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教师视角下中学英语教师职业怠倦成因探讨

2018-09-15 08:56琚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3期

琚欣

摘 要 基于对两所普通中学的教育教学调研,本文以职前教师视角从中学英语教师职业怠倦问题研究内容入手,通过自然观察法、非结构个人直接访谈法梳理中学英语教师职业怠倦问题原因,并针对具体原因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策略,旨在促进中学英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职前教师 中学英语教师 职业怠倦成因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1974)提出职业倦怠(burn out)这一概念,它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Maslach 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她认为职业倦怠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对工作丧失热情,不感兴趣,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工作态度消极,体会不到工作中的乐趣,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柔和,如教师厌倦教书,无故体罚学生,或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病人态度恶劣等等;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感受不到自己的工作价值,体会不到领导的关心关切,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本文所谈到的中学英语教师职业怠倦特指在中学一线教师岗位上教授英语科目的教师所表现出的工作状态,具体情况包括:对自己的工作环境不满意;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没有神圣感和归属感;对自己随教授的英语科目并不感兴趣;对自己学生的成绩和平时的学习活动表现出不满意的态度。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往往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问题往往伴随着对学生态度的冷漠、对学困生的歧视、对班级管理手段的不规范,这些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学习积极性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因此,研究教师职业怠倦的原因、对解决教师职业怠倦问题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成长,也关系到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整个社会的发展。

“1979 年美国教育协会(NEA)的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 3/4 的教师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Mazur 和 Lynch(1989)证实了自尊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并认为自尊是职业倦怠的一个显著的预示因素。“1981 年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ach)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感

衰竭: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及工作对象;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价值倾向的降低。其中情感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2011年马宵梅在《中学教师职业怠倦研究综述》中指出要加强中学教师职业怠倦的进一步归因研究,教师要从主观上了解职业倦怠理论模型;其次,要开发一些有效的测量职业倦怠的工具;还要积极开展职业倦怠的研究对策,使得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具有更强大的意义。2016年陈玲在《浅析初中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与改善对策》一文指出“环境、人际关系、工作压力三个方面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金萍(2016)在《中小学职业怠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指出“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职业怠倦这一现象,环境和工作压力带给教师极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综述,笔者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上述研究和调查的实施者都是心理学、教育学、有一定教龄的中学一线教师,但鲜有人以职前教师的角度去研究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二是:研究對象都是中学教师作为一主体,但是对于不同科目的代课教师对职业倦怠这一问题的归因和倦怠行为的产生是否有差异性值得探讨。三是:上述研究方法大都是问卷调查法,该方法由于问卷设置的有效性会严重干扰到研究结果,方式过于单一。四是:少有研究是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观察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因此,该论文以职前教师的视角通过自然观察和个人访谈的方法,深入一线教师英语课堂教学去探讨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怠倦现象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1研究过程

笔者以学科教学(英语)研究生的身份在学校研究生处的精心安排下,各学院的精心组织和大力支持下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教育教学调研活动。

在此次调研中笔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来自两所普通高中、从教于一线英语教学的高二女教师。这两位教师在谈话中都间接地、直接地向笔者传达了对目前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不满意、对自己所处教学工作环境的抱怨、对自己收入水平的不满意。由于这两位教师都有5年以上的从教经验,结合笔者观察到的情况,都符合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Maslach对职业倦怠症状“对工作丧失热情,不感兴趣,情绪烦躁,工作态度消极,体会不到工作中的乐趣”的定义。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自然观察法和个人访谈法。“观察法能获得大量生动直观的资料,比较可靠真实,研究结果可应用于实际。”访谈法“主要以通过口头交流的方式来通过收集对方有关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本文主要以非结构个人直接访谈法为主。

研究过程主要包括笔者深入了中学英语课堂,以观察者的角度对两个学校的高二年级的英语科目进行了听课活动、在课前和课后同从教于不同学校的两位老师进行了一定的交流、对两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办公场所、教师职业素养、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详细观察。

2成因探讨

2.1教师工作环境狭小

通过观察发现,两所学校为教师所提供的教师办公场所并不宽敞,一所中学的一间办公室里有六位教师,另一所学校的一间办公室里有15位代课教师。一所学校在每一个楼层并未设置教师课间休息室,另一所学校虽然设置了该教师但空间狭小,容纳能力有限,在观察中发现有好几个教师并没有位置可坐。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好的环境可以有效的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拥挤的工作环境带给教师的是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观察中,其中某一名老师直接告诉笔者她对于办公环境并不满意。

2.2教師对于英语教学法的应用形式单一

笔者深入了两节不同学校的英语教学课堂,发现两位教师的英语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她们都习惯于使用PPP的教学模式,对于语法也掼于使用GTM法。然而,JackC Richards 在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一书中就提到外语教学中要善于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法,不同教学法有不同的优缺点。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得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练习较多,活动之间的交际性不够,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笔者认为,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就是教室,工作乐趣的来源主要是看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然后无意识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师对自己工作热情减退。

2.3教师自身职业定位不准确

在与某名老师的聊天中,笔者了解到,该老师对于英语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并不是出于真正的喜爱教师行业,而是因为自己出身于师范专业,觉得师范专业的就业出路明确,就是以培养中小学英文教师为主,迫于专业限制,毕业后选择了在中学当老师。在做老师的过程中,逐渐觉得自己更适合做外贸类工作。职业定位是每个人事业生活中需要仔细斟酌的大事,这需要职前教师在进入教师行业之前,需要对自己的性格、环境、理想做好很好的规划。

2.4教师自身抗挫能力不高

所谓抗挫能力,即面对困难挫折的抵抗能力。通过笔者在教师工作办公室观察发现,很多英语教师带不止两个班级的英语课,有的老师在自己工作的学校带四个班级的英语课,每个班级英语课每周都在五节课左右。除次之外,教师还需要写教案、批改作业等行政会议等工作。面对大量的工作量,很多教师并不能高效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任务,以一种消极低效的敷衍手段来完事,对工作产生恐惧和厌倦。中学的工作环境里,大多数英语教师都为女性,她们往往易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一些负面情绪处理的不到位也容易使她们对工作产生消极、怠倦。

2.5教师娱乐活动场所有限,娱乐活动较少

通过观察发现,两所学校并没有专门的教师活动室,在体育机械、健身活动设备上也并没有给老师提供专门的场地,据了解各学校都会在每年学生运动会举办期间也举办教师运动会,偶然也会举办教职工球类比赛,但总体参与度并不高。高中教师从业者还与其他高校教师、小学教师从业者在工作时间上有所差异,因高中学生面对高考,学业负担重,在校学习时间长,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所以在校工作时间长、负担压力也重。长时间工作会对教师在身体上和精神上产生不适,使教师产生职业怠倦。学校有必要为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为教师工作者提供宽阔的活动场所,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3总结

学科教学(英语)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向各级学校培养理论知识深厚,教学技能突出的优秀骨干教师,对中学一线英语教师职业怠倦现象的关注和研究可以为将来即将走向教师岗位的学生带来有意义的启示,比如:早日树立好职业目标、树立时时刻刻的学习目标、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保持良好积极心态面对未来工作的挫折和挑战等。

参考文献

[1] 马宵梅.中学教师职业怠倦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1(06):56-74.

[2] 陈玲.浅析初中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与改善对策[J].Englishi Teachers,2016(19):143-145.

[3] 金萍.中小学职业怠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6(06):67-70.

[4] 董奇.心里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JackC,R.&T.Roder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WERSITY PRE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