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艳
构建“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是一种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力为目标”的教学形态,其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形成一些必备的品格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树信心”——让学生在“喜、乐、趣”等情感体验不断产生中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如果说 “教育最大的失败莫过于把学习变成折磨”,那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感受,让学生在“喜、乐、趣”等情感体验不断产生中,充分相信自己的学习潜力,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怎样让学生既能深刻理解并记住乘法分配律, 又能感受到数学课堂的生动有趣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爱”上数学呢?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a、b、c分别代表爸爸、妈妈和我,乘号(×)代表爱,那么(a+b)×c=a×c+b×c就表示为“爸爸和妈妈爱我=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 ;再变一变形式c×(a+b)=c×a+c×b则表示为“我爱爸爸和妈妈=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课堂上能感受到满满的爱意,从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个学习内容很感兴趣,再加上课堂中老师的适当鼓励和评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了知识, 而且在知识的运用中也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就这样,在学习兴趣的不断产生中数学课堂实现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欲望,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的目的。
二、“养习惯”——让学生在“看、说、做、想”等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曾有这样一句话,“学习就是为了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可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然而,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 “坐端正、认真听、书写要规范,计算要仔细”,还包含“会看”、“会说”、“会做”、“会想”等。
比如:在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给每个学生提供多根小棒,要求任选其中3根小棒尝试围出一个三角形”,结果有的学生围出了三角形,有的学生没有围出三角形,然后就有学生发现3根小棒的长度“有问题”。 但仅仅是这样的发现还不够,我继续引导学生要观察到位,把时间留给学生,慢慢地学生就把观察点落在每根小棒的长度上, 或比较、或测量、或计算…… 最后发现了3根小棒之间的秘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同学的讨论交流下总结出了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的结论,并能对“任意”做出解释说明。 总之,学生在这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获得了本课的知识,也提高了“看”“说”“做”“想”的能力, 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由此可见,老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够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观察到位,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养成“看”的习惯;操作到位,得出试验结果,养成“做”的习惯;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养成“说”的习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养成“想”的习惯等,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慢慢养成,进而形成终身受用的优良品质。
三、“学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活动中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需要掌握 “猜测、验证、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分类、列举、转化” 等许多学习方法。 但是,这些学习方法没有成为学生的思维品质的一部分时,学生往往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去解决。 因此,教师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可以从最基本的开始,比如 “书本让学生读; 见解让学生讲; 疑点让学生议; 方法让学生说; 规律让学生找”,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会数学学习方法,掌握数学学习的本领。
比如: 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我先组织学生自学并提问“你从书本上看懂了什么”, “你怎么认识这些数”,“哪里不明白”,目的在于让学生去书本中找答案, 提升学生文本阅读能力; 进而,学生又通过发表、倾听自学收获,轻松地掌握了亿以内数的各部分组成,以及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等;接着,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又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及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最后,让学生议一议 “发现什么规律吗? 与万以内数的认识有什么联系?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学会“怎样读、怎样讲,怎样议,怎样说,怎样找”,从中慢慢领会“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數学学习的方法,促使知识全面理解、融会贯通,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的本领。
四、“促思考” ——让学生在“辨析、反思、感悟”等探究过程中提升数学的思考能力
相信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就要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交给学生“学习主动权”,于是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够真正经历“思考、辨析、感悟”等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掌握知识,提升数学思考能力。
比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虽然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还没有用割补的方法求面积的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显然是一次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所以,更要引导学生探究,去经历“思考、辨析、感悟”等获取知识的过程,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怎样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联系?对平行四边形的“斜边”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能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整理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整节课学生围绕上述几个问题展开思考、辨析,进而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课堂上师生双方保持良好的教学互动,教师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推理论证,学生的思维点、探究点被激活,在“辨析、反思、感悟”等探究过程中启发了思维,主动地发现新知,创造性地获取新知,提升了数学思考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关注“树·养·学·促”,既要关注四个方面在实践中的不同, 还要关注其相互间的联系,做到相辅相成,才能有效转变原本学生自信心不足、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不得当、思考能力差等状况, 真正构建“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
【注:本文系2015年度福州市仓山区教育规划课题(cs2015017)
的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