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欢
摘 要:大学生要完成时代的重任,不仅需要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还需要健康的身心素质,而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时代意义。本文意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机制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着诸多压力,由于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致使容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和疾病,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能有效的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心理品质的积极性与适应性,决定了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与优势。积极心理品质的潜在性、稳定性,决定了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一个长期而又逐步内化的过程。孟万金教授认为,要“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途径,重点培育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思想基础
(一)正“三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树立正确科学的“三观”,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宽容豁达的胸襟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能够为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指明方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正义、诚信、友善等正是积极心理品质的诸多表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学校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以感恩、奉献、诚信、审美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举办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潜能,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促成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养
“育人者必先育己”。思政教师及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自身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和较高的道德修养都对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政工作者首要是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加强自身知识修养,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在教育过程中言传身教、率先示范,积极热情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积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及时鼓励帮助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影响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以积极心理健康课程为主渠道,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采取“注入式”教学方式,教育手段及方式较单一,往往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仍然无法得到有效排解,实用效果较低。其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对少数问题学生的心理发展上,忽略了对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培育与激发,只注意到了人的消极方面。学校应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通过系统的理论指导让大学生学习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能力,激发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潜能,学会正确的认知和评价自我,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优秀、积极的心理品质。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及实效性,教师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角色模拟、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氛围
(一)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要形成积极向上的教风、学风、校风,倡导积极的人性论,关注个体心理积极的一面,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和心理环境。教师要用积极向上的教风影响学生,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生,与学生形成积极、和谐、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学校要注重典型教育,定期开展诸如感动校园人物宣讲及事迹展示、志愿者服务活动展示、校园杰出人物展示等,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的展示空间,
传递积极的能量。班级中不仅要发挥班干部的“领头羊”作用,还要树立典型,定期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彰,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要营造团结的班级心理氛围,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桥梁作用,定期对心委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及责任意识培训,提高心委自身的心理素质、工作能力和方法技巧。
(二)开展积极的心理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的学生工作者要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作用。通过创办大学生心理协会、利用“320”心理健康周、“525”心理健康月、“新生心理健康节”等重大心理健康活动,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极的情感体验。心理实践活动强调情感、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引导大学生进入特定的活动情景中,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高校也可以通过举办演讲或心理训练等方式,充分运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大学生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题,正确认识自我,以培育健全的心理品质。还可以举办积极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情景剧、心理活动课或者积极的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到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潜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四、完善心理健康网络,健全教育机制
(一)构建家庭一学校一社会三位一体培养网络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因此要整合三方面的资源,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网络,实现校内外教育协调一致。学校发挥主导作用,依托自身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及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优势对学生开展科学系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家庭教育发挥基础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以成绩论成败,平等民主地与孩子交流,注重孩子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要做好榜样示范,在待人接物上向孩子展现积极的一面;引导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合理地归因;营造积极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归属与爱的需要,以自身积极乐观的态度影响孩子。社会成员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养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社会成员的正面教育和正面宣传,发挥大众传媒积极的引导作用,传递社会正能量。
(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心理健康工作网络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以积极引导为主,主动干预为辅。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心理沙盘、音乐放松治疗椅、心理疏导室、情绪宣泄室等,定期开展对心理辅导专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负责组织筹备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各院部心理咨询室,设立心理辅导专员,指导落实院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定期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制定解决措施。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效能,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寝室设置寝室长,关注室友的心理状况,发现异常及时上报,特别是重点关注的人群。搭建自上而下、全方位、多侧面的工作网络。
五、加强学生自我培育,学会自我调适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一个人如果可以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认识及评价,那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更强。大学生不仅要做到不过分夸大自己,也要不过分贬低否定自己,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变化,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要学会悦纳自己,接受自己的全部,发现自己的优点,承认自己的缺点,接受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要学会进行自我调适。大学生在识别自己情绪的基础上要学会适时适当地做出情绪调整,避免过多的负面情绪产生挫折感。此时如果适当地做些户外活动或是运动,例如慢跑、散步、篮球、羽毛球、瑜伽等,或是向亲近的朋友及家人倾诉,可以适当地宣泄自身的负面情绪,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緒情感体验。要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体,其积极心理品质越高。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彼此的真诚与尊重的基础上,在与人交往中,大学生要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换位思考,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些倾听与理解,既要积极、热情的帮助他人,又要善于求助他人帮忙,从而促进自身自信心、宽容、勇气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7-10.
[2]王文娟.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7.
[3]罗琼.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现代国企研究,2015(18):251.
[4]张亮,刘美丹,王勇,马永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6,7(23):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