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8-09-15 09:05陆超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陆超

摘 要:在全国部分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宿迁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9-0075-02

一、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宿迁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普通院校,办学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2015年来,学院依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借助全国高校改革的东风,更加坚定和紧密的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在学校大力深入推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积极探索适用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先后对“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部分课程展开了“考核方式、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等专项改革,改革推动了课程教学由“重理论”向“重实践”的加速转变。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风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转变,考试不及格率下降、实践动手能力增强,考研率和参加各类竞赛获奖率大幅度提高。我们在为取得成绩高兴的同时,也陷入了沉思: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其实质还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回归,但是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很难有更高的突破。为此,我们提出了“分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分类人才培养在宿迁学院已有开展,比如高等数学课程、大学英语课程,这些仅限于一门课程的分类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经验。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类人才培养方案

分类人才培养是依据“指导意见”,结合普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一套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类人才培养方案,总的来说就是要在学生大学二年级时,将原有的自然班级重新分为“强化提高班”和“专业技能班”,两个班级所授的课程、课程的总课时均相同,不同的是所授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强化提高班按照现有的大纲要求进行教学,理论内容难度尽可能向考研层次靠齐;应用技能班在理论教学上降低难度,实践教学上加大难度,对部分课程还可以在降低理论教学难度的同时减少理论教学学时,用以增加实践教学学时。

(一)加大“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力度

分类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与学生的配合密切相关,所以要尽早让学生了解、学习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让其懂得该方案出台的良苦用心,让

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方案,并由该方案看到电子信息工程系为学生所做的努力。

为此,我们提出在第一堂入学教育课上就向学生宣传改革方案的内容,同时将该方案印制成册发放给学生并组织学习。

(二)大学二年级的分班

大二时进行再次分班,分班的依據,我们是根据大一两学期的“高等数学”和“英语”两门课程的成绩排名,在原班级排名前35%的学生到强化提高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每年招生2个班级,计划100人),如有其他学生也愿意到该班级,必须向系部提出申请,我们将根据申请人数和考试成绩综合考虑给出结论,其他学生进入专业技能班学习。

(三)优化教学计划

根据课程的衔接性,优化教学计划。增开选修课程“文学赏析”“应用文写作”,开课时间定在第七学期(大四上学期)。

(四)调整教学内容

改革势必带来影响,为降低负面的影响,我们提出“一套计划,两套内容”的方案来处理教学内容上的差异。现有的教学计划如做大幅度调整,涉及问题众多,遇到的阻力会给改革的运行效果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我们在教学计划不调整的情况下,调整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

1.遴选需要调整教学内容的课程。遴选课程我们按照四个原则:与研究生入学考试有关的课程;数学类课程;专业基础类所有课程;专业类部分课程。

2.调整部分课程学时的分配(理论学时和实践学

时)。为增加专业技能班级的实践教学时间,对部分课程课时做微调,微调原则是该课程总的学时不变、学分不变,减少理论课程学时,增加实践课时。

3.对调整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的课程,探讨、制定两套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内容。

(五)建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

在分类教学模式下,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成为学生实践学习的最主要途径,平台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因此,我们对“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展开了全面、深入地建设。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模式顶层设计:全员参与、计划详细、督促到位。

1.全员参与。全员参与,要求所有的专业教师和所有的学生全部参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必须全部参与第二课堂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结合当前各类竞赛的研究领域,明确一个指导方向。一个教师只能指导一个方向,一个方向至少有两位教师参与。

专业技能班级的学生全部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每个学生选择一个研究方向,且只能选择一个。强化提高班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第二课堂,研究方向只能选择一个。

2.计划详细。每个指导小组的指导教师给出开展课题的学期计划和开展项目的周计划,项目周计划中要具体到项目的进度、预期的效果等。所有指导小组的计划均要在全体指导教师课题讨论会上讨论,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

3.督促到位。每两至三周举行一次指导教师交流汇报活动,对没有按照计划完成任务的小组要给予适当的督促,情况严重的要给予批评,甚至减少相关的补助。各个研究小组每一周或两周举行一次交流汇报活动,小组指导教师必须全部参加。任何交流汇报活动均要有会议记录。

(六)考核方式的“统一”与“不同”

1.考核方式的统一。考虑到成绩对学生评奖评优公平性的影响,我们要求所有课程的考试均采用统一的试卷,强化提高班和专业技能班采用同一难度的试卷,试卷难度以专业技能班为基准。

2.考核方式的不同。强化提高班,对涉及考研的专业课程采取阶段性考核方式,鼓励其他考试不及格率高的课程加入到阶段性考核方式中来。专业技能班原则上不采取阶段性考核方式。

3.制定学生的评奖评优新办法。分类教学后,学生的评奖评优的办法应该适当调整,新的办法应该能够充分调动两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分类人才培养改革方案的进一步完善

1.为进一步加大“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力度,在每年学校招收宣传的材料中加入改革方案,从源头上开始宣传。

2.探索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学生的英语课程教学内

容的更替。针对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变更为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近的内容,比如:由专业课教师甄选出10~15篇专业外文和10~15篇专业中文文章,英语课教师按照计划教授学生翻译外文和中文,文章一旦选定后,5年内不再更换。

3.“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模式的进一步探索。指导教师尽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在宿迁及周边地区找到与自己指导(研究)方向相适应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如指导教师的指导(研究)方向不能够找到相应的对口企业,应尽快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4.增加专项奖学金,健全学生奖励机制。强化提高班增设“英语、数学、专业课”单项进步奖;专业技能班增设项目竞赛奖和进步奖,每学期至少举行两次项目竞赛。

5.教师的考核制度应做适当调整。每所学校都有适合于自己的考核制度,宿迁学院也有自己的科研和教学考核制度,制度中也体现了对教师担任第二课堂指导工作的认可,但力度不大。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得如何是改革方案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决定了改革的成功与否,而这个平台建设,关键在指导教师,只有让每一位指导教师都能够真正地全身心投入,齐心合力,才能将平台的工作开展好,但现有的考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在平台建设上的投入。目前,我们已经依据现状向学校提出,凡是参加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指导的教师,当年教学科研考核给予满分,在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中学生获奖的,按照获奖级别给予相应的科研分奖励,指导获得一个省级二等奖,指导教师就可以获得当年科研考核满分,为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汽车竞赛,我们将这两项竞赛在获奖的奖励级别上提高了一个档次。

经过四年的艰辛改革,电子信息工程系学生的整体学习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三年来,学生考研考取率分别达到了18.7%、14.11%和17.53%,远远高于三本院校的录取率;在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中,我们选择了最具含金量的全国(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作为主要推荐竞赛,2013—2017年连续5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2015—2017年连续3届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均获奖,2016年拿到了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和智能汽车竞赛华东区二等奖2项,创造了宿迁学院在两项赛事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杨红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

教研究,2014,(10).

[2]张志伟,赵峰,刘志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与实践——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

教研究与评估,2016,(4).

[3]周素茵,曾松偉,郑红平,等.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的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5).

[4]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11,(1).

[5]韩力,肖东萍,熊兰,等.电气工程本科人才分类培养[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5).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