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彩珍,朱 红,孙学萍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肝包虫又名肝棘球蚴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肝包虫病有两种类型,即由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单房性包虫病和由泡状棘球蚴引起的泡状包虫病,前者占85%。无论是哪种包虫病,外科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常见手术方法是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术后患者常出现疼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进而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而在临床研究中证明,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2]。为了进一步研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在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护理中的效果,我院选取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2例接受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总结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2例接受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先后就诊的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61例,男30例,女31例,年龄为37-81岁,平均年龄为(59.0±22.0);观察组:61例,男33例,女28例,年龄为35-80岁,平均年龄为(57.5±22.5);两组患者年龄、病情、性别等基本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给以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以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1)成立患者疼痛管理小组,护士长、护士作为主要成员,根据以往临床护理的工作流程、相关标准,制定疼痛护理质量评价表、疼痛干预措施等;(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积极为患者营造舒适、整洁的环境,并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给以足够的鼓励和安慰。(3)药物镇痛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早期使用镇痛药物的好处,同时在患者服务镇痛药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的用药效果,以及出现的不良效果,同时对患者的疼痛进行科学的评估;(4)非药物镇痛护理: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采取半坐位,以有效缓解疼痛;指导患者进行胸式呼吸,并结合患者的兴趣爱好等,采用音乐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
利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无痛:0分,轻微疼痛:1-3分;疼痛影响睡眠 :4-6分;剧痛:7-1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系数越高;从睡眠、精神状态、食欲三方面,分别在患者术后24h、48h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越好。
将本次研究中122例接受TACE治疗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并分别采用(±s)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并以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的形式,以t检验,判断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以P<0.05为有意义。
分别在术后24h、1周后,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进行评定(如下表1所示),对比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在术后24h、1周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
术后,分别睡眠、精神状态、食欲三方面,分别在患者术后24h、48h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如下表2所示)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临床上,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是治疗肝包虫疾病最有效的有段之一。但在术后患者极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疼痛等现象,尤其是疼痛可持续7d以上。临床医学在研究中,发现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引起患者的疼痛的主要机制是:患者在接受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治疗后,因创面大、创腔大、肝脏组织牵拉、周围组织牵拉等原因导致患者术后疼痛增加。
因此,对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护理尤为关键。结合以往的临床护理经验和医疗研究表明:对肝包虫内囊摘除治疗后,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感。所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术后各项生命体征,对患者的疼痛作出科学的、动态性评估,并根据不同时期患者的疼痛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性的干预护理措施[4]。为进一步研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在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护理中的效果,我院选取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2例接受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集束化护理干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给以常规护理的患者。
综上所述,对肝包虫患者在接受内囊摘除术治疗后,给以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有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感,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