐、就业受欢迎的骨干和优势专业,成为学校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主干;要重视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形成良好的专业建设机制;要注重校内外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形成良好的实践性教学条件和保障;要着力建设好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校外专家咨询指导、兼职教师实践教学、学生实习实践、学生就业发展、教师社会调研、理论实践相结合等方面的作用,努力把专业建设得更有成效。
3.课程建设的基础地位
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这一点长期被忽视,其实专业就是课程组合,必须以课程为基础。把课程建设好了,专业建设、素质教育和教学工作就有了可靠基础。要重视课程整体布局,加强课程综合化、精品化和社团化建设,发挥课程建设在教书育人中的综合效能;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教育质量,努力发挥其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中的主导作用,尤其是要发挥其在引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和加强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建设,并不断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从事职业化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要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效,积极开展全课程育人,努力实现既重视思政课程、又重视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要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教学工作乃至各项工作的基础来抓,使好课程努力成为学校的看家之本、当家之宝。
4.教师队伍的关键地位
教学工作从根本来说还是教师面向学生的授课过程,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教师处在主导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为此,一定要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明确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承担课程教学的资格、条件和要求,坚决向不称职、不合格的教师说不,为教师队伍建设创造前提性条件。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注重思想引导、业务指导和方法辅导,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水平,提高教学工作成效;要坚持培训提高和充实引进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尤其是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以推动教学工作和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龙头地位和学校品质发展要求看,更要着力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和培养,努力造就一大批德高艺湛、凝聚力强、广受师生爱戴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为学校提高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成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5.课堂建设的主导地位
提高教学质量,专业是龙头,课程是基础,课堂是中心环节,处于主导地位。要认真研究和创新课堂效能,以切实提高教学工作成效,提升学生学习质量。要抓牢第一课堂,向45分钟要效益、要质量,使之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创建好课堂、培育好教师、造就好学生。要重视和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丰富社团活动等学生学习组织,积极推进课程社团化等活动,将学习空间延伸到校内课外。要积极拓展第三课堂,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投身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志愿者服务,走访校友、走访劳模、走访企业家等途径,加深对党、对祖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从中增强青年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积极创造条件研究第四、第五课堂,即通过校校合作、国际合作等路径,通过交换生等方式增强学生国内第二学校、国(境)外第二学校学习经历,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素质,完善自我。要研究第六课堂的可能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鼓励学生保留学籍,投身创业实践,以培养新时代创业大軍。
6.教学保障的重要地位
贯彻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思想认识十分重要,强化教学工作保障也必不可少。要加强教学工作的投入,落实有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培养培训等各项经费要求,确保教学工作有资金能办事、有资金能办好事。要加强校内实践性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满足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要求;注重教室优化配置和改造提升,建设多样化、多功能、智慧化教室,以提高教学成效;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建设好教研室等组织机构,以推动教学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加强基层教学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好一支高素质、善服务、乐奉献的教管教辅教服队伍;注重和鼓励开展教学研究,以研促教、以研促管、以研促服,切实提高教学工作水平。
三、着力构建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长效机制
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仅是一个理念,更是一个实践,不仅要理解其内涵,更要落实在具体工作中。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实际,我们必须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着力建立教学基本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
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以制度做保障,使其成为抓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条件。要建立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制度,要求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院(系)领导班子,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能深入一线,关心教学工作,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了解教学运行,与师生共同交流,并把它作为推进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要求。具体来说,领导班子和职能处室负责人听课应成为一种制度,并有具体的考核要求;明确教授副教授为学生授课制度,凡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教授必须承担相应课程教学,并有基本课时要求,作为考核基本标准;建立面向教学一线教师的政策倾斜制度,教师从事课堂教学应有课时补贴,教师承担社团指导,承担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承担社会实践带队和指导工作,应该给予相应工作量补贴;建立优质课堂评比奖励制度,精品(优质)课程建设推进和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在第一线教学工作中建功立业、教书育人、争做标兵。
2.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化建设
专业建设在高职院校中处于龙头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专业结构设置是否科学,专业定位是否科学合理,关系着专业建设的成效,必须正确把握。要建立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的标准,大力发展市场需求旺盛、办学条件优良的专业,积极扶植市场需求旺盛、办学条件一般的专业,妥善处理市场要求转变、办学条件较优的专业,坚决淘汰市场需求较差、办学条件较弱的专业,以优化专业结构,办好特色和优势专业。要积极推进专业特色化建设,让每一个专业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具有各个学校办学特点,真正实现不可替代性,充分满足学生、市场和社会需求;要建立专业建设调研预测论证制度,经常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作为专业建设规划预测的重要参考,使专业发展有可靠依据;要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高质量、特色化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工作运行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可靠保证,从专业建设的实践中体现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3.积极推动课程精品化和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精品课程既是教师的创造和重要的劳动成果,也是学校重要的产品,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课程既是办学和教学工作的积累,也是学校实施和开展教学的基础条件。要把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落到实处,课程建设至关重要,要充分动员和组织教师立足高职、立足学校、立足专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参与课程建设,把建设好一门以上课程作为教师立足岗位、服务社会的基本功。通过建立精品(优质)课程建设和奖励机制,并把建设业绩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聘紧密结合,用优厚的激励机制、有效的考核方法推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大力营造参与慕课建设的氛围,凡获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者都应大力予以奖励和资助,营造良好的建设好课程之氛围。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努力形成能学、辅教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效,推动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
4.努力营造实践性真实化教学环境
如何適应现代新技术,建设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环境是新时期重要课题,要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下大力气加以推进。从校内看,要充分利用产教融合机制和体制,积极推进具有真实工艺特点、真实生产流程、真实经营环境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并积极创造条件,使之具有真实生产、真实经营的条件即实现校内实训生产(经营)化;从校外看,要积极建立产教融合、校行校企、校会、校政等合作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重点建设一批真实的教学基地,实现校外基地教学化,并建立相对稳定的体制机制,真正把有效的职业教学落到实处,以提高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5.切实提高一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推进和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教师不仅是主体,更起着关键作用。要大力营造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激励教师、奖励教师的机制和氛围,努力让教师感受到这个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令人羡慕的职业。加大优秀教师评比和奖励力度,鼓励教师人人皆能出彩、个个尽展其才的氛围,激发教师创新教学、创新课堂、创造教书育人卓越业绩,要积极推进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建设,努力形成教师教书育人培养优秀学生、优秀校友回馈母校反哺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处于重要和中心地位,形成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志伟,朱振岳,蔡继乐. 打好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组合拳”——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J]. 中国高等教育,2015(12):24-29.
[2] 周远清. 我的教学改革情结[J]. 中国高教研究,2015(9):1-3.
[3] 周建松.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 洪成文. 用智慧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N]. 中国教育报,2011-10-17.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