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霞 刘英梅
摘要:从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基础环境因子和控制因子等各方面阐述如何提高轮虫增殖率。褶皱臂尾轮虫的适宜繁殖条件:最适pH值7~8,最适温度35℃,最适盐度18‰,比重1.016,光照4 400~10 000 lx,溶氧1.5 mg/L以上。轮虫接种密度以1个/mL为宜,池中轮虫繁殖密度以100个/mL为宜。提倡用光合细菌+扁藻投喂轮虫,慎用酵母培养褶皱臂尾轮虫。在适宜条件下,经10 d的培养,褶皱臂尾轮虫可由原来的1个/mL增殖到1 500~2 000个/mL。
关键词: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增殖率;单胞藻;光合细菌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一种生活在海水和咸淡水的浮游生物,因个体微小,富含营养价值而成为海水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幼体的良好的开口食饵,是幼体最主要的天然食物。在渔业上具有相当的经济意义[1]。生产育苗期间投喂轮虫的幼体需要大量的轮虫供应,所以提高轮虫增殖率,无疑是很重要的。笔者从事海水鱼类人工增养殖放流育苗生产多年,总结出在人工育苗生产中,依据褶皱臂尾轮虫的生理特性,控制培养条件,提高轮虫增殖率,最大程度地保障鱼类育苗生产中幼体饵料供应的一些技术要点,现介绍如下:
1适宜的生态条件是褶皱臂尾轮虫繁殖增长的重要因素
1.1水质
使用干净新鲜的过滤海水,轮虫池的出水口处使用1 000目的滤水袋滤除纤毛虫、丰年虫等敌害生物,防止这些敌害生物争夺饵料、争夺空间。轮虫池使用前和使用后都要用高浓度高锰酸钾消毒冲刷,勤洗过滤袋,勤换水,最大程度地降低池水中的氨氮含量。褶皱臂尾轮虫适宜在碱性水域中生活,最适宜pH值为7~8[2],把轮虫繁殖池pH值调到7,因为在相同水温下,pH值越高,总氨中分子氨占的百分比越大,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控制pH值在合理范围内能够降低氨氮对生物的危害,而且过低的pH值和过高的氨氮量对轮虫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减慢了轮虫增殖速度,是影响褶皱臂尾轮虫增长的限制因子。
1.2温度
轮虫繁殖池水温控制在35 ℃。褶皱臂尾轮虫是广温种,温度高虽然繁殖速度快但会降低轮虫的品质,温度过低则会影响轮虫的繁殖能力。轮虫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从而加快生长发育速度,反之也会随着温度的下降而使生化反应变缓,减慢生长发育速度,过快过慢都会影响轮虫的質量和繁殖速度,影响轮虫增殖率。适温范围内会随着温度升高而生长速度加快,35 ℃条件下的轮虫繁殖速度最快,20 ℃以下繁殖相当缓慢,生长增殖率降低并且出现衰老现象[3]。
1.3盐度
盐度配置到最适宜盐度18‰,比重1.016。褶皱臂尾轮虫是广盐性种类,但其对低盐环境的适应能力高于高盐环境,生长繁殖更快[2]。褶皱臂尾轮虫的广盐性使其做为饵料的应用范围更广,但其对盐度的突然变化耐受力较低,容易在盐度突然变化的过程中大量死亡,所以在人工繁殖褶皱臂尾轮虫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盐度的稳定性,提高增殖率。
1.4单胞藻饵料种类及饵料密度
褶皱臂尾轮虫是典型的过滤食性,可滤食18~26 μm大的食物,饵料越小饵料效果越好[1]。单纯用单胞藻培养出的轮虫营养丰富,饵料效果好。轮虫池与单胞藻池的比例最少是1∶1.5,以保障轮虫饵料的充足供应。轮虫增殖率受一系列环境因素所支配,而食物的多少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饵料密度是轮虫大量培养的关键因子,轮虫池中始终保持藻密度在5万~7万个/mL,始终保持适宜的饵料密度能够迅速提高轮虫繁殖率。饵料密度适宜,培养的轮虫增长迅速,增殖率高。如果饵料密度过低则轮虫繁殖速度慢,影响育苗生产使用而且轮虫品质差;如果饵料密度过高,水质受污染,氨氮含量明显增加,引发轮虫大量死亡。投喂时一次不要喂太多,少喂勤投。投喂的单胞藻类必须与池中轮虫的生态要求一致,否则饵料不能正常生长繁殖,就无法提供给轮虫必须的营养物质,而且还败坏水质,导致轮虫培养工作失败,影响整个育苗生产工作。小球藻长3~5 μm,细胞蛋白质丰富,在温度10~36 ℃,pH值5.5~8.0范围内都能迅速繁殖。扁藻耐高温而且扁藻和轮虫一样具有趋光性并且扁藻含较高的纤维素,可促进消化和排便;湛江叉鞭金藻耐高温而且没有细胞壁,不饱和脂肪含量高,直径5~7 μm;球等边金藻是高温种,长5~6 μm,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又无含纤维素的细胞壁;牟氏角毛藻细胞小型,壁薄,含蛋白质48.6%,脂肪9.5%,糖类9.2%,在水中分布均匀而且喜高温[4]。整个饵料投喂以扁藻为主(占70%),以牟氏角毛藻、等边金藻、湛江叉鞭金藻、小球藻为辅。混合饵料比单一饵料投喂更全面丰富营养,起到营养互补的作用。轮虫摄食强度很大,要及时补充藻液。
