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探究

2018-09-17 06:44张晓红
科教导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途径

张晓红

摘 要 高校勤工助学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解决部分大学生经济困难的必要手段,是大学生养成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实践方法,是高校多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探索。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高校应拓展勤工助学的励志育人、创新创业、职业探索等功能,更好地发挥勤工助学的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大学生 影响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6.078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Work-study Progra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ZHANG Xiaohong

(College of Marxism,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Maoming, Guangdong 525000)

Abstract University work-study program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practice, an essential approach to solve the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 effective practice metho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and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of multi-channe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wadays, university should expand more features of work-study programs, for example, inspir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career exploration, to play a better role in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Marxism; popular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influence; approaches

我國高校中的勤工助学由来已久,广义是指由学校组织的或者学生自发的从事的有酬劳动,以此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困难;狭义是指大学生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增长才干,并取得一定报酬,用以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行为。[1]教育部、财政部 2007 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理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在帮助部分贫困大学生度过大学生活起了一定的作用。随着国家颁布新的资助政策,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已经无忧,高校勤工助学的理念也应该随之发生转变,从保持大学生基本生存转变为促进其各方面均衡发展。勤工助学作为实践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大学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人才培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 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养成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行为是由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所构成的,而每个人行为准则是由其自身的价值观决定的。大学生在高校生活的这几年,正是人的价值观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课堂讲授,使大学生具有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比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由于受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扎根、发芽和生长,还必须需要实践的载体、途径和对象,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养成核心价值观。勤工助学就是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问题的很好途径之一。在高校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通过各种形式的勤工助学这一实践过程,可以使学生充分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融入到勤工助学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要从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高度出发,力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勤工助学之中,突显勤工助在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的实践功能;要在勤工助学内涵设计上下功夫,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突出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要多渠道、多方位想办法,使勤工助学岗位多样化,除了劳务型的,还有大比例增加智能型、专业型和管理型岗位,消除学生因劳务型的勤工助学而产生的消极影响,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高校要重视勤工助学这一实践环节,使勤工助学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发挥正确、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2 勤工助学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人格的影响

当前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物质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长足的进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为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将人格教育深入实处、做实做牢,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收到成效。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时期,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高校参与勤工助学的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这个平台实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在通过自身劳动获取报酬的同时,相应的业务能力也得到提升,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树立了正确的人格。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2]

3 勤工助学对培养大学生强能励志意志的影响

我国高校的勤工助学最直接的目的,是勤工助学者通过劳动减轻经济负担,改善和提高其学习和生活条件;间接目的希望通过该活动,锻炼参与者的各种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中国的勤工助学发展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不仅仅是贫困学生缓解经济压力的手段,也是所有参与者积累社会经验、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更是高校培养学生强能励志、济困育人的重要途径。目前,从事勤工助学的学生,相对来讲大多数家庭经济不富裕,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学业而不给家庭增加过多的负担,需要通过勤工助学提高自己的经济能力。高校的勤工助学正好可以实现这个目的。但是,另一方面这部分学生往往比较自卑、敏感,这样的性格对今后个人的发展是不利的。高校针对这种情况,在勤工助学中除了锻炼他们专业知识能力,还要有目的地开启他们的心灵之窗,刻意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让他们在勤工助学中寻回自信,找到生活的乐趣,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精神得到鼓舞,在获得经济补给的同时,更多地收获强能励志的意志,多方面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3]

4 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

传统的勤工助学岗位多为劳务型的,工作层次较低、知识含量少,一般不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这样的岗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也不能充分地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在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这也是提升全民创新素质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勤工助学也要具有这种功能。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4]因此,高校要多渠道扩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勤工助学正好可以部分承担这个任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目的,创业教育是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付诸社会实践之中的过程,二者是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统一体。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理念融入到勤工助学的全过程,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勤工助学管理机制、平台构建、岗位设置等方面均要突显创新创业特色,不断探索创新创业之路,逐步深化育人功能,使勤工助学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尽可能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勤工助学岗位中的创新创业岗位,大多数都是开拓型、智力型管理岗位,对此类岗位学生具有极高的热情和主动性,会积极发挥自身潜能和创造力,主动开拓生活、真正认识社会,认真规划自己毕业之后的人生之路。[5]

5 勤工助学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根据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和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大学阶段是人生职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职业探索阶段。职业探索包括环境探索和自身探索两方面,环境探索是个人为了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而对与职业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自身探索是指通过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更清楚客观地认识自己,进而对职业有清晰明确的规划。在该阶段经过试探期、过渡期和实验期等三个时期的磨炼,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走向。[6]因此该阶段是大学生确定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这个阶段能够得到足够的磨炼,那么其毕业之后就能快速步入正常职业发展的通道,人生就能够少一些波折。为了是实现这个目的,高校首先要对大学生做职业指导。高校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指导,但是只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有实践作为依托,勤工助学就能够完美地担负起这个任务。尤其是校内的勤工助学,因为就在学校内部进行活动,距离学生的生活学习最近,大学生参加是最方便的,而且是每个学期都可以进行,指导老师可以随时进行指导,督促学生改正错误、补足短板、发扬优点长处,因此低年级的大学生可以将校内的勤工助学作为职业探索和体验的第一站。校外的勤工助学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兴趣爱好、实际需求等情况,有针对性、选择性、试探性地进行勤工助学,了解各个职业的特点、发展状况、难易程度以及与自身已有条件的匹配度等,通过勤工助学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因此校外的勤工助学可以作为高年级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前站,实现职业探索的第二站。其次,从大学生职业探索角度出发,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要具有职业探索性。高校内的勤工助学目前大多数还是服务型和简单劳动型,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较低,对大学生提升职业能力效果有限。高校应该积极开发能够满足大学生职业探索能力的岗位,这些岗位应能体现对大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的锻炼,让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获得经济帮助的同时,实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探索。对于校外的勤工助学,目前提供给大学生最多的是家教培训、促销销售、餐飲服务等这些低端岗位,也不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因此全社会要多方位发动高校、政府、企业组织等,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岗位,建立相应保障机制,实现大学生的职业探索。

综上所述, 在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在课程教育制度不断改革的环境下,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的前提下,我国的高校要积极探索勤工助学新模式、新途径,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实践、创新、职业探索等功能,让大学生在勤工助学中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能力,成长为适应我国建设所需的新一代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项任务项目“改革开放后中共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16JD71007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政”专项研究项目“高校勤工助学与思政课融合研究——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项目编号:517266)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娜,祁春利,尹福斌.勤工助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实践途径.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2] 曾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人格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112-113.

[3] 陈蕙,李昭志.“强能励志化”高校勤工助学体系运行模式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06:121-124.

[4] 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505/187212.html.

[5] 陈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13).

[6] 尹雪云,谢鑫.谈高校勤工助学助力大学生职业探索的方法和途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463-464.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