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晶
(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400)
儿童紫癜性肾炎又被称为过敏性紫癜,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血管自身免疫损伤,属于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患儿除局部出现紫癜,同时伴有腹痛、关节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症状,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儿童紫癜性肾炎可出现关节
肿痛、肾脏损伤[1]。近些年美国研究学者提出对于需要长期控制的疾病患者给予过渡期护理,促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发生、发展情况,并给予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从而提高患者自身疾病控制能力的一种护理干预方法。本次研究对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43例紫癜性肾炎患儿通过观察两组患儿自我管理调查表得分变化情况以及平均住院次数,从而论证过渡期护理模式在儿童紫癜性肾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43例紫癜性肾炎患儿按照是否应用过渡期护理模式将所有患儿均分为实验组(23例)与对照组(20例),实验组: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在6~12岁,平均年龄在(9.2±0.2)岁。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在5~13岁,平均年龄在(9.1±0.2)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43例紫癜性肾炎患儿均符合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排除患有沟通障碍的患儿。(2)排除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系统疾病患儿。(3)排除合并神经系统病变患儿。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会以及患儿直系家属同意,所有患儿家属均表示自愿参与本次实验,并能配合复查随访工作顺利开展。
1.3.1 对照组20例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建立患儿护理档案,并将患儿疾病相关诊疗资料、治疗方法详细记录在护理档案中,向患儿家属发放于儿童紫癜性肾炎相关基础知识宣传手册,促使患儿家属自行学习儿童紫癜性肾炎特殊护理知识。
1.3.2 实验组23例患儿给予过渡性护理模式,过渡性护理模式实施内容以及方法如下:(1)护理人员了解患儿相关病史以及各项临床检测指标,并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从而寻找儿童紫癜性肾炎发病诱因,在明确诱因的前提下提高患儿以及患儿家属诱因识别、处理能力,并嘱患儿以及患儿家属避免诱因发生。(2)对患儿以及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促使患儿家属与患儿共同学习儿童紫癜性肾炎相关基础知识,并采用发放影音视频资料以及临床模拟的方式,提高患儿以及患儿家属自我鉴定以及处理能力。(3)饮食干预:根据患儿个体情况制定饮食方案,保证患儿在发病期不摄入动物蛋白、刺激性饮食。康复后逐渐进食动植物蛋白,平衡膳食,并养成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4)患儿出现后建立上门随访以及电话随访机制,嘱患儿适当增加体育锻炼,与患儿以及患儿家属保持良性沟通,若发现患儿出现焦虑、躁动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4个月,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每日4周进行一次上门随访,护理干预4个月后通过发放儿童紫癜性肾炎自我管理调查表,从而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变化情况,自制儿童紫癜性肾炎自我管理调查表包括医嘱服药、症状观察、心理情况、生活作息等4项维度,各项维度25分,满分为100分。同时观察比较两组患儿随访期间再次发病平均入院次数。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系统分析相关数据;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平均入院次数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23例患儿随访期间平均入院次数为(1.21±0.21)次,对照组20例患儿平均入院次数为(2.26±1.26)次,实验组患儿随访期间平均入院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T=0.002,P<0.05.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儿童紫癜性肾炎自我管理调查表得分变换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患儿护理干预后儿童紫癜性肾炎自我管理调查表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儿童紫癜性肾炎自我管理调查表变化情况
紫癜性肾炎是在过敏性紫癜的基础上致使个体肾脏损伤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炎症,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治疗时间长,个体自我护理能力可直接影响个体预后。近些年临床研究发现由于紫癜性肾炎患儿以及患儿家属对该疾病相关基础知识了解程度低,患儿出院未能得到持续性护理,致使患儿病情反复,严重降低患儿生活质量[2]。过渡期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注重对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相关临床知识教育指导,通过向患儿以及患儿家属讲解紫癜性肾炎发生机制、饮食等相关内容,从而提高患儿以及患儿家属自主护理能力[3]。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儿护理干预后儿童紫癜性肾炎自我管理调查表得分为78.62±5.8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儿随访期间再次入院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于儿童紫癜性肾炎患儿给予过渡期护理对提高患儿自我护理能力,控制患儿病情发展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