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及提升建议

2018-09-14 11:00李文一胡小凤尤长军谷思懿黄克强
青年时代 2018年16期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基层党建课程思政

李文一 胡小凤 尤长军 谷思懿 黄克强

摘 要:就业竞争力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农业高职院校受行业影响,此类问题尤其突出。本文从农业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调研入手,查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可行的提升就业竞争力建议。

关键词:农业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基层党建;课程思政

国内外一直有学者致力于就业竞争能力的研究,关于这个词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将其命名为“就业能力”,即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能使劳动力在人才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国内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指的是毕业生通过在校期间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获得的实现个人现实需要、满足企事业单位需求、在社会生活中体现自身价值的本领。综合认为,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学习成绩、获奖、学生干部经历和在校纪律表现等单一或其中几个方面作为的评价标准均不足以对其完全衡量,它是融合了学生自身客观条件、个体综合素质、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在就业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成为重中之重,其发展决定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用科学技术改变传统农业模式,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这需要培养大批具备现代“三农”发展理念和农业综合知识技能的人才充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着力培养多层次的人才,满足农村发展不同层次的需求。对农业高职院校来说,对学生进行“现代‘三农发展理念和农业综合知识技能”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提升文化底蘊和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实践操作水平、身心素质、鼓励个性的张扬,促进学生沟通协调能力提升,增加“双创”和就业指导教育,从整体上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走向社会后有竞争实力,获得社会认可。

一、农业高职学生就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

部分农业类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定位不清晰,从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角度看,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和专业技能科学合理地判断自己的专业能力、就业方向、就业地域、工作岗位,进而能够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匹配就业岗位。然而部分农业类高职学生职业定位存在偏差,体现为学生的自我定位理想化、就业期望值高,导致就业稳定性差。截至2017年7月,我院农学园艺类专业毕业生:2016届毕业1年内转换1-3工作的64.71%,2015届毕业2年内转换1-3工作的61.76%,2014届毕业3年内转换1-3工作的68.84%,实际工作环境等客观条件与其理想情况出现差异,造成就业过程充满挫折,进而造成工作更换频繁,直至就业观念改变。

(二)职业实践技能相对较低

高职学生与其他层次学生相比,对动手能力即“技能实践”要求较高,而农业类高职院校更甚。由于高职院校均为大专改革而来,大专式“压缩饼干”情况仍然少量存在,高职教育的实践能力特色未能在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得以凸显,虽然各院校已经在努力前行,但据学生和社会要求仍有差距学生。如我院调查有42.75%的2014届、41.18%的2015届、39.53%的的2016届毕业生认为母校最需要加强培养的课程类型为“技能实践课”,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实践的培养,来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差

从我院调研情况来看,毕业生认为对就业帮助最大的为“相关社会实习和工作经历”,2014届占比达72.73%、2015届占比达73.42%、2016届占比达69.44%。调查结果反映了“相关社会实习和工作经历”是一个重要的就业影响因素,深层次来看提高农业类高职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是就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农业类高职学生大都是“95后”学生,备受家庭长辈的宠爱,集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较差导致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同时社会实践锻炼少又影响着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影响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1.专业培养。近些年,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院2014-2016届毕业生对母校专业课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均处于97.00%以上,可见我院任课教师的师德表现、教学能力、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均得到了毕业生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而课程设置方面,2014-2016届毕业生认为应加强专业技能实践课的培养、课程内容实用性及课程对目前工作/学习的帮助程度。作为毕业3年的2014届毕业生认为母校专业教学中最需改进的方面为“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或不够先进”(34.63%)。毕业生的反馈,清晰的告诉我们应及时的调整课程结构,培养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另有部分高校过分强调与市场接轨,开设过多的热门专业,严重忽视了教育本身规律,更应引起注意。

2.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是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出现的,这项工作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往往停留在“毕业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从我院毕业生调查看,为了使毕业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2014届有13.56%、2015届有12.88%、2016届有13.27%的毕业生认为母校教育应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然而现在就业指导在很多院校成了离校前的短期工作,忽略了对就业竞争力的发展性指导。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相对较少、社会接触面较窄,社会经验不足,接受必要的指导、训练。如果缺乏必要有效的就业指导,就会降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生源特点。由于农业产业吸引力不强导致农业相关专业,尤其是种植类专业吸引力不强,社会认可度较低以及传统观念依然是导致招生难的最大问题,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家长不支持选择农业相关专业,因此农业高职院校生源绝大部分来自于高考不理想的考生,农业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这部分学生就读农业高职院校是迫不得已,缺乏对农业的热爱。同时,农业专业相对于非农专业来说比较艰苦,无论从工作环境、岗位和薪酬待遇等方面来讲都是如此,对于成长在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就更缺乏吸引力。

(二)自身因素

学生本身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造成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知识积累和技能实践养成不足;专业思想不牢固,上课迟到、早退和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课前不预习,上课玩手机、听歌曲、发短信、看视频等,课后不复习;学农难爱农,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不钻研、不认真、不深思,学习仅仅满足于课堂和考试,缺乏刻苦学習的动力和精神。毕业后造成专业能力的不足,就业竞争力因此受累。

三、提升就业竞争力建议

如何培养学农、爱农、乐农,愿意献身“三农”的高级技术技能型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农业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学生的就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相连,国际、国内和地域的政治、经济政策的走势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因此,我们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把政治经济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分析、市场预测等结合起来,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在必要的就业指导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应通过开展业余党校,利用讲座、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了解国内外形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明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与自身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大学生从实际出发、从未来发展前途着眼,树立远大理想及正确的成才观,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农业高职院校按专业或专业群设立高校基层党组织,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帮助学生树立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的心理准备和理想信念。这样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学生就业难度,也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保证了农业高职学生在本行业内的就业竞争力。

(二)有效利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的课程都要融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高等职业教学在职业化导向下,课程学习目标十分明晰,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的原动力要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责任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的人才培养与课程学习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对应,让公共基础课、专业必/选修课、项目体系实践课都承载起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教育。

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强化了所有课程的育人属性,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把价值引领贯穿到专业课程及其教育实践中,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的新格局。在教学体系层面的建构上,课程思政不是新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回归任何专业的教学第一位都是育人;反映在教学体系上就是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技术,在顶层设计上,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发展教育要有机联系。据此,农业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教学评价体系,“给我们的大学生修筑起一座‘承重墙,将来走向社会能够承重,能够经得起各种考验”。

参考文献:

[1]新锦成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毕业生发展跟踪调研报告[R]. 2017.9.

[2]汶录凤,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9):380-381,39.

[3]金瑾,农业类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5:245-246.

[4]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3.21.

猜你喜欢
就业竞争力基层党建课程思政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下新疆公安机关基层党建创新研究
简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严”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