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娟 骆映竹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
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和宪法,表明党和人民践行生态文明的决心和行动。文明与教育紧密相关,文明是教育的结果,教育是传播文明的形式,教育的发展水平体现了文明的发达程度。我国民族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4%,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等方面有着特殊性。这些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人口素质偏低,生态脆弱,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极其艰巨,这对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外在生态文明教育领域起步较早,但大多集中于环境教育。Otto等认为环境知识是环境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生态行为的先决条件。他们通过评价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得出结论:更多地参与以自然为基础的环境教育与更好的生态行为有关[1]。在我国进入21世纪后,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成果逐渐递增。金喆提到加强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小学环境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2]。刁龙认为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改变现在这种投入大、成效弱的尴尬局面。要克服现阶段碎片化困境,就要构建起系统化的模式[3]。闵钰等认为借助生态系统理论的支撑,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类活动,让幼儿接受全方位的熏陶,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
陈菲等认为青少年欠缺生态文明知识储备、缺少生态文明行为。教育体系不完整、师资队伍不健全是当前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的教师团队,集中对教师进行培训。政府部门也要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加大资金投入[5]。何奇等认为,现在的高中生自主意识较强,为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施环境警示教育,开展生态焦点辩论,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起生态价值观[6]。王兴东等提出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进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一些策略:如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兴趣;用模型、实物等直观方法给学生以心灵冲击;组织环保活动,强化学生生态文明意识[7]。
朱蕾认为,高校在社会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影响并带动社会公众,并且主动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水平[8]。骆清等提到了:碎片化、单一化是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此提出教育应走向整合。整合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和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引导大学生的生态行为,塑造大学生的生态人格[9]。吴建铭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高校能组织起一支强劲的科研队伍,将生态文明理念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加强第二课堂实践教育[10]。Kallas等认为:只有生态教育的发展,才能解决生态问题,维持人类生活的良好环境。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学生生态思维的形成[11]。
虞积强认为,要努力将生态文明教育做成全民教育、终生教育。这其中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主导,培训学习的指导、健康舆论的引领和民众的主动参与[12]。Perfilova等认为现代管理者必须理解存在于他们职业活动中的自然风险或社会风险。特定的生态知识可以帮助他们,避免给地球带来破坏[13]。
徐燕红等在对项目管理进行探究时,提出了“加强项目范围变更控制力度”这一建议。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经常遇到内外环境变化的问题,因此控制好项目范围变更十分重要。同时这一点需要与“准确理解项目需求”“制订项目范围管理计划”相结合[14]。王栋平等谈道:范围管理知识领域几乎涉及整个项目管理生命周期和全部过程组,而且范围管理的结果是项目成败的基础。因此运用好项目管理,才能保证项目范围稳定,防止项目范围潜变[15]。
相关文献表明教育领域日渐重视生态文明教育。众多学者的研究则得出生态文明教育要体现全民性,要注意层次性。这些观点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同时说明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复杂项目,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子项目,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全方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生态文明教育,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整体合力。项目范围管理通过确定项目的基本目标、范围、内容,能够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本研究运用项目范围管理的方法,分解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教育项目内容,确保项目落到实处,培育民族地区人民生态道德素养,提升道德素质,深化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教育项目范围定义是指把项目的主要可交付成果划分为较小的、更易管理的许多组成部分,最终定义和界定生态文明教育项目产出物范围的项目管理活动。生态文明教育项目是全方位开展的分阶段教育项目,针对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社会公众不同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根据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和培养生态文明行为的目标,对项目范围做不同的定义。构建的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教育项目群体,见图1。
图1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教育项目群体
对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从教育大纲、教材、课程、基地等方面进行设计;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从生态文明的意识、行为、制度和社会氛围方面开展。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教育项目范围定义,见图2。
项目范围分解是进一步细化、分解项目范围定义后给出的项目工作范围。通过项目范围分解,可以把项目工作划分成更小、更便于管理的多项工作。每细化一层,就意味着对项目工作进行了更详细的说明。生态文明教育项目要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身心发展过程,做到循序渐进,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幼儿生态文明教育主要起到启蒙的作用,用幼儿可以接受的方式,如讲故事、环境感化等,让他们产生自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行为。六年小学教育,时间跨度较大,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能力不同,可从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方面来分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偏向于幼儿的启蒙方式;而高年级的小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已有所增强,可设置相关课程,传输理论知识。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进一步深入开设相关课程,并让学生步入社会,亲身的经历感受对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更有帮助。大学生在学习上更具自主性和专业性,开设素质选修课程,一方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让学生自主地将自己专业所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结合,让教育的效果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在政府加强立法的基础上,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树立生态环保的企业文化;社会结合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网络平台,营造民族地区社会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具体分解如下。
图2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教育项目范围定义
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幼儿普遍存在一种把所有事物视作有生命、有感情的“泛灵心理”倾向。在教育的过程中可将各种事物拟人化,运用幼儿这种特殊的心理,创造条件让他们与自然交流,使这种不成熟的心理逐渐转变成牢固的生态意识。生态文明教育师资主要从幼儿榜样示范方面培训。幼儿生态文明教育大纲包括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和指导要点。生态文明教育教材,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形成系列连环画。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主要本着寓教于乐的原则,把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运用幼儿喜爱的儿歌、绘画、手工、童谣、游戏、故事等方式,结合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传说,将幼儿学习的生态知识点丰富多彩地展示出来,在嬉戏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他们对生态的认知。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主要是校园环境生态设计及当地自然公园等,让幼儿在校园内也能感受真实的自然环境,从接受教育的第一刻起就培养他们敬畏自然的心理。在幼儿的学习区、玩耍区加入有生命的自然元素,如绿植,室外活动区有微型假山、池塘,帮助他们亲近自然,进而爱护自然,保护生态。装饰壁画可多以绿色为主,突出“生态环保”的主题教育。对幼儿生态文明教育项目进行分解后得出WBS图,见图3。
