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佩
摘 要:公共空间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包含内容繁杂、课时相对较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一般开在大学三年级。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种类的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如何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众多的学习任务,并且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开展本课程教学的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项目驱动教学法贯穿公共空间课程教学的始终,在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内容的主动性和能力方面总结出一些可操作性的经验。
关键词:项目驱动;公共空间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的《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教学,一般开在第五个学期。学生们经过了4个学期的对于环境艺术专业基础课程的积累,有了一定的经验,进入大三以后,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同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真实项目导入,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来激励学生对不同的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研究,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实践的全部过程,改变以往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方法,使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
一、《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课时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是,经过4年的学习,学生毕业后常常是只能在家装行业里徘徊,因为部分院校的课程大量的教学实践围绕家庭装修展开。学生和老师都有畏难情绪。公共空间的复杂性和难度系数都较大,而《公共空间设计》的教学课时数却较少,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该课程的核心问题进行足够量的研究,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知道公共空间设计的分类,看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的效果图,却无法深入其中。还有更重要的问题是,无法将漂亮的效果图与实际的施工图进行对接。造成设计只能是停留在纸面的问题。
(二)学生《公共空间设计》中的空间尺度把握不牢
进行室内环境设计的最重要的一步是对空间尺度的把握。而做惯了家装的学生们对不同类型的室内公共空间的尺度了解不够深入,缺乏深入不同空间进行实地调研的主动性。学生被动地区识记一些空间尺度的数据,在具体设计时对在尺度的把握上往往效果很差。
例如在针对候车室的教学中,学生应对不同类型的候车室进行分类,然后再进行具体的研究。标准较高的候车室,例如高铁专用候车室或者贵宾室,乘客的候车单元应采用人际交往空间较大时的数值。比如,每两个座位可以考虑用长度为1600-1800mm,宽度为650-880mm,座面高度为400mm左右,地面至靠背最高处的高度为750-820mm的沙发座椅。或者长度为2200-2400mm,宽度为550-650mm,高度为750-820mm的沙发座椅。普通候车室的座椅较为紧凑,以背靠背的六人联排座椅为例,总长度应为3300mm-3600mm, 座面高度为400mm左右.这样的联排座椅可以适应中、小型车站的使用。由于我国大部分车站的人流量普遍较大,因此可以考虑让学生发挥潜能,设计更多的组合式等候椅,甚至是图片牌和等候椅的组合样式。所有的这一切,都要求师生共同深入候车室进行细致的测量工作后,才能更好把握精确的尺度。
二、项目驱动在《公共空间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应用
(一)分组研究,资源共享
由于《公共空间设计》的教学学时较短,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为2-3人。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本组任务的下达和完成,并对全体组员的任务分配及协调负责,教师为每一位组长下达每周的学习任务。由于每次的学习任务提前告知组长,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每组的“头脑风暴”式课堂实践。这样的实践结果是,在有限的教学学时数内,最大地调动学生分头研究,碰头后分享研究内容,为彼此节约了大量的重复性的劳动时间。这样的教学效果,比教師在课堂上的展示PPT中的语言的描述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的角色是成为类似主持人一样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学生们各个都是嘉宾。
例如,在进行公共空间的分类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课前分头去寻找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的特点。不同组别的学生按照任务的分配,分头查阅资料,调研不同的场所,分别就剧场、电影院、体育馆、办公楼、餐厅(学校餐厅和主题餐厅)、图书馆、博物馆、教室(不同的专业课教室)、商场(大型综合商场、专卖店和超市)等进行了研究。并将他们调研和研究的过程和同学们进行分享。教师在某些宣讲的学生超时或超出教学要求的部分进行及时的点醒。整个课堂学期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为自己成为学习主体的一部分感到自豪,在愉快的气氛中,师生完成了授课和学习任务。
(二)项目下达,任务驱动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展开每一个教学阶段的初始,都通过班级的专用教学QQ群提前通知到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开始授课前已经清楚他们的学习任务。比如在进行“室内公共空间的尺度”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就让学生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室内公共空间尺度进行图文并茂的描述。
