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泗洪 ,添长久 ,刘飞 ,路曦结 ,韩文兵 ,齐苗 ,张翼 ,仇朋 ,吴德祥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合肥230001;2.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合肥230036)
棉花种植当前面临巨大挑战,主要存在费工、机械化困难和棉花比较效益低等问题,造成近年来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下滑。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基本不再种植棉花,仅安徽沿江和江淮地区种植[1]。安徽省沿江棉区仍然保持一定的棉花种植面积,主要因为:一是棉花适合油菜茬口衔接,安徽省沿江棉区大部分是油菜―棉花的两熟种植模式,而且该地区属长江冲积土,土壤沙性重,改种水稻也不容易,旱田和水田分明。二是通过几年来改种其他作物发现,在农副产品价格低迷的国际环境下,种玉米、大豆和花生等替代作物,在该地区并不能获得高产和较高收入,效益仍然不如棉花。三是该地区是老棉区,技术成熟,农机具完备;而且留守农民年龄较大,妇女较多,而棉花种植所需劳动相对分散,对体力要求较低。针对该地区的棉花种植特点,选育早熟棉,能够在实现机械化播种、省肥(早熟棉需肥较春棉少)、省工(机械化收获或减少收花次数)和省药(打药次数较少)等方面有所突破,对安徽省沿江棉区棉花恢复性增长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有限果枝类型的棉花品种(系)具有株型合理,田间通透性好,有利成铃,适宜矮密早栽培模式,有利于发挥棉花群体效应,与春棉大棵稀植种植方式不同,具有适合轻简化栽培、易机收等特点,近年来有限果枝类型的棉花品种(系)越来越受到育种工作者的重视[2]。杜雄明等[3]在前人零式果枝、一式果枝和二式果枝分类的基础上,对棉花的果枝类型进行了统一划分,提出果枝类型可分为0、Ⅰ、Ⅱ、Ⅲ、Ⅳ型,认为零式果枝类型和一式果枝类型属于0型类,为有限果枝类型。对于具有无限生长习性的二式果枝类型,根据果枝节间的长短,果枝类型分为四个类型,Ⅰ型果节间长度大于2 cm、小于等于5 cm(紧凑型),Ⅱ型果节间长度大于5 cm、小于等于10 cm(较紧凑型),Ⅲ型果节间长度大于10 cm、小于等于15 cm(较松散型),Ⅳ型果节间长度大于15 cm(松散型)。本文研究的有限果枝类型为零式果枝和一式果枝,属于0型类;二式果枝果节间的长度大于5 cm、小于等于10 cm(较紧凑型),属于Ⅱ型。试验资源(品系)主要从早熟棉资源短果枝2号、盐早FSLX4和中棉所50等分别系选而育成零式果枝、一式果枝2种有限果枝类型和无限果枝类型Ⅱ型的早熟棉资源(品系),按照大田生产模式,油菜采收后直播,油菜播种前收花截止,考察3种类型早熟棉在早熟性、品质和产量方面的优缺点,为安徽省沿江棉区筛选出符合其生产特点的早熟棉类型,为早熟棉育种提供一定参考。
2013年从早熟棉资源中选择果枝较短的种质资源单株25份,2014―2015年种植观察,淘汰不能稳定遗传的单株,对果枝类型有分离的单株继续从中选择有限果枝类型,注重选择早熟性和开花吐絮集中的单株。2016年对保留的10个株行进行株行比较,对产量低、纤维品质差、迟熟的株行予以淘汰,保留从短果枝2号系选出具有零式类型资源(品系),暂定名皖早3号。另从盐早FSLX4系选出一式果枝类型资源(品系),暂定名皖早4号。从中棉所50系选出二式果枝类型(品系),暂定名皖早5号。2017年将皖早3号、皖早4号和皖早5号模拟大田种植方式进行品种比较试验。
试验在安徽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地进行(安徽省安庆市)。2017年安排3个新品系皖早3号、皖早4号和皖早5号模拟当地种植季节种植。上茬油菜收获时间为5月15日,后粉碎灭茬,旋耕起垄,垄宽120 cm,每垄种植棉花2行,小区面积60 m2,3次重复,完全随机排列。5月18日播种,为了发挥3个品种最大的增产潜力,由于株型不同,所以按照实际情况,1个品种1种密度,皖早3号密度 9.75万株·hm-2, 皖早 4号密度 8.25万株·hm-2,皖早5号密度6.75万株·hm-2,播后用除草剂封闭1次。初花期施菜籽饼和棉花专用缓释肥(N、P2O5、K2O 含量分别为 18%、9%、18%)各 375 kg·hm-2,全生育期用缩节胺化学调控4次,农药防治6次,免整枝,8月 15日打顶[4-5]。
调查主要记录出苗期、开花期、吐絮期、农艺性状等。吐絮盛期采收正常吐絮铃50个,用于测定铃重、籽指和纤维品质等;每小区每次收花保留无僵瓣籽棉0.5 kg,收花结束后每小区保留的籽棉混合轧花测衣分,产量分小区分次计产汇总。纤维品质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测试(HVI9000)。总产量计产截止日期为10月20日,保证下茬油菜顺利直播。
利用MS Excel 2010软件分析基础数据,用DPS数据处理系统9.50软件对各性状数据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对皖早3号、皖早4号、皖早5号各项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1)。结果显示:
果枝始节位5.6~6.5,差异极显著(表 1)。其中:皖早4号和皖早5号始果节位显著高于皖早3号,皖早4号和皖早5号间差异不显著。
