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娟
摘要:高中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因此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体验就成了高中数学教师的重点研究对象。视觉思维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觉思维理论,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基于高中数学教学,就视觉思维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此来和广大同仁共勉。
关键词:高中数学;视觉思维;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4-0063
直观化教学,这是视觉思维理论的一大特点,能够简化知识难度,方便学生学习。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差异,将这一理论运用在实际中。
一、高中生视觉思维的基本特点
1. 思维的概括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随着知识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展,学生的视觉思维更具概括性,他们喜欢将一些复杂的数学知识,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整理,并概括其特点,进而发现其中的内在规律。概括是研究的基础,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不断地进行概括和总结,才能掌握其内在的实质。
2. 视觉思维的间接性。首先视觉思维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能够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并根据已知去推导未知,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二、视觉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创设新知视觉意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突出各个重难点知识,特别是较为抽象的知识,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概念、公式等,为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解《指数函数》的知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1>a和10 2. 鼓舞学生进行联想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舞学生根据已知的知识进行不断联想,在加深对原来视觉意象的同时,不断在脑中形成新的意象,以此来引导学生去解决相关题目。例如,在解答“直线和平面间位置”的相关问题时,很多学生采用复杂的运算来证明,不仅繁琐,而且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放下手中的笔,在脑海中形成直线和平面的图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思维,并利用题目中的信息,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积极鼓舞学生不断的联想,以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并不断健全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特别是一些相似的知识点和数学概念,避免学生在解题中出现混乱的情况,提升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3. 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发现: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能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很多学生还没审清题目,就开始下笔,最终导致解题的失败。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因材施教。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防止受既定思维模式的影响,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和质量。例如,椭圆以两条坐标轴为对称轴,一个顶点是(0,13),另一个顶点是(-10,0),则交点坐标是什么?很多学生看到这道题目的时候认为非常简单,不认真分析就开始列方程式,最终导致解题的失败。因此,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出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然后再列出方程式,进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了保证学生解题正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分析类似的问题,保证分析得全面、到位。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整理、总结工作,找出一些问题的差异性,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4.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为了加强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数学解题中采用一题多思、一题多练以及多题归类的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对某一数学题目的研究,掌握其解题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并逐渐引申到其他题目的解答中,通過这种方式的训练,能够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并根据不同种类的题目,找出题目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解答问题。 三、结束语 将视觉思维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因为视觉思维能够给学生更加直观的体验。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中,运用视觉思维理论,推动了教学的不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视觉思维理论去讲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以深化学生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原晓萍.视觉思维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2). [2] 李京龙.视觉思维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速读(上旬),2014(12).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市靖宇中学 1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