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拍行为与社会适应

2018-09-14 11:00陈晓康
青年时代 2018年16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大学生

陈晓康

摘 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使用大学生社会适应问卷和自制的大学生自拍行为调查表作为工具,在广西的高校发放了400份问卷,调查大学生的自拍状况及社会适应水平,并探讨大学生的自拍行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发现:(1)过半的大学生有自拍习惯,且女性大学生在有自拍习惯、自拍后美化及美化的频率三个方面均显著高于男性。(2)受测大学生总体社会适应水平高于理论平均分,只有人际交往维度低于理论平均分。(3)自拍行为与社会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其中自拍习惯与自我评价和就业准备维度呈正相关;美化照片行为与自我调节呈负相关;美化频率与学习管理呈负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自拍行为;社会适应

一、引言

随着网络与科技的迅速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电子摄像工具进行自拍并随时通过网络分享,自拍行为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不仅能够控制自己在摄像镜头中的角度、光线、表情、背景等,还可以在拍照后对相片进行美化——将照片利用电子工具加以处理,改善原照片中令人不满意的细节或瑕疵,力图达到符合个体审美标准的状态,属于印象管理的一种行为表现。而印象管理是一种个体为了美化自己、避免自己的形象受损的积极行为,是个体高社会适应的表现。本研究以大学生的自拍行为对其社会适应水平有影响为假设,对比不同自拍行为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情况,以加强对社会适应的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自拍行为的研究

自拍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借助智能手机、数码相机或电脑摄像头等电子摄像工具,通过摄像工具对自己进行拍照。鲁肖麟(2015)认为,自拍基于印象管理策略,将照片在网络社交圈子中发布则通常是自拍行为的最终目的。自拍可以自由调整角度,并通过美图软件进行美化,操作性极高,它比起当面沟通更容易控制,更便于印象管理。王传芬认为在网络中个体可以通过社交平台更自由和多样化的表现自己,通过网络社交工具所设置的评论功能,可以收到他人快速、直接的评价,往往会增强自拍者的成就感并增加自拍行为。然而,也有研究表明过多的自拍行为会对个体造成负面影响。王婷婷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自己美化后的照片受到他人正面评价时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但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会感到自卑和回避。更有甚者自拍成癖,已经形成了心理疾病,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将其定义为“自拍成瘾”,严重的自拍成瘾者抑制不住想自拍的冲动,并伴随着“评论焦虑”,即上传的照片如没得到他人的及时回馈,就会出现郁闷、烦躁、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

(二)社會适应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利兰和科恩较早地对社会适应展开研究,他们都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生存环境中交互作用中的心理适应,即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应对。我国陈建文和黄希庭认为,社会适应是一种人格,即社会适应是人们在适应社会过程中自身和外界所需要的以及所个体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的内涵主要涉及人们适应社会应该具备的人格特征。已有的大量研究发现,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的文化背景、年龄、学习生活坏境以及教育教育方式等;同时,个体的社会适应还与其自我意识、人格特征、自我同一性、自尊、情绪智力、主观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自拍行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自拍行为基于印象管理和追求认同等心理机制,影响着个体的人际交往及社会支持,因此本文以大学生自拍行为与社会适应之间存在相关为基本假设,试图通过对两者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从而探讨当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

三、大学生自拍行为与社会适应调查

(一)被试

在广西的高校发放400份问卷,回收了374份,回收率为93.5%,有效问卷360份,有效率为90%;其中男性210人,女性150人。

(二)研究工具

工具一为自拟大学生自拍行为调查表,包括有无自拍习惯,自拍后是否美化,以及美化照片的频率三道题目。

工具二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问卷》由戴荣斌和柴江编制。分别由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学习管理、就业准备、人际交往、角色适应六个分量表构成,各分量表及问卷的α系数分别为0.859、0.847、0.826、0.742、0.751、0.757、0.902,验证性因素分析所提取的6个因子构建的模型拟合较好;一共有43个题目,其中自我调节12个题目、自我评价11个题目、学习管理8个题目、就业准备5个题目、人际交往4个题目、角色适应3个题目,每题从1-5分别代表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太同意、很不同意。最后各项目相加的总得分即为社会适应水平,得分越高,说明社会适应越好。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自拍行为的基本情况(见表1):

2.大学生自拍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因素上的差异(见表2):

3.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基本情况(见表3):

