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历史课堂的精彩

2018-09-14 10:44周焕国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7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初中历史教学

周焕国

【内容摘要】美国教育家特林卡尔曾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诚然,通过提问,学生和教师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亦是如此,它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而且及时地为教师反馈教学进度,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是实现师生互相沟通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石。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由于很多史实仅依靠课本很难掌握,所以必须通过师生间的提问互动,促成良好的教学环境,真正发挥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仅如此,提问的策略也极其重要,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当认真研究并认真对待的。

一、注重原则,把握好提问题的策略

每一堂课都是一件艺术作品,而设计师就是教师,提问作为师生交流的纽带,将一个个课堂元素串联起来,这个过程本身就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思考。那么,在历史课上提问,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具体说一说我的想法。

首先,我们应当遵循适度性原则,即量力而行。提出的问题,既不要太难,假如一个问题提出以后,全班几乎无人应答,那表明大家无法理解或者说学生的思维尚且达不到理解的程度,那这个问题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不能过易,假如一个问题让全班同学感到很浅显,他们也将失去回答的兴趣,课堂氛围也活不起来。因此,要仔细打量一个问题的难易度,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面向全班同学,大约有5至10人举手应答,这个问题便是属于比较成熟的了,通过举手同学的带动,能充分激发全班同学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要遵循思维性原则,学生作为学习者,同时也是探索者,他们的思维应当在课堂上被充分激发出来。因此,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注意不要按照课文内容硬生生地搬出来,要充分考虑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想象的天地。例如当讲到《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这节课时,其中有一段重点描写了文天祥的抗元斗争,这一段看上去没什么,无非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波澜罢了。然而,這背后却也隐藏着一些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地方,于是我便设计了一个问题,不仅为了活跃课堂,也为激发学生思考矛盾,锻炼思维。我的问题是:“文天祥抗击元军的行为可歌可泣,应当给予肯定,然而元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个比之宋朝更为强大的国家,人们也能安居乐业,可见也是进步的。那么,在我们认识道德的过程中这两者会不会矛盾?你怎么理解?”问题一出,大家都觉得很新奇,课文中又没有现成的答案,便只能自我思辨并组织语言。后来,有个学生举手回答道:“问题要分角度,没有唯一的定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这个事件发生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所以文天祥就义与元朝建立并不矛盾。”我听了很高兴,这个学生竟然触摸到了辩证法还有马克思主义中极其重要的唯物史观。

总之,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就不至于让我们的问题缺乏价值,就能更好地发挥出问题的有效性。

二、重视节奏,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问

历史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不仅要看课堂氛围是否热烈,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掌握了什么,思考了什么。韦志成先生曾说:提问应适时,要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若没有抓住时机,或者错失时机,提问就可能导致学生思维阻塞。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节奏,看准切入点,否则如果教师一味地不顾学生问个不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可能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厌烦。

那么,我们该怎样把握好提问的最佳时机呢?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课堂提问应控制在学生求知的最佳心理状况。例如在《明朝军权的加强》这堂课的讲解中,我首先讲解了明朝建立的过程,然后又播放了一段视频,是关于唐、宋、明三个朝代君王与大臣对话时的场景。我于是趁热打铁抛出问题:“你从他们对话的形式中看出了什么不同之处?请指出并分析原因。”问题一出,学生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我又放出一段时间允许讨论,过了一会有学生举手回答道:“唐朝的大臣与皇帝对话时是坐着的,宋朝的大臣与皇帝对话时是站着的,而明朝的大臣却要跪着,这说明君权在加强,臣子的权利却被一步步削弱了。”于是,通过抓准时机提问,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开展,教学的计划也得到了保障。

因此,再设计问题是一定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其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情况下提问,便能很快将学生旧有经验与新知识结合起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三、考虑学生心理,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

初中是学生最叛逆的时期,他们满怀激情,藐视一切,对各种未知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通过挑战自己实现价值。然而,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的问题都是课本上业已存在并可找寻到答案的,学生对此厌倦甚至不屑回答。所以,教师要积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具有挑战意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例如《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便针对文本设计出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新航路是西欧人开辟的,请问他们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这反映了人的哪方面特质?”这明显是一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而它答案的开放性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过了一会,有学生指出:人都有欲望,尤其是一个国家更是有着无限扩张的欲望,西欧人想扩张世界影响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开通新航道;还有的学生认为是《马可波罗游记》让西欧人产生了寻找财富的幻想;另外还有同学认为开辟新航道就像开辟丝绸之路,是为了联系各个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等等。学生带进思考,从各个可能的方面进行了探究并给出了合理的答案。这种问题的设置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教学生动活泼了起来。

四、抓住关键点,选择合适的位置切入问题

问题的提出总是依托于某个关键点,而这个点就是切入问题的位置,很多时候找到这个关键点比问题本身更重要,这意味着我们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切入问题。那么,哪些位置才是合适的呢?

首先是新旧知识的节点,每次在讲新课程时,若能针对旧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便是温故而知新了。比如《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这篇课文,在上课之前,我先抛出一个问题:“在之前学过的课文中,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哪些事件?它们都产生了什么影响?”等学生回答之后,我便趁机总结了一下:日本通过“一二八事件”、“九一八事件”等逐步打开了入侵中国的大门。而精心策划的“卢沟桥事变”则引发了日本全方位的侵华战争。这种通过对旧知识的提问温习,不仅加深了对以往知识的认识,又有利于新课程的展开。

其次是学生产生疑惑的地方。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答问题是教师的天职。针对学生的疑惑,我们教师应当学会化繁为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即通过问题的提出,把深奥复杂的知识梳理地更加有条理。例如《人分四等与文化趋同》这门课,教材涉及方面过多,学生不易掌握,甚至容易混淆。这时我便首先提出问题:“元朝的民族融合体现在哪些方面?”于是,学生在心里便有了一杆秤,开始围绕民族融合这个主题进行学习。通过接下来的讲课,便很自然地引出文化认同的命题,教材的学习也更为有章可循了。

最后是要在教学的重点处下功夫。常言道:打蛇要打七寸。教材每一章节的重点关乎着它的主题思想,针对重点提问题,就好比打蛇打到了七寸的位置了。例如,在讲解《隋的统一与大运河》这篇课文时,课程虽然包括“隋的统一”和“贯通南北的动脉大运河”这两大部分,然而,“贯通南北的动脉”这部分才是这堂课要教学的重点,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是这堂课的难点,而隋的统一包括隋朝建立、扩张等则不作为本课重点,应略讲,在课堂上不必过多纠缠。因此,我便针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设计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大运河自北向南共分为哪几段?它沟通了哪几大水系?另外,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客观評价一下大运河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提问,针对教学方向,体现了这堂课的重难点。只有不断根据重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并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智力只会才能收获启迪,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抓住重点,适时切入问题的核心,既突出了主题,又强化了重点,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果。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精巧的提问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我们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将问题的运用时常提上纲领,不断总结,使自己的提问策略更趋多样性和有效性,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中学)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初中历史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