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智亮
不少用户在购买新的手机号、申请某互联网APP时,发现该号码已经被注册过,刚刚购买的新号码已经是“二手号”,用户投诉不断,那么运营商该怎么办?
当你购买一个新手机号,申请某互联网服务的时候,系统可能会提示该号码已注册或者已绑定——这时你才反应过来,自己居然买了个二手号码!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入门级套餐和校园套餐上时有发生。因为这类套餐周期性短,当原有客户注销后,运营商回收并重新投放市场的频次比较高。在过去,这样的操作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的资源再利用。但如今随着手机号码与互联网业务的关系愈加密切,这样的二手号码或将面临诸多问题。
在早期网络支付还未形成局面时,传统金融机构对互联网的支持十分有限,这就让运营商的计费系统成为了互联网企业为数不多的选择。因为这种系统能够对预付费用户的话费进行精准划扣,使用什么业务就按其规则划扣费,而这些业务自然可以包含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所以,手机号很早就和电子邮箱一起成为互联网服务的注册方式。
当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互联网服务的场景比PC年代更复杂。与电子邮箱相比,手机号与叫车、外卖、共享单车(位置服务/通信服务)等APP联系更为密切,“手机号+短信验证码”的登录方式更加简单方便,加上手机实名制成为了确保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锚点,利于有关部门打击不法行为,这些因素都促使手机号的实用性变得更强。
对于用户而言,一个手机号码绑定了诸多服务后,其使用者的换号成本也相对增大。这一方面是担心换号有可能漏掉某些服务,贸然放弃会导致服务找不回来;另一方面是担心接手这个号码的下一任会登录到相关服务中,导致自己的个人信息泄漏。
同理,号码绑定能够帮助运营商增加用户黏性,对于优势运营商而言尤其如此。这导致某家运营商的许多用户眼馋起隔壁家的各种高性价比套餐,于是采取了双卡策略:一张低价卡绑定服务,另用一张流量卡。然而这种优势未必长久,根据政府规划,携号转网早晚会降临,迂回躲避不如积极应对。
既然换号很难,那干脆解绑互联网产品呢?
调查发现一个有趣规律,那就是越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其公司越会注重对产品账号的安全保护。以微信、支付宝为例,账号本身就能注销,绑定的东西自然一笔勾销。此外,手机验证码只是其中一种,安全系统会根据登录地点、终端等偏差触发账号密码验证、社交认证。反之,越不给力的产品,就越喜欢用户留在他们的数据库里面,毕竟这样子用户数据会好看很多。可惜,当前成功的互联网产品还比较少。
其实,手机号本来就是一个能做到像微信和QQ那样的个人信息名片,前面提到的网络实名跟携号转网,对于手机号本身的价值有加成:能够作为终身身份的识别ID;基于身份大量的绑定服务,如果好好经营能够成为美国驾照那样的存在。
目前,手机号码的社交属性已经被腾讯系挖走了一大块,但是手机号码作为一个无数互联网服务的发起点仍然拥有巨大价值,不过小程序+公众号已经在蚕食这一功能,手机号码的重要性有下降趋势。
TMT行业的特点,就是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垂直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业务横向跨几个领域做整合并起到主导作用的几乎没有。当前,腾讯只是整个互联网社交流的延伸,信息流(百度)和商品流(阿里)都不在其势力范围之内。
面对广大的互联网,手机号作为连接起点能够制衡腾讯系,为此运营商应该联合起来,认真地维护个人手机号码这一项资产。
除了善待老用户、做好存量经营外,运营商对于用户在互联网端绑定的服务要给予一定的解决方案,长远看应推动政府进行相关内容立法。最近欧洲出台了GDPR法案,对于个人信息进行严格规范,其中一条允许用户有权提出删除与用户相关的数据。虽然优秀的产品都能提供销户服务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但是对于喜欢“耍赖”的产品,有必要在政策层面强制要求提供销户服务。
目前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想出台欧洲那么严格的法规并且执行到位还比较困难。相对于如牛毛一般的互联网公司,运营商想要联合起来成立一个与整个互联网对接的机制要方便许多。用户在销户的同时,能够通过这个机制要求对应的互联网公司删除相关信息,抢占高地,有效维护手机号关联的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