根据所用量表的分数统计,《大学生社会适应问卷》的中等水平为125分(39×3+4×2=125)。经过统计所得,样本平均分为136.27分,该样本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达到理论中等水平以及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2.22%。

4.大学生自拍行为与社会适应不同维度的相关(见表4):

四、讨论

(一)大学生自拍行为特点

在所调查的样本中,有自拍行为和无自拍行为的大学生基本各占一半,有自拍行为的大学生在自拍后几乎都有过美化照片的行为。

男女大学生在自拍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有自拍行为的女性大学生显著多于男性大学生。女性比起男性更爱美,而自拍正是女性在追求自身美丽过程的记录手段。

女大学生在自拍后对照片进行美化的人数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对照片进行美化是对一种“理想我”的构建过程,因而在看到照片中的“自己”不能达到符合自己的评判标准时,就会对照片中的自己进行美化和改造,使其达到理想的状态。女性比起男性更在意自己的容貌是否有瑕疵或是不够有吸引力,因此更多的女性会有美化行为。

女大学生在美化照片频率上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女性更在意细节和对美的追求,会比男性有更高的美化频率。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

就所得数据而言,总体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高于理论平均水平,仅在人际交往维度低于理论均值,说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大学生自拍行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自拍习惯与自我评价呈正相关。认为自己相貌具有吸引力的大学生更愿意展现和分享自己的照片,同时也希望收到更多的赞美和正面评价。

自拍习惯与就业准备呈正相关。有自拍习惯的大学生注重自己外表的管理和修饰,即运用了更多印象管理的手段,进行自我反思并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交圈子及社会的期待。

美化照片与自我调节存在负相关。个体希望改善照片中自我形象的不足之处,因而对照片进行美化。自我调节得分低的个体在别的方面感到无力时,可通过美化照片这样简单、可控且富有成效的行为中获得满足感。

美化频率与学习管理存在负相关。美化频率高的大学生可能在自身形象的管理和修饰上花费更多精力和时间,减少了对于学习的投入,降低了学习管理得分。

五、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自拍行为及其社会适应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就大学生总体而言,有自拍习惯和没有自拍习惯的大学生人数基本相等;有美化照片行为的大学生和不进行照片美化的大学生人数基本相等,有美化行为的大学生人数略高于没有美化照片行为的大学生;有自拍习惯的女性大学生显著多于男性大学生;在自拍后有美化照片行为的女大学生显著多于男性大学生;女大学生美化照片频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2)大部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得分在理论平均分以上,仍有小部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得分低于理论平均分。

(3)大学生自拍行为与社会适应呈正相关,其中自拍行为与自我评价及就业准备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美化行为与自我调节存在负相关;美化频率与学习管理存在负相关。

本研究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自拍行为和社会适应进行调查,探讨了大学生自拍行为的状况和社会适应的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然而,本研究只是简单地探讨了大学生自拍行为与其社会适应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没有能够深入到自拍行为的产生及其内在心理机制,这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寻。

参考文献:

[1]鲁肖麟.社交网络自拍中的印象管理与自我认知[J].陕西教育(高教),2015,2:5-7.

[2]房玲.印象管理综述[J].社会心理学,2005,3(20):114-117.

[3]翟本瑞.从社区、虚拟社区到社交网络:社会理论的变迁[J].兰州大学学报,2012,40(5):51-66.

[4][29]搜狐传媒.微信合作伙伴大会披露:每日上传图片数量过亿.2013,http//:media.sohu.com/20131119/n390406030.shtml.

[5]翟学伟.中国人际心理初探——脸与面子的研究[J].江海学刊,1991,2.

[7]王传芬.网络自拍的传播心理探究[J].编辑之友,2013:77-84.

[8]祝静思.自拍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35):115-117.

[9]吉诺维奇,周晓红,秦晨译.吉诺维奇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8.

[10]王婷婷.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J].学理论,2011,17:49-50.

[11]赵婉姝.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11.

[12]张耀庭.试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策略[J].职业时空,2012,8(03):129.

[13]潘晓亮.自我的剧场——女性自拍[J].电影评介,2010:78-80.

[14]祁林.从画像到自拍一一技术背景下自我形象的建构与认同[J].文艺争鸣,2015,12:117-122.

[15]刘晓明,郭占基,王丽荣.成就动机、自我概念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1997,02:18-64.

[16]张萍.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危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1):1-5.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刍议社会退缩幼儿社会适应的状况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