该阶段仍然延续在学习“公共空间的分类”教学环节中的分组情况,让先前负责调研某一类的小组,对改组负责的空间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在空间尺度研究阶段,让学生明白室内公共空间可以分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大类。实体空间的特点是空间范围明确。各空间之间有比较明确的界限,私密性较强。用墙、隔墙做侧界面的空间就属于这一类。虚拟空间的特征是空间范围不太明确,私密性较小,处于实体空间内,因此.也叫“空间里的空间”。隔断围合的部分或用家具围合的部分就属于这—类。虚拟空间所以被称为虚拟的,是因为它处于实体空间内,与实体空间相贯通;所以被称为空间,是因为它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为人们所感觉。
这一阶段,要着重培养对不同室内公共空间尺度的弹性把握和理解,而不仅仅是记住一些固定数据。
教师鼓励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往很多学生将问题抛给老师后,坐等教师给出答案的懒惰行为。例如学生们提出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有什么联系?”、“有多大程度的联系?”、“设计是如何解决餐饮空间中用餐区域不足的情况下照顾到消费者的私密用餐空间的需求?可以用哪些手段进行弥补?”、“超级市场的货架的布置如何促进销售额的增长?”、“办公空间中组团办公空间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来满足及时沟通和适度私密的矛盾?”、“管理阶层的办公空间是越大越好吗?多大的空间是最适宜的?”。
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师生间,尤其是学生们之间形成了非常好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寻答案的意识。
(三)换位思考,关注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将每组学生的研究内容,都让学生明白“你们所负责的内容就是你将要使用的项目”。简要而通俗地说,教师让学生们明白设计师的存在意义——就是要用较少的投入创造出理想的功能条件,以提高物质生活水准。这就是室内设计的前提条件和最低目的。
一个设计项目,没有完美的先决条件,设计师的使命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整个项目的推进中,教师为每组学生布置一个实际的项目,让学生们进行实地的调研。例如在对学校餐厅的改良性设计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用餐体验,提出了,用餐高峰期排队空间不足,导致无序的现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增加售卖窗口和第一排用餐区域的空间,增加排队等候空间。学生提出了学校餐厅中间部位照明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入口不足的问题,提出了餐厅周围距离公共卫生间太远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力军。为他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设计。
(四)真实项目,拒绝纸上谈兵
在经过前期的一系列教学准备后,教师在本学科的最后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安排为带领学生实地做项目。主要是通过与本单位校企合作的单位紧密合作,将设计单位的设计项目带到课堂上,模拟设计单位实际工作程序,让学生的学习带到真实的工作環境中去。将设计及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到学生面前,有组团的学生经过商量后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要求设计及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针对这些方案进行评析。优中选优,确定最终的方案。
例如,在进行酒店大厅的设计中,首先要定位酒店的档次。从酒店的功能分析做起。例如总该服务台的位置应该在靠近入口的位置。旅客休息区应该总服务台的附近位置,方便旅客登记入住,或者同伴的等候。接待工作单元非常重要。一个服务单元的总高为1980mm。一般服务台的台面高度在910-990mm之间,也就是服务人员的操作高度。如果服务员采用坐姿工作,座椅的高度应在610-685mm之间。这样的高度可以保证服务人员和站姿旅客的交流视线维持在有一个平衡的状态。旅客到柜台的最小空间为610mm,旅客身后应留出至少330mm的流通空间。
三、结语
通过两个学期的以项目导入为教学的切入点,用将学生分组分头研究所下达的任务,然后头脑风暴的方式分享信息的方式,解决《公共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中的课时不足,学生被动听课,无法深入研究实际项目的设计施工操作要求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实践证明,环境艺术设计的高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将自己的所学带到实际的工作过程,并经过实践的洗礼,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堂学习即实际工作。深度的学习、实践、参与一条龙的做法,紧密联系了课堂和实际项目。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富有责任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王伟红.从领悟课程观谈室内设计专业喜丧母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价值工程.2013(32):227-229.
[2]刘可.餐厅空间设计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郎维宏.试论室内设计中装饰材料的质感运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2(06):66-69
[4]吴清关于艺术设计在《人机工程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J].装饰: 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