图3 幼儿生态文明教育项目
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在榜样示范的基础上注重师资系统性培养。生态文明教育大纲包括课程性质、目的、任务、教学基本要求、重点与难点和教学内容等。生态文明教育教材,针对低年级的幼儿可以制作生态系列连环画;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增加民族地区流传的民歌、谚语等韵文体民间生态文学教材。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以轻松娱乐的方式开展,可以丰富小学教学。低年级生态文明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故事和生态游戏的方法,让他们在娱乐中感知生态环境。娱乐后以引导性的方式,诱导儿童思考,让生态意识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高年级在思想品德课和自然科学课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模块。组织学生观看生态文明主题的影片,如电影《海洋》。观后组织影评大赛,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感想,反思自身行为,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包括校园的生态建设和实地生态文明教育。在环保相关主题日里,通过少先队活动实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这种体验式教学,丰富了少年儿童的阅历,也让他们对课本上学来的生态文明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小学生态文明教育项目进行分解后得出WBS图,见图4。
图4 小学生态文明教育项目
在中学生态教育中同样要加强中学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建设。地方教育局应为教师制订全面的提升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讨会、培训班,让教师们集思广益,共同探讨生态文明教学。生态文明教育大纲包括课程性质、目的、任务、教学基本要求、重点与难点和教学内容等,在区别小学教育的基础上,有连续性。生态文明教育教材方面按照大纲要求,并结合民族地区实际生态情况进行编撰。思考民族地区历史生态情况,被破坏的遭遇,当下改善的过程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纳入素质教育考评。开展读书活动,提供具体书目,如《寂静的春天》《瓦尔登湖》等。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开展相应的读后感写作大赛、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学生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可以广泛学习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各类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而且有利于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教育基地可分为两个方面:打造“生态校园”,营造绿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体验自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做好校园绿化,给校园增添生机,在宣传栏、校报上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树立警示标语,提醒学生、教师从保护校园环境做起,节约资源。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不论是师生言行,还是学校规章制度都要遵循生态文明观。地方教育局可以开展“生态校园”评比活动,鼓励各个学校生态化,为生态文明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教育不仅要在校内开展,而且更要让学生回归大自然,身临其境,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真情实感。民族地区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容易开发出具有教育、研发、示范、保护等作用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促进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组织学生在教育基地开展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感受生态环境的问题及改善过程中的变化。让学生在放松之余巩固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对中学生态文明教育项目进行分解后得出WBS图,见图5。
图5 中学生态文明教育项目
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师资方面,强调理论性和专业性。教育大纲包括课程性质、目的、任务、教学基本要求、重点与难点和教学内容等,既与中学教学有联系,又突出专业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教材结合专业特点编撰。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开设为素质选修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分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建设“绿色食堂”“绿色校园”“生态寝室”“环保教室”等。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和校园网站进行校园生态文化宣传,让全校师生了解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鼓励师生投身其中。二是查找学校所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提出解决办法。对大学生态文明教育项目进行分解后得出WBS图,见图6。
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可从民族地区建筑、风俗、节庆活动等开展。如云南大理白族独特的古建筑,体现了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建造过程中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的大理石石材和木材。白族古建筑著名的“三坊一照壁”格局中,照壁上有艺术装饰,雕刻着自然山水图案,塑造着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照壁下的花坛生长着各种绿植,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还有“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格局,这些建筑的格局、装饰都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蕴涵着生态理念。生态文明行为教育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尤其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的宣传教育,在公众身上体现生态文明行为,真正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态文明制度教育在生态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公众学习宣传、知晓明白、践行落实。政府在努力“自上而下”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需要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参与主体除地方人大、政协外,还应有企业、民间组织等。参与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信访、监督、听证制度、舆论监督等。生态文明民主监督与法制建设相辅相成,公众监督政府行为、企业行为,更多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在监督的过程中反省自身行为,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网络平台,互联网时代里,微信、微博平台信息传播量大、传播速度快,用于生态文明教育,可使公众了解各类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规范自身生态行为。对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教育项目工作进行分解后得出WBS图,见图7。
图7 社会公众生态文明教育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教育项目范围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里,一点一滴都贯穿有范围变更。在范围变更控制的总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参与对象,也就存在着不同的变更因素。
(1)教育经费变更。政府对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教育都有相应的投资。而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经济水平的提升,显而易见在教育经费方面,政府支出力度在不断加大。随着经费日渐充裕,在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时,应合理分配经费,记录各项开支,事后分析经费支配情况和达到的使用效果,后期进行改进,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
(2)教育项目变更。教育投资人能嗅到商机,从而一系列生态文明教育产品会浮出水面。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对生态文明教育有提升作用的产品,同时控制劣质产品浑水摸鱼流入市场,破坏秩序。
(3)群体会有所变更。随着教育的逐步开展,时间推移,教育群体不断变化。
(4)课程设置有所变更。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势必会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会有所改善。课程教材会跟随实际情况转变而更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也应该跟随实际情况与时俱进。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教育应面向全社会开展。本研究对生态文明教育项目各个范围进行定义,从对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学校教育到对社会公众的普适教育,通过WBS图分解各个项目,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情况,制定教育目标; 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编撰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不同群体以不同的教育方式,系统地接受生态文明教育;采取不同措施,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了解生态文明制度,践行生态文明行为,从而确保生态文明教育的普遍性、针对性、规范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