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桐梦
手术即是治疗疾病的过程, 同时也是创伤的过程, 机体会因手术的伤害引起疼痛症状, 机体以进行有效自我保护,是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机制, 同时疼痛会导致患儿出现一种不愉悦的情绪[1]。这种情绪的产生可影响患儿的切口愈合及术后睡眠等诸多问题, 导致疾病康复受到影响及引起术后并发症发生。所以小儿术后的镇痛问题越来越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2]。本研究非药物护理措施对学龄期儿童急性阑尾炎术后疼痛的影响,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本科治疗的48例学龄期儿童急性阑尾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实验室和对照组, 各24例。实验组患儿男16例, 女8例;年龄最大12岁, 最小6岁, 平均年龄(8.18±1.34)岁;对照组患儿男15例, 女9例;年龄最大13岁,最小6岁, 平均年龄(9.08±1.37)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儿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干预, 术前对患儿家属进行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麻醉及手术方式, 术后患儿的病情观察、并发症防治、康复指导及相关的照护措施等。
1.2.2 实验组 患儿给予术前及术后4个不同时段(0~8 h、9~16 h、17~24 h、25~32 h)的非药物护理措施。①手术前:充分评估患儿病情及家属的需求, 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 对患儿拟采取的手术方式进行讲解, 并通过激励语言鼓励患儿及家属充分配合手术前的准备, 对手术充满信心。②术后0~8 h:此时间段患儿身体较为虚弱, 为其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减少探视人员, 陪护人员降低说话音量, 适当调暗室内光线, 遮挡窗帘, 保证患儿休息。帮助患儿适当屈膝, 双腿屈曲能够降低腹部皮肤张力, 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③术后9~16 h、17~24 h:术后9 h后适当抬高床头, 使患儿半卧位, 在床上适当活动下肢, 有利于尽早排气和进食, 也为下床活动做准备。指导患儿进行深呼吸, 通过看患儿平时喜爱的动画片、电视节目、听音乐, 与家长聊天等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减轻疼痛, 护士应给予积极性强化, 尽可能多地给予表扬与鼓励[3]。④术后25~32 h:患儿病情基本稳定, 此时护理人员应采用激励赞赏的语言鼓励患儿积极离床活动, 并告知患儿及家属早期活动的意义, 可避免肠粘连及缓解患儿术后腹胀, 及早恢复肠功能等。可依据患儿的性格特征采用漫画、小视频等形式对患儿进行鼓励, 并通过讲解成功的病例激励患儿, 同时, 也请患儿家属积极配合给予患儿积极的心理暗示, 鼓励并协助患儿离床活动, 降低患儿由于腹胀及卧床时间较长导致的疼痛及不舒适感[4,5]。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2]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有无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手术后疼痛情况。6~8岁患儿采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进行疼痛程度评估, >8岁患儿采用数字评分量表(NRS)进行疼痛程度评估, 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在恢复期均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实验组患儿手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56,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疼痛程度比较(n)
学龄期儿童的性格特征导致患儿对术后的疼痛产生焦虑、恐惧等不愉悦情绪, 进而对治疗及护理不予配合。非药物护理是针对患儿的性格特征给予有效的激励, 并在家属的配合下进行无痛苦、无不良反应的一种疼痛干预措施, 通过漫画、小视频及直接或间接的成功治疗病例对患儿进行鼓励,使患儿对疾病的预期充满期待,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措施的进行。非药物护理措施的有效应用在手术后很大程度的减轻疼痛感受, 促进疾病的康复, 从而使总体的就医满意度提高[6-10]。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儿手术后重度疼痛3例、中度疼痛4例、轻度疼痛12例、无痛5例;对照组患儿手术后重度疼痛10例、中度疼痛10例、轻度疼痛4例、无痛0例。
总之, 非药物护理措施对学龄期儿童急性阑尾炎术后可明显减轻疼痛, 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