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然 赵海成
摘 要:本文以几组中西方节日对比为例,从节日起源,节日习俗,庆祝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对比介绍和研究,从中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促进中西方文化良性交流,同时培养提升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
不同国家民族,不同文化会产生了不同的节日,人们采取不同方式庆祝节日。随着中西方交流不断加深,西方节日也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通过比较中西方节日,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同时有助于人们在正确对待西方节日时,对传统节日进行传承和创新。
具体的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一、春节与圣诞节
在中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到来时,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庆祝春节迎接春天的到来。春节是指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时人们还可以参加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人们可以观赏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活动。除此之外,春节还有习俗,得到了很好地继承。春节时,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会贴春联,春联用它对偶,精巧的文字描写社会生活,展现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春节时,人们还会吃饺子,因为春节是迎新辞旧的时刻,取“更岁交子”之意。此外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对于西方世界,圣诞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圣诞节是与宗教相关的节日,圣诞(Christmas)一词是“基督”和“弥撒”两个词的组合。人们会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去纪念耶稣的诞生。每到这天,人们都会开心的去庆祝圣诞节。人们会在圣诞树上点缀上圣诞灯和彩色的装饰物,并把一个天使或星星放在圣诞树的树顶上。圣诞节那天,人们还会互赠圣诞卡片来表示祝福。互赠圣诞卡(圣诞卡片)在美国和欧洲很流行,尤其是那些远离家乡中的亲友,这更是一种关怀和安慰。人们还可以享用丰盛的圣诞大餐。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最期待就是圣诞老人赠送的礼物了。相传,圣诞老人叫做圣·尼古拉,据说是小亚细亚的每拉城(在今土耳其境内)人,是位善良、慷慨、对孩子们非常好的有钱人,他把财产都捐给了贫穷的人,自己加入教会。在他死后,人们称他为圣徒。他是一位穿着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人。到12月24日晚上,他就会乘驾驯鹿拉的雪橇在天上飞翔,从烟囱进入人民屋里,然后偷偷把给孩子们的礼物放在圣诞树下。
二、清明节和万圣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冬至后的第104天(即春分的第15天),在公历4月5日左右。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流亡途中,他又累又饿,他的臣子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他的臣子介之推用自己腿上的肉煮了一碗汤给他喝,重耳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后来,他当上了国君,他封赏了大臣,却忘记了介之推。经过了他人的提醒后,他才想起介之推,但介之推却不愿领赏,和老母亲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亲自去请介之推,有人提议用放火烧山引出介之推。晋文公采纳了。但是最后找到介之推时,他已经靠着一棵柳树死了,介之推临死前给晋文公留下一片衣襟,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非常感动,将这天命名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再到那里祭拜,发现柳树活了,将那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流传到今天,清明的习俗有很多被保留下来。清明时,人们会去给家里的先辈扫墓,会向祖先奉献祭品和纸钱,进行祭奠,寄托心中的哀思。清明时,春雨绵绵,正是植物生长的时节,许多人都会像古人那样去植树。人们还会在清明时节放风筝。人们会在风筝上或拉线挂上一些彩灯,等到风筝高飞后,剪断拉线,让风筝飞走,带走厄运。人们还会去踏青,此时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好适合郊游,人们可以在春光里骋足原野。
与清明节相似的,西方也有一个节日,被称为万圣节,表达着与清明节十分相似的情感色彩。万圣节又叫诸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而万圣节前夜则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候。这个节日源自凯尔特语国家的民俗和信仰。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基督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天会开始。那时人们相信,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找活人,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人则惧怕鬼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鬼魂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鬼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万圣节时,人们会穿着各种奇装异服在万圣节晚上巡游,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妖魔鬼怪齐齐现身。孩子们会进行“不给糖就捣蛋”的活动。大人会带孩子一起出门,大人事先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许打扰。小孩装扮成各种恐怖样子,按响邻居的门铃,小孩说:“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要是不肯给糖果的话,孩子们就会很生气,用各种方法惩罚邻居,例如:把垃圾倒在邻居家里等等,直到邻居肯给他們糖果为止。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计算,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三、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背后隐藏的原因分析
(一)信仰与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一直也来对不同的宗教与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对于我国而言,我们并没有西方那种全民族,全国范围内信仰的同一宗教。并没有一种宗教能对中国的信仰起到统治的地位。从古至今,不论是中国境内发源的道教,还是从国外传播过来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我们追寻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对自然的崇拜,对神的经营,和追寻自身发展的一种平衡。而西方多年以来,西方世界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教义认为上帝主宰一切,人们除了上帝之外不应信仰其他神,因此西方的传统节日很多都渗透着基督教文化的因素。
(二)感情表现方式不同
中国和西方情感表达方式有着很大差异,中国人表达感情时候比较含蓄,而且中国人善于隐藏自己的感情,而且西方人表达在感情和想法时则比较直接。
(三)生产方式不同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以农耕文明立国,人们对土地有着巨大的依赖性,从远古时代的刀耕火种,演变到铁犁牛耕。铁犁牛耕成为了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诞生。小农经济后来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生产是为了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同样也是为了能够有能力缴纳赋税。这是一種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西方自古以来是一种蓝色海洋文明,人们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依靠海洋生存,人们可以依靠海洋来进行捕捞活动,通过捕获的海产品来维持生计,人们同时利用便利的海洋运输货物海运。
(四)价值取向不同
在中国古代社会,礼得到了极度的尊崇,人们在古代用礼来对亲疏,是非做出判断,儒家学派对此非常尊崇和推行,礼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准则。然而,深受个人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想影响和西方社会更推崇法制,推崇法的思想,形成了一种追求自由与公平公正的社会气氛。
四、结论
通过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对比,我们深切体会到,我们要正视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会进行交流和融合,但也要警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节日文化的多样性不断减少,我们可以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地缩减。因此,在全球化过程中,要不断的保留自身传统节日文化的特性,争取扩大自身传统文化影响力。此外,我们还要不断提升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增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要建立起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觉醒,不能对西方节日文化的盲从,也不要对其盲目否定,要学习西方节日的优秀文化内涵。
我们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同时,我们要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要结合对当今时代特点和发展需要,结合传统节日文化的优势资源,再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让我国的节日文化在当今时代闪耀他独特的光彩,也要吸收西方节日文化中的优秀因素,让其为我所用。通过这一切的努力,我国的节日文化更务实,更现代化,更开放,是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助力。
参考文献:
[1]常天.节日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盖国梁.节庆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武保勤.中外主要节日的文化探析[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7(3):93-96.
[4]张军.语言“深描”: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比较与析解[J].榆林学院学报,2002, 12(1):86-88.
[5]张世满.旅游与中外民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