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妍
摘 要: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增加的同时,教育质量,特别是拔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亟须进行一系列质的变化。文章通过总结和归纳世界一流大学在研究生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模式、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和组织制度设计等方面卓越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拔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一流大学建设;拔尖研究生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9-0068-02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其目的在于造就大批一流的创造性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最高端,不仅担负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并且,在知识传播和技术创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自我国恢复和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增加。2015年,研究生毕业生数
551,522人,招生数645,055人,在校学生数1,911,406人。根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研究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学研究生将达到290万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得国内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与一些学者认识到,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亟须提高,即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培养目标与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需要进行一系列质的变化。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现阶段的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袁本涛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1],近半数受访者认为硕士生创新能力“一般”和“差”;近三成受访者认为博士生创新能力“一般”和“差”。赵世奎等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近三成博士生和五成硕士生没有参与任何科研项目,由此导致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的满意及比较满意程度分别为30%和50%。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征及启示
(一)与自身发展定位相一致的教育理念
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主要目的是借助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理智,扩展其心智,使他们更好地履行各自的生活职责,成为良好的社会公民[3]。世界一流大学受自身历史传统、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办学定位。例如,牛津大学致力于培养良好的公民,以及社会各界的未来领袖;斯坦福大学强调最大程度开发学生的潜能,为此通过自由的办学氛围、兼容宽松的教育环境来培养杰出人才。
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例如,几乎所有高校都将开放作为其重要的教育理念。开放的教育理念不仅意味着吸收外来信息与资源,而且包含对外输出知识和价值观。而许多高校的开放仅停留在招收一定数量的留学生上,以此表现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树立教育理念,应当时刻与自身发展定位保持一致。世界一流大学在弘扬开放的教育理念时,极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学生提供到其他高水平大学进行学习的机会,资助研究生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经常联合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搭建真正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平台。因此,我国高校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应当避免发展定位的不适切,建立起基于各自发展现实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与前沿性教学内容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环节,是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世界一流大学普遍建立了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重视课程学习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形式上,坚持小班研讨,加强研究生与教师间的沟通交流;给予学生在学习计划方面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鼓励研究生自主探索。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重视启发式、研讨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未知领域。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较少讲授固定的教材内容,主要讲授科技发展的新思想、新成果和新动态,帮助研究生提升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与之相比,我国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培养高水平拔尖人才的要求。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和固化,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慢,课程教学以教师单向传授为主导方式、缺乏活力,课程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很不健全等。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重要基础。首先,确立研究生课程的重要地位,贯通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增加前沿类课程,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将科研精神、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融入课程教学,强化研究生科研方法和能力训练,激发研究生的创造灵感。其次,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优势学科逐步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建一批核心课
程;改变教师单向讲授的传统观念,大力推动学科交叉培养,强调学科之间的互动与整合,促使研究生强化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最后,转变课程管理理念,立足服务为本,坚持全程、全员提供课程实施帮助与服务。
(三)相当多的教师规模和顶尖的导师队伍
为了满足小班研讨教学,世界一流大学普遍维持着相当多的教师规模。通过放慢规模增长,坚持质量优先,世界一流大学一方面选拔优秀师资,降低生师比;另一方面,切实做到研究与教学相统一。这些大学选拔优秀的博士生作为教学助理,“以生为本”,促进博士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同时,加强了后续师资队伍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
下,研究生导师队伍也在不断增长。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生师比为5.5∶1。考虑到这些导师学术水平和指导水平参差不齐,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明显。研究生工作是当前大学的首要工作,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亟须培养一批勇于创新、不断开拓知识前沿的年轻学者,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同时,加强研究生导师培训,更新指导理念,提高指导能力;支持导师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与世界一流高校研究生导师合作,加强学术修养和指导经验,打造多样化学术环境,以此培养我国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研究生。
(四)稳定的制度安排和严格的淘汰筛选机制
世界一流大学通常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因而其研究生培养制度历史悠久。如在导师指导研究生方面,通常采用“集群型”或“结构化”的培养方式。学校通过一整套的组织框架和制度安排将研究生教育建成为一个可以观察、控制、比较和监督的清晰过程。通过竞争性申请、外部监督、过程控制以及联合指导等措施强化培养绩效,以此减少学生对导师的过分依赖,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能有效控制培养质量。在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相应的淘汰机制。研究生培养在从课程学习、综合考试到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过程中实行淘汰制度。由于在诸多环节中都有被淘汰的危险,研究生面临着强大的学习压力,客观上促进了其努力学习,保障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师徒制”培养方式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具有深厚的根基,报考某学校的一个专业,即报考一个导师和一个研究方向。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单向指导,在研究生的入学标准、学习过程、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等环节中具有绝对权威。这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找到学位论文研究兴趣后才开始确定导师的方式明显不同。后者使学位论文兴趣与导师的研究兴趣匹配度比较高,有利于师生共同探索,提升学位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往往除了主要导师、第一导师外,还有第二导师或副导师,并有学位论文委员会在学生从事学位论文研究或撰写过程中提供咨询指导。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国大学采取的是相对宽进宽出模式,这既不利于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研究生对学术职业选择进行深度思考,不能为后续学术研究奠定扎实基础。
三、结语
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核心使命。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提供优越物资设备、充足办学经费的同时,更需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激发学生潜力,促使学术传承;明确课程价值与定位,树立课程意识,革新课程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教学方式,有效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延聘国外顶尖学者,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逐步建设我国具有极高世界声誉与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培养我国具有交叉学科研究能力的新一代专家、学者或大师;从课程学习、科研训练、论文答辩和组织管理等各方面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常态化培养质量评估,及时反馈评估结果,总结问题,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为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尤其是拔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
大学教育评论,2009,(2).
[2]赵世奎,张帅,沈文钦.研究所参与科研现状及其对培养
质量的影响——基于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调查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
[3]别敦荣.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M].廈门:厦门大学出版
社,2016: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