始果节位高度20.8~23.4 cm,品种效应差异显著。其中:皖早5号显著高于皖早3号和皖早4号。皖早3号和皖早4号间差异不显著。新疆西北内陆棉区多年机采棉研究结果显示始果节高度高于18 cm有利于机械采收。
株高92.7~102.8 cm,品种效应差异显著。其中:皖早5号显著高于皖早3号和皖早4号,皖早3号和皖早4号间差异不显著。
小区总铃数4 777~5 184个,品种效应差异不显著。其中:皖早5号总铃数较多,皖早3号总铃数较少。
小区收获总铃数4 144~4 348个,品种效应差异不显著。其中:皖早3号收获铃较多,皖早5号收获铃较少。
铃重为5.5~5.7 g,品种效应差异不显著,皖早5号铃较大,皖早3号铃较小。
籽指为9.6~10.0 g,品种效应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皖早3号显著大于皖早5号,皖早4号与皖早3号和皖早5号差异不显著。
通过对生育期、3次收花占总收花量的百分率和收获铃数占总铃数的百分率来分析3个品种(品系)的早熟性和成熟度(表2)。
生育期为105~115 d,品种效应差异极显著(表2)。皖早3号生育期显著短于皖早4号和皖早5号,皖早4号显著短于皖早5号。
从3次收花百分率来看,品种效应差异极显著或显著,皖早3号早熟性最好,前2次收花比例最高,达到78.7%,收获铃率最高,达到91.1%。皖早5号早熟性较差,前2次收花比例53.0%,收获铃率80.0%,有20%的铃未收获。皖早4号介于两者之间,收获相对集中,前2次收花比率达到68.2%,收获铃率较高,达到87.3%。
表1 不同品种(品系)农艺性状表现
表2 不同品种(品系)早熟性比较
不同品种(品系)籽棉产量为每公顷2 795.14~3 179.99 kg,皮棉产量为每公顷1 101.29~1 285.78 kg(表3)。
表3 不同品种(品系)产量性状比较
小区产量方差分析表明籽棉产量品种效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皮棉产量品种效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3)。皖早4号籽棉产量显著高于皖早3号,与皖早5号差异不显著。皖早4号皮棉产量显著高于皖早5号和皖早3号,皖早5号显著高于皖早3号。
不同品种(品系)衣分为39.4%~40.4%,品种效应差异显著,皖早4号和皖早5号显著高于皖早3号。皖早4号与皖早5号差异不显著。
不同品种(品系)僵瓣率为10.4%~14.6%,品种效应差异显著,生育期短的皖早3号(零式果枝)僵瓣率最低,生育期长的皖早5号(二式果枝)最高。
检测不同品种(品系)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长度整齐度指数和纺纱均匀指数5个主要指标,方差分析结果看品种效应除马克隆值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未达显著水平(表4)。从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3项关键指标来看,皖早3号品质优于皖早4号和皖早5号。
表4 不同品种(品系)纤维品质性状比较
本研究中,零式果枝类型品种(品系)皖早3号早熟性较好,僵瓣率较少,纤维品质较好,但有轻微的倒伏现象,增产潜力有限,产量性状较差。二式果枝类型品种(品系)皖早5号在油菜后直播情况下,表现迟熟,后期未收获铃较多,产量损失大,可以在下茬油菜移栽的栽培模式下种植更有保障。一式果枝类型品种(品系)皖早4号在油菜后直播的栽培模式情况下,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纤维品质较好,综合性状好,因此,一式果枝类型品种(品系)适合长江流域油菜后直播,具有较强的利用价值。
农业部从2015年开始启动“减肥减药”(即“两减”)行动,力争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和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棉花是使用肥料和农药最大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要想在棉花生产中实现“两减”目标,需要在品种和种植模式上有所突破,早熟直播棉在这方面具有春棉不具备的优势,较春棉有着更省工、省肥、省药(生长期间病虫害发生较轻)、容易衔接上下茬口的优点[6-7]。但长江流域油(麦)直播早熟棉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量偏低,晚熟迟发,后期未收获铃多,纤维品质不稳定等。所以,当前要重点选育优良的短季棉品种,一是选择适合种植方式的生育期,下茬油菜直播选择的棉花品种生育期110 d以内,一式有限果枝类型的较好;下茬油菜移栽,最好选择棉花品种生育期稍长为115 d左右,二式无限果节类型的品种,以发挥品种增产潜力。二是选择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开花结铃吐絮集中,对脱叶剂敏感,适合集中采收。三是良种良法配套,对不同品种,研究其在密度、肥料、化控等方面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8-10]。
2018年安徽省长江流域油(麦)直播短季棉新品种即将审定3个品种,各品种特征特性不同,选择适合不同栽培模式的品种类型,还需要不断探索,需要综合考虑品种、种植模式和高产栽培技术三者的协调关系,以充分发掘品种增产潜力,在实现“两减”的目标情况下增产增效,以促长江流域棉花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