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闽南话是闽方言的分支,是我国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主要在:1.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2.台湾;3.东南亚地区,如菲律宾、新加坡。在众多方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在语音学上的研究价值,是研究古汉语的主要载体。更因为它在语法学上也有可探讨之处,与普通话既有相同也有相异。所以说,闽南话的在语言学上的学术价值,甚至是文化价值,都不容小觑。不少学者对其语音特点有深入的研究,也有学者对其语法特点进行挖掘,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主要以台湾地区的闽南话为例,选取较有特点的“有”字句、“无”字句,从语义和语法角度,通过举例、比较等方法,简要分析闽南话“有”字句和“无”字句在不同句中位置时,与不同的词组合的特点,并加入与普通话的对比。本论文旨在使读者了解闽南话中的一些特殊句式,为此类调查研究提供积极的尝试,保护我国的方言。另据笔者考证,现台湾地区,并没有一套像广东话一样的文字,来表示方言,闽南语在台湾地区,主要以口头沟通为主,故此篇文章用字采用方言俗字,均为白读。
关键词:闽南话;“有”字句;“无”字句
作者简介:于舒满(1994.9-),女,汉族,河南信阳人,上海师范大学2016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藏语。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2
一、闽南话“有”字句和“无”字句在古代汉语中的渊源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會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发展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在西晋末年,汉人大规模迁徙入闽,成为了闽地居民的主体,这次的迁徙,给闽语注入了上古汉语的成分,外加闽地相对闭塞的地理、社会环境,这种古代的语言成分被保留了下来。分析如下:
在闽南话中,“有”字后不仅可以用体词性短语,而且可以用谓词性短语,这里用“VP”来表示,其构成的句式为“有+VP”,进入这个句式的动词,依旧保持动词词性,还可以带宾语、补语等。
这样的特殊句式,是否来源于上古汉语呢?经过查阅于比较,笔者发现,从结构上看,上古汉语有两种“有+VP”句式,一种是“有+VP+者”,“有所+VP+者”,另一种“有+VP”句式则与闽南话中的此句式相似,例如:
1.一般的动词可以作“有”的宾语,构成:“有+V”式。
例①: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君陈》)
例②: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
上述例①“忍”是“含忍”,“容”是“包容”。例②“作”是“(暴虐的)行为”。三者都是动词作“有”的宾语。
2.动词作“有”的宾语后,还可以在动词前带状语,构成:“有+状V”式。
例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例②:有渐见矣,而君不诛。(《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上述例①“不战”是“不发动战争”,例②“渐见”是“逐渐有苗头显现”。两者中的状语都在动词前。
3.动词作“有”的宾语后,还可以在动词后面带宾语,构成:“有+V宾”式。
例①:郑、息有违言,隐侯伐郑。(《春秋左氏传·隐公十一年》)
例②: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上述例①“违言”是“言语不和”,例②“杀身”是“舍弃生命”。两者都是动词带宾语。
再者,从语法意义上看,“有”的语法意义是表示肯定动作、事件的发生或者性状的客观存在。即使把“有”字去掉,对于句子意思的表达,并不会有影响。所以说,“有”字句的来源是上古汉语。
“无”字也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找到渊源。例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这句话的意思是:“看样子晚上将要下雪,能否留下来与我共饮一杯?”。“无”在这句诗的末尾出现,意思相当于问句里的“吗”。现代歌曲《酒干倘卖无》也延续了此用法,意思是“酒喝干了,酒瓶子卖吗?”由此可见,“无”字句的来源是古代汉语。
二、从与词的组合和句中的位置分析闽南话“有”、“无”字句
闽南话“有”,读u22音,主要表示领有、具有、存在或性状、数量的程度。它的否定式是“无”,读bo24,在某些说法里,闽南话的“有”、“无”和普通话并无多大差别,但是它们也具有自己的方言特色。
1.主+动+有(无)+宾
闽南话的“有”和“无”可以放在动词后面、宾语前面,它们与句末的宾语一起充当动词的补语。
例①:我小弟仔读有册。(我弟弟学习有进步。)
例②:伊拿有批。(他拿到了信。)
例③:许间厝趁无多少钱。(那个房子赚不了多少钱。)
例④:你做无多少代志。(你做不了多少活儿。)
上述例句,“有”、“无”作动词的补语,分别表示“读”、“拿”、“卖”、“做”的结果如何或程度多少。因此,动词后可以加上修饰语,上面四个句子可以说成:
例①:我小弟仔读真有册。(我弟弟学习进步很大。)
例②:伊有拿很多批。(他拿到很多信。)
例③:许间厝趁无钱。(那个房子赚很少钱。)
