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操作策略

2018-09-15 08:56周晓云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3期
关键词:表象观念物体

周晓云

摘 要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思维的出发点。数学概念的形成是指学生依据直接经验,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形成表象,并对表象进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抽取出一类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并把概念的本质属性推广应用到同類事物中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是比较抽象的理性知识。加强概念的教学,既可使学生加强对数学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他们对数学文本的阅读能力和自觉钻研的精神。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1深研教材、找准目标、巧引学生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教学,正是突显了学生的概念感知、活动的技能情感、数学的思想策略这些境界,同时数量间的关系也蕴含着数学建模的过程。“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一节集概念教学、实践操作、思维训练为一体的高密度、大容量、全方位的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因教师设定知识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能力目标: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情感目标: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师围绕这些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突出了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突破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难点。教材呈现静态的知识,在备课时教师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先请学生“用手掂一掂你的数学书和一支铅笔,你有什么感觉?”引出物体有轻重,感知引出探究兴趣。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接下来使用主题图,让学生交流图中人物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同时在揭题之时,就渗透规范数学语言教学,使学生知道“克”和“千克”是国际标准质量单位,为学生今后在物理学中的认知打下知识基础。

2遵循认知规律,给予充分感知,主动能动发展

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关键在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反映事物的根本属性及其主要表现,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或该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根本之处。小学生对物体质量的感知,看一看是根本不够的,必须亲手感知物体的轻重,才能理解、掌握、运用这两个质量单位。教师在上课时,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效地组织学生通过想一想、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分为8个组的学生每人都亲身经历和体验感知了1克、10克、100克、500克、1000克的物体的质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像一下,一克有多重?学生迫切需要亲自体验。接着学生用一枚1角的硬币手掂一掂,换只手再掂一掂。放桌上,闭上眼,回忆一克的感觉。睁开眼,拿一枚回形针,掂一掂,它有一克重吗?对质量的感觉进行比对,形成初步感知表象。科学是需要求证与验证的,于是,我们思考多少枚回形针大约重一克呢?用天平秤一秤。小组合作,每人体验三枚回形针有多重。从表象中找出同类物质,扩展概念外延: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 克?让学生充分感知了1克有多重。在感知“克”这个环节,最有效和最出彩的就是物体质量间的比对、找标准参照这些策略的应用。“请每组同学,在组长的指挥下,动手感受1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你感受到什么?(越来越重)请1号同学起立,掂一掂10克和100克,放下100克,掂一掂500克。放下两种物品,请用动作表示你掂10克和100克时的感觉,请用动作表示你掂10克和500克的感觉。其他同学,你感受到什么?(500克比10克重得多)全组同学用这样的方法,再体验一下这三种质量。教师同时在教学时,渗透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中,所有的估一估都是有标准有依据的估计。使学生通过自主能动的学习活动,在已有的单位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初步判断物体质量的“大致范围”,培养估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体质量的感知能力、估计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些通过掂实物,循序渐进地感知了不质量的轻重,为后面学习1千克打下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接下来,教师很自然的引出秤的认识:但生活中,我们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光靠估计是不行的,还得用秤称。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因需要而求知。建立了1克的质量观念后,学生初步掌握了探究认知实践的方法技能。因此,1千克的认知也是通过掂、看、比、估等感官活动,刺激肌肤与神经记忆,使具体的质量感不断内化,形成经验,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实践、操作、体验的过程。

3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形式多样中求发展

操作实践课要充分体现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转变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学会了应用、辨析、操作。根据数学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特点,数学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为概念的形成搭好“支撑点”:概念的“感知”阶段—在操作中。“建立表象”这一环节处在“事例~表象”阶段,主要是运用直观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概念形成后,学生要真正地掌握,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多次反复,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不断地巩固与深化,逐步形成系统。

4由操作到建模,思维再一次发展

学具的操作仅仅是把学习数学知识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形式,从而准确抽象出理性的结论,避免概括前的思维断层。同时完成了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来求得问题解决的数学活动过程,这也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曹培英.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一)[J].小学数学教,2013(06).

猜你喜欢
表象观念物体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健康观念治疗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