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宋元话本《碾玉观音》创作手法

2018-09-17 07:25缪云好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0期
关键词:创作手法

摘 要:宋元话本是话本中最精彩的一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重要组成部分。比之唐传奇,宋元话本具有完全不同思想艺术风貌。例如宋元话本就有“词话”“诗话”特点,话本关于情节的“巧”的设计也较多。

关键词:宋元话本;碾玉观音;创作手法

作者简介:缪云好,江苏盐城人,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话本小说是由讲唱艺术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民間说唱艺术的书面形态,“话本”的称谓,在唐代已经出现,兴盛于宋代,宋末就逐渐消退了。话本小说多表现普通民间百姓的生活,多从小市民角度出发,书写小市民生活的悲欢离合。因为宋代“勾栏”“瓦舍”盛行,生活更丰富多彩,所以小市民阶层产生了许多专门讲故事的说话人以消遣市民日常生活,久而久之,说话人职业的特殊性要求说话人所讲故事须生动精彩,具有雅俗兼施、情节曲折、人物形象塑造颇具意义性等特点。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过“俗文之兴,当由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

一、关于话本主题

《碾玉观音》开始用十一首诗词韵语来入话,正体现早期话本小说名为“词话”“诗话”特点。作品由“春归”兴起,依照孟春、仲春、季春顺序表现怜春、惜春、怨春颇富浪漫色彩,奠定全篇悲凉伤感基调,作品从春词开始串接引出主人公咸安郡王赏春,点明故事发生背景,此双关手法甚妙,有效引出听众兴趣。故事由此展开,接着郡王游春偶遇正看郡王之人——秀秀(主人公),仲红卫先生说,秀秀主动看郡王是她私心欲望表现,想要攀附权贵,这种见解很新鲜。当然更多作者从阶级角度批判其上层资产阶级咸安郡王的强买,体现下层劳动者秀秀可怜女奴生活。

如1957年杨积庆先生《语文教学》中《读<碾玉观音>》,说璩秀秀的故事是当时新兴市民阶层“一种带着自由色彩的思想意识”同统治阶级“封建思想”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1964年,游国恩等人主编《中国文学史》,特别指出《碾玉观音》作为爱情小说中成就较高的作品“秀秀为争取爱情而斗争的精神表现非常突出”[1]1980年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该书说道“秀秀被王府打死,死后成为鬼魂,热情、勇敢的性格,仍顽强不变,充分反映了下层市民在官僚地主高压下受到的迫害及其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2]1999年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仍然被归结“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作者对他们的肯定,实际上表现出平民百姓对封建礼教的轻蔑。”[3]

二、关于情节的“巧”

《碾玉观音》故事情节安排方面的发展中也是颇具特色,首先脱不了情节的“巧”,这是让故事情节发展更生动的一种手法。故事发生有一“巧”,秀秀绣工了得,依样给郡王秀出一件御赐战袍,而郡王回礼也正是崔宁拿手的碾玉观音。于是这里交代崔宁秀秀两人同样是通过精湛手艺生活的下层劳动奴隶者,他们处于同一阶级,必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是爱情发展前提条件,故情节发展不至太突兀。故事最“巧”是郡王府失火——故事的高潮部分。偶然火灾又偶然促成崔璩二人结合。文中履用神奇历史传说故事渲染铺陈火势之猛,而对当时失火具体原因和施救等内外部情况做省略处理。这种侧面描写,使得故事发展更加紧张热闹,更具画面感。

崔璩二人混乱中巧遇,还顺势插叙之前郡王对崔宁的许诺,这是之后情节发展中必不可少一环,方便进行前后人物态度鲜明对比,使其性格得以充分显露,也为二人私奔减少了一道屏障。之后秀秀几次三番通过行动对爱情作出大胆追求,“脚疼”“肚子饿”“喝酒”“今夜先做了夫妻”一系列语言、行动上突出秀秀女奴性格中大胆奔放及对爱情自由渴望,突破封建道德伦理。而崔宁的“喏”、“岂敢”这些简短字句中表现崔宁木讷、懦弱、谨慎、安分守己等特点。二人性格对比是小说发展的需要,同时进一步深刻阐释了作品主题。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品是女主人公在一直不断的主动追求爱情,而不是男主人公,这也正体现其选材角度上的趣味性。例如《诗经》爱情题材内容多关于女性的思念,女性的苦恼,女性的脆弱等;《古诗十九首》中心主题写思妇对在外游子的思念;《唐传奇》中更多描写女性对男性依赖和爱恋。这可能是由于在历史上中国女性一直都是不自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三从四德”皆因上千年中国文化中有太多对女性束缚,所以女性需要解放,需要争取自由,需要文人来让故事更加生动流传。整个作品通过女性主动追求爱情来反抗封建理学那套“存天理、灭人欲”从而更具有现实教育意义,也更能感动听众读者,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接着故事写到二人私奔后一年,郭排军巧遇二人,爱情故事出现波折,爱情不再平静,两面三刀、阿谀奉承的郭排军出卖了这对恋人,二人身份暴露,被郡王扣押。郭排军做法让人对其咬牙切齿,同时也为二人性命捏一把汗,故事本应该在此就给出结局,但作者最后又加入“鬼”的离奇情节,并且作者前面叙事中有意识地省略了这部分情节,故意为后面揭秘埋下伏笔。隐藏秀秀死亡的事实于结尾处显现,大大地带给观众震惊效果,从而使作品达到真与幻交织的境界,多了一重神秘色彩,让人读完会有一种似有还无的感觉,回味无穷。《碾玉观音》成功地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从而也成功地塑造了对爱情大胆追求、坚定执著,对黑暗势力不屈反抗的女主人公璩秀秀的形象。

注释: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175页。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13页。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45页。

猜你喜欢
创作手法
印象主义钢琴音乐风格探析
浅谈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舞蹈创作手法的运用与研究
试论动画电影的声音元素及创作手法
肖邦艺术歌曲的“悲情”体现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研究
以《大协奏曲》为例分析施尼凯特作曲中背景与结构的创作手法
浅谈辽剧武戏《三战张月娥》之我饰演张月娥的切身体会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