例④:你无做多少代志。(你做了很少的活儿。)
在普通话中,“留有……(的余地)”、“带有……(的情感)”等词语,类似此句式的结构,其实并不是,这里的“有”是词素,与前面的动词构成动补关系,意思与“着”差不多,一般不单独作谓语,其后需要带宾语。且“有”不能用“无”来替代,“留无”、“带无”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主+动+有(无)+补
闽南话的“有”和“无”可以放在带补语的动词前,如2.,也可以放在动词后补语前,作用是说明补语。
例①:蚊仔打有着。(蚊子打到了。)
例②:牛排煎有熟。(牛排煎熟了。)
例③:哇听无着。(我听不见。)
例④:哇看无。(我看不懂/看不见。)
在动词和补语之间,插入“有”或“无”,表示的是强调对结果的肯定或否定,前两个例句是强调“蚊子确实打到了”和“煎牛排,而且煎熟了”,例③是“我听不见”。有时候闽南话的动词不止一个语义,比如,例④“看无”有“看不懂”、“看不见”两个意思,若翻译成“我看没有”,则是不对的,实际语义需要结合语境来分析,不能简单地与普通话的语义对等起来。
3.主+有+动+勿会+补
在闽南话中,为了表达动作或行为发生,且要说明结果时,会在动词前加上“有”,动词后加上“勿会”。
例①:台语有讲勿会准。(台语说的不准确。)
例②:饭有食勿会饱。(饭吃不饱。)
例③:水有饮勿会完。(水喝不完。)
例④:树枝有凹勿会断。(树枝折不断。)
上述例句表达的否定意味较弱,比如例①,意思是“会说台语,但说的个别地方不准确”。如果是“台语讲勿会准”,意思是“台语讲的大部分不准。”否定意味增强。“勿会”后,补语前,还可以加上修饰语。
例①:台语有讲勿会彼呢难。(台语说的不那么准。)
例②:饭有食勿会太饱。(饭吃不太饱。)
例③:树枝有凹勿会全断。(树枝折了没有全断。)
以上例句,首先肯定了动作或行为的发生,但是这个发生并没有结束,在此句式中,“有”和“勿会”使句子的表意更准确、清晰。
4.“(有)……无”(句末“无”读作bo。)
闽南话中,常用“有……无?”来表示疑问,这种疑问句用的很广泛,前面谈及的句式,如果要表疑问,大都可以转换成这个句式。虽然在闽南话中还有其他表疑问的方式,但是这一种是较具有普遍性的。笔者将1-5中相关的句子,归纳为以下几种:
A.有+谓词性词语+无
例①:伊有听到无?(他听到了吗?)
例②:哇有看到无?(我看到了吗?)
例③:衫有湿无?(衣服湿了吗?)
例④:伊面有红无?(他脸红了吗?)
上述四个例句,“有”、“无”中间的是动词和形容词,也可以是谓词性词组。
B.有+谓词性词组+无
例①:因有饮红酒无?(他们喝红酒了吗?)
例②:小王有在北京出差无?(小王在北京出差吗?)
例③:饭有食完了无?(米饭吃完了吗?)
例④:后日有各回去无?(后天有再回去吗?)
闽南话中的“无”在一般疑问句中,意义会改变,不再表示普通话中的“没有”,而变成助词“吗”。
上述四个例句,“无”都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变成了助词“吗”,表示一般疑问。若这四个句子为“他们喝红酒没有?”、“小王在北京出差没有?”、“饭吃完了没有?”和“后天再回去没有?”,则闽南语应该是“啊因有饮红酒无?”、“啊小王有在北京出差无?”、“啊饭有食完了无?”和“啊后日有各回去无”,需要在句首加上语气词“啊”,来表示责怪、不满、反问的语气。
C.主+能愿动词+无
虽然“(有)……无?”句式中间可以用谓词性词語、谓词性词组,需要注意的是,闽南话“无”在回答含有能愿动词的问句时,不可以单独使用。若要在回答里单独使用,只能是回答“有没有……?”这类的问题。
例①:表示意愿:汝要无?汝愿意无?(你要吗?你愿意吗?)
例②:表示估价:这值得无?(这值得吗?)
例③:表示可能:这会使无?(这可以吗?)
例④:表示必要:这应该无?(这应该吗?)
例⑤:单独使用:--汝有明天的机票无?--无。(--你有没有明天的机票?--没有。)
例①到例④这类带有能愿动词的问题,回答时必须是“无要”、“无愿意”、“无值得”、“无可以”、“无应该”。但在回答“有没有”时,可以直接用“无”,意思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没有”。
三、总结
通过对闽南话的特殊句式“有”、“无”字句的探析,可以发现,这种句式的来源是古代汉语,经过社会历史的变迁,在现代的闽南话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句式。它们的用途广泛,用法多样,可以与不同的词结合,可以处于句中不同的位置。“有”、“无字句”与与其对应的普通话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特别之处。笔者认为,不能机械地把这些句式,翻译成普通话的某一种意思,尽管有些情况是可以直接理解为某一种语义的,也要结合其他因素来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光宇.论闽方言的形成[J].中国语文,1996,(01).
[2]张文国,张文强.论先秦汉语的“有(无)+VP”结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02).
[4]汤廷池.闽南语语法研究试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9,(06).
[5]周长楫.闽南方言大词典[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10).
[6]周长楫.略论闽南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主要差异[J].语言文字应用,19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