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如刚
(天津海滨人民医院,天津 300280)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测骨折类型,该部位供血丰富,但是对于老年患者恢复较慢,骨折大都由于外界的外力引起,老年人随着年龄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是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最大危险因素。临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包括保守外固定和手术治疗,但是对于老年患者一般选手术治疗方式,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两种手术方式[1]。人工关节置换术是采用金属、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材料,根据人体关节的形态、构造及功能制成人工关节假体,通过外科技术植入人体内,代替患病关节功能,达到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2]。内固定术是用金属螺钉、钢板、髓内针、钢丝或骨板等物直接在断骨内或外面将断骨连接固定起来的手术,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因此,选择何种方式能够对患者起到最佳的疗效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收集我院10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比两种手术治疗效果,总结优缺点,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测确诊,且可以收集到患者完整的受伤原因,符合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诊断金标准;②患者年龄≥60岁;③符合手术治疗条件,并且患者为新鲜骨折,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④未患有其他骨科疾病,患者凝血功能正常;⑤研究符合伦理道德,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的肝肾心等重要器官衰竭性疾病;②不能耐受手术治疗患者;③意识障碍或精神系统疾病,无法配合研究者;④依从性差,或者拒绝参加研究者。
收集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将患者按照住院号排序后取随机数字分为内固定组和关节置换组,每组50例。关节置换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55~80岁,平均(64.15±1.30)岁,BMI指数为21~27 kg/m2,平均(25.31±0.40)kg/m2,摔伤骨折27例,交通事故骨折19例,碰撞骨折4例,骨折 Evens-Jensen分型:Ⅱ型34例、Ⅲ型16例。内固定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54~79岁,平均(65.02±1.35)岁,BMI指数为21~27 kg/m2,平均(25.27±0.44)kg/m2,摔伤骨折30例,交通事故骨折18例,碰撞骨折2例,骨折 Evens-Jensen分型:Ⅱ型36例,Ⅲ型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实施硬膜外麻醉。内固定组患者给予内固定治疗:对患肢进行持续牵引后利用C臂透视予以复位;在大腿外侧取切口,使用空心钻头打孔,由此将内固定主钉打入,调整主针前倾 10°~15°打入髓内钉,将插入手柄与交锁瞄准架固定,完成后缝合切口,术毕。关节置换组患者采用关节置换术:将切口做在患侧髋关节后外侧,并截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暴露髋臼,切除增生的髋臼缘及髋关节内增生的炎性滑膜组织。视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髋臼试模进行测试,合适后将髋臼模型调整,前倾 10°~15°,外展 35°~45°,将生物型髋臼假体置入并进行固定并进行缝合。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相同的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治疗效果评价[3]:①显效:髓关节活动能力无障碍且无疼痛;②有效:髓关节活动能力基本无障碍且疼痛感不明显;③无效:髓关节活动能力存在较大障碍且疼痛感明显。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骨密度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关节置换组5030(60.0)19(38.0)1(2.0)49(98.0)内固定组5027(54.0)17(34.0)6(12.0)44(88.0)χ2值3.840P值<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收骨密度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随访6个月后两组骨密度均升高,并且关节置换组的升高幅度大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t值P值关节置换组500.67±0.150.93±0.195.785<0.05内固定组500.68±0.160.81±0.183.897<0.05t值0.3223.242P值>0.05<0.05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关节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低于内固定组的1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组别例数伤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二次手术其他发生情况(%)关节置换组501(2.0)1(2.0)002(4.0)内固定组501(2.0)1(2.0)1(2.0)2(4.0)5(10.0)χ2值1.382P值>0.05
引发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因素有很多,其病发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精神状况均会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测骨折类型,该部位供血丰富,但是对于老年患者恢复较慢,骨折大都由于外界的外力引起,老年人随着年龄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是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最大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发会给患者带来较为明显的疼痛感,从而使得患者的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从而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4]。当前临床上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为牵引复位合并内固定术。在传统的治疗基础上,临床上提出了关节置换治疗,该方法能填压骨质,减少骨量流失,从而增强松质骨界面的承受力,使患者关节具备良好的抗压和抗旋转能力[5]。
本文通过收集我院100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对比分析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关节置换术治疗有效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8.0%,说明采用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整体有效率高于常规内固定术。治疗半年后采用关节置换术患者骨密度平均为(0.93±0.19)%,大于对照组的(0.81±0.18)%。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过程中对于并发症发生率的考虑也是综合治疗效果提高的内容之一,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患者的心态、身体承受以及医患关系均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也是进行医疗治疗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并发症发生率的研究可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低于对照组患者。由此可知,采用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所引发的并发症发生率不高于内固定术,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采用关节置换治疗,具有整体治疗有效率高、患者术后骨密度含量较高以及治疗方案具有一定安全性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