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吉玛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在蒙古语中,长调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調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现状,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的,基本题材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和宴歌(也称酒歌)等。
长调旋律悠远舒缓、意境开阔、词少腔长、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意为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
据考证,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以及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1000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而美学家则称之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只要有一人领唱长调旋律,三五个人以持续低音潮尔和声,就会产生庄严肃穆、声势浩大、辉煌壮丽的气势。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遗产,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分布区。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第一次与外国联合,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项目。中蒙两国联合申遗的成功,足以显现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拥有不可估量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多年来,两国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田野调查、研究、保护方法、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密切而有效的联合行动。
2006年5月,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0月24日,我国的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搭载了30余首歌曲奔赴太空,其中一首就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长调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乐。你可以不懂蒙古语,却无法不为蒙古族长调所动容,因为那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直接倾诉。她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责任编辑: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