1.5密度
轮虫繁殖速度和自身分布的密度有关。轮虫自身分布密度和其繁殖速度成反比,轮虫分布密度越小,繁殖速度越快,增殖率越高。轮虫分布越密,繁殖速度越慢,甚至死亡率越高。轮虫密度越大则卵越少,繁殖速度越慢。因为育苗急需要大量培养的原因,既要求轮虫繁殖速度又要兼顾轮虫数量问题,所以轮虫接种密度以1个/mL为宜,池中轮虫繁殖密度以100个/mL为宜。这样可以短时间内繁殖最大量的轮虫以保障供应。
1.6光照及溶氧
太强太弱的光照都会抑制轮虫的繁殖,光照宜保持在4 400~10 000 lx。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逆减,为使池中饵料便于接受光照,促进生长,水深15 cm最好。轮虫耐力较强,溶氧在1.5 mg/L以上就行,这样就可以给轮虫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褶皱臂尾轮虫培养过程中的几项技术措施
2.1大力提倡光合细菌培养褶皱臂尾轮虫
光合细菌营养丰富,个体较小,是轮虫最适宜的饵料。其菌体富含65%左右的蛋白质,还含有对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质,且不含有毒成分,有很高的饵料价值。培养出的轮虫的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品质更接近于天然生长的浮游生物。
用光合细菌+扁藻投喂轮虫,日增殖率、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单一投喂光合细菌或扁藻,因两者所含营养成分具有较好的互补性,而利于轮虫的生长且大大提高轮虫的存活率。
2.2慎用酵母培养褶皱臂尾轮虫
酵母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繁殖慢,带卵率低而且容易败坏水质,培养出的轮虫营养不全,几乎不含幼鱼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引起幼鱼食欲不振,活力弱,腹部膨胀,幼鱼死亡率极高,因此,不建议使用酵母培养皱臂尾轮虫。
2.3每日观测检查,对症调整管理措施
每天取样镜检,观察轮虫生长状况,如胃肠饱满度、活力、死亡数量、成体带非混交卵数量、密度变化等;目测池内沉底轮虫情况及水面是否有集群情况等,并根据观测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池中一定要安装充气设备,平时管理过程中要经常用搅棒搅池。
2.4防止形成休眠卵子,影响育苗工作中的正常供应
诱发轮虫两性生殖,形成休眠卵的关键因子是外界环境的突然变化,包括轮虫密度过大、较大的温差、盐度的突然改变、饵料的缺乏等等。轮虫的两性生殖对育苗生产工作是极为不利的,产生的休眠卵必须经过7~10 d休眠,在条件适宜情况下才能孵化,耽误育苗生产使用;而单性生殖在适宜条件下,经10 d培养,轮虫可由原来的1个/mL增殖到1 500~2 000个/mL,保障了育苗生产中的正常使用量,因而要始终保持轮虫处于稳定、适宜的繁殖条件下,以提高轮虫的增殖率。
2.5控制温度
在轮虫繁殖适宜温度范围之内,利用温度控制其个体大小,以便于供应不同大小个体的饵料,用于投喂不同大小个体的幼体。
温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的体型变异有显著作用。轮虫繁殖适宜温度是25~40 ℃,个体随温度增高逐渐变小,超过30 ℃时,轮虫个体明显变小。育苗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温度的调整改变轮虫个体的大小,满足生产中的不同需求。
2.6合理投喂,适时收获
轮虫只有10 d左右的寿命,要及时收获并及时用于投喂,保证轮虫在利用时具有最丰富的营养成分。
参考文献:
[1]
張树林,邢克智.水族饵料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61-67.
[2] 徐海龙,马志华,郭立,等.光照、pH值及盐度对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效果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3(2):85-87.
[3] 孙迪杰,刘娟然.温度对褶皱臂尾轮虫寿命和繁殖的影响[J].水产科学,1993,12(6):14-17.
[4] 陈明耀.生物饵料培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93-110.
(收稿日期:2018-05-20;修回日期:2018-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