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医院,重庆 404000)
胃肠道手术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但由于多种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胃肠道手术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从而引发其它并发症,其不仅会影响切口中的愈合时间,还会延长康复时间,不利于患者病情尽快康复。故实施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干预至较为重要。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观察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现汇报如下。
随机选取80例本院自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收治的行胃肠道手术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行胃肠道手术治疗标准,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40)。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6-56岁,平均年龄(41.5±10.5)岁;研究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7-57岁,平均年龄(42.3±10.9)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此次研究均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并全程参与。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排除药物禁忌证者;术后早期出院有禁忌证者。
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确诊病情后,均实施胃肠道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手术室护理干预:术前1天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向其讲解手术治疗措施、目的、相关注意事项,做好术前准备,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疏导负面心理及不良情绪,使其保持乐观心态接受手术,促使手术顺利开展。手术室护理: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制度要求对手术室的空气,物品,台面进行消毒,包括手术台、特殊感染区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切口护理:对手术区皮肤实施消毒,皮肤消毒面积不可超过切口22cm,切口区应用皮肤保护膜,切开腹腔后,保护好切口,预防感染。胃肠道切口应用保护垫实施保护,在腹膜缝合时更换干净器械并应用碘伏冲洗,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如患者腹部脂肪较多,可应用红外线灯对切口进行照射,每天1-2次,18min/次,预防周围脂肪出现液化现象[1]。
分析两组切口愈合效果、切口感染发生率。切口愈合效果标准根据《中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评价[2],其将切口愈合分为三个等级,即甲、乙、丙三个等级:切口愈合良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为甲级愈合;切口出现血肿、积液等症状,但切口没有化脓,整体愈合较差为乙级愈合;切口愈合极差,且出现化脓现象,需要实施引流术为丙级愈合。
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本次研究数据,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切口愈合效果、切口感染发生率),组间对比行 检验,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切口愈合效果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效果比较[n(%)]
研究组出现切口感染1例,切口感染发生率2.5%(1/40);对照组出现切口感染6例,切口感染发生率15%(6/40),组间对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3.914,P<0.05。
胃肠病、胃黏膜发炎等均属于临床多发病,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手术治疗。主要实施胃肠道手术治疗,其也是治疗此病症主要手段。但由于手术对腹腔产生刺激及损伤,术后患者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当胃肠功能出现紊乱,不仅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还会引发切口感染,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故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对提高切口愈合率、减少切口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手术室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护理针对性,将其应用于胃肠道手术患者中,通过术前护理,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使其明白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疏导负面心理,保障手术顺利开展;术中做好手术配合护理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对手术切口进行针对性护理,针对性对切口进行管理,进一步减少切口感染发生几率。本次研究显示,切口愈合效果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且切口感染发生率研究组2.5%、对照组15%,P<0.05。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减少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