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宁艳阳
本期嘉宾:
中欧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 蔡江南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 张怀琼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院长 黄煌
上海中医药大学法律教研室主任 张静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 刘华
上海应象中医门诊部中医师 顾志君
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高压氧科主任医师 薛连壁
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目前,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有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等多种形式,其中以院校教育为主。院校教育由政府主导、主办,有业界人士认为,统一的教学大纲、教科书,传播“统一的”“标准的”中医思想,会导致中医多元思想逐渐消退。相比之下,传统的师徒相授,虽然质量良莠不齐,但正是这种“不齐”却促进了中医人才的竞争,能够满足市场多层次的需要。
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实施,对于中医师承的教育方式做出新规定;2017年12月20日施行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也说明了“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参加医师资格考核和执业注册”的具体办法。一系列新规的出台引发了业内的广泛讨论,新规是为中医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还是会干扰今后的中医人才市场?近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办的“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上,业内人士围绕中医人才如何培养的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思考。
蔡江南:
中国人喜欢中医。一方面,有些人在工作、生活中经常感觉精力不足,西医各项检查指标都显示正常,但看了中医做了调理以后,身体确实会有好转。另一方面,尽管西医越发展越微观、能治疗的疾病越来越多,但有时只能解决对应的病症,整体健康改善还需要靠中医。
在中医需求越来越旺盛的当下,尤其是《中医药法》和系列配套文件生效之后,重新鉴定中医人才愈发重要。
张怀琼:
目前,临床上有3类中医人才,即百分之百根据西医指标诊断、根据西医理论用药的中医;既根据中医辨证又根据西医理论诊断用药的中医;完全不看西医理论、用中医理论诊断用药的中医。
我认为,中医人才应符合3个基本特点,即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要有高超的临床诊疗水平、要了解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理想的中医人才应分为基本/普及型人才和中医大家。基本/普及型中医,无论在医院或者诊所都能看病,有中医理论基础,掌握中医药处方和非药物疗法,能让病人信服。中医大家,除了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外,还应掌握中医药研发能力、教育或临床代教能力等。
张静:
中医人才的界定,有3种说法。
《中医药法》对中医人才做了规定,即中医人才是经过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和中西医结合教育,具备了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的专业人员。这是法律给定的底线。
狭义范畴的中医人才是指,在中医领域出类拔萃的中医专业人员,能够用中医手段来治疗普通病症、疑难杂症,能够治疗一些西医可能还没办法治疗或者西医已经宣布“死刑”的疾病,能够用一些草药或是手法治疗西医必须用极具副作用的化学药物或者是手术才能治好的疾病。
广义范畴的中医人才是指,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中医复合型人才,在中医医疗、保健、科研之外,还应涉足中医产业、中药和中医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互联网+中医药信息服务、中医药卫生经济管理等方面。另外,中医药法律人才也非常紧缺。
黄煌:
我认为,当前最急需的并不是高明的理论家、国医大师或者领军人物,而是大量接地气的基层中医人才。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中医已经进入大众化时期,绝大多数居民对中医药都有需求。国家也提出,力争到2020年,实现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以及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按照国家在册的乡镇卫生院来推算,需要配备66万中医人员,而现在的中医人员只有45万。可见,基层中医人才还远远不够。
张怀琼:
中医人才的成长模式主要包括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院校教育自古就有,比如唐代的太医署、宋代的太医局。师承教育包括师传、家传、私塾等。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各有利弊。
院校教育的优势在于:因为培养过程可控,所以培养的中医师质量一致、稳定;人才培养具有规模性,可以批量培养大量中医师,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可以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即使中医不把这些作为最终追求目标,但是也要了解这些知识;为中医药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师承教育的优势有:符合中医个性化的特点;中医理论基础扎实,因为师承中的老师一般都有着相当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可以原汁原味地学习中医;中医临床实践多。
院校教育的弊端表现在:现在的中医院校老师多是照本宣科,部分人更是在院校毕业以后就直接做了讲师,缺乏中医教育的认知规律,对于中医的认识相对浅薄;中医教育太过规范,缺乏个性化;学生在背处方、背中药功效的过程中,缺少长期临床用药的体会;教育内容过多,学生消化起来负担较重。
师承教育弊端则包括:培养不了那么多的人才;师承质量难以保证,尽管好的老师通常能教出好的学生,但是无法保证都是好的老师;相对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应对复杂的临床需求;难以实现中医药创新发展;跟师学习往往导致一些流派、门派之见。
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中医人才培养应该是精英化、长学制、早临床、多实践、多学科,同时应避免批量化生产的弊端。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补充,但要谨防鱼龙混杂。
刘华:
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两种模式,各有所长。但是要靠一个老师传授学生很多的知识,可能并不容易延续。我认为,不论是中医教育还是其他教育都应该以院校教育为主,因为只有在学校里面才能接受最基本的、全科的、通科的教育。而且现在的教学体制有一套完备的考核制度,可以让每个学生至少达到基本水准。院校教育毕业以后,可以再接受师承教育,个性化的东西在个人成熟以后才更有意义。
蔡江南:
院校教育由政府主导、主办,由此导致中医知识传播渠道比较单一;统一的教学大纲、教科书,传播“统一的”“标准的”中医思想,导致中医多元思想逐渐消退。相比之下,传统的师徒相授,虽然质量良莠不齐,但正是这种“不齐”却促进了中医人才间的竞争,也能够满足市场多层次的需要。
中医很强调平衡,什么东西都是过犹不及,中医人才教育也应该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科班教育”和“民间师承”的方式应该分别起到什么作用?未来的整合医学如何更好地融合中西医思想和方法?这些都涉及医学教育的改革,不仅是中医的教育改革,还包括西医的教育改革。
张怀琼
黄煌
张静
张怀琼:
接连出台的新规给中医人才准入带来了突破性的政策改变。原先要做中医师,程序是“上中医院校——参加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中医医师执业资格——成为中医师”;对于没经过院校教育的确有专长人员,程序是“通过考核——取得参加国家资格考试的资格——参加国家资格考试——取得中医医师执业资格——成为中医师”。
现在法律法规突破了,长期跟师学习或是长期临床实践确有专长的人员,通过考核就可以取得中医医师执业资格。这为“民间中医”开通了一条道路,但是接下来怎么考核、怎么管理,都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顾志君:
一名好的中医医师,接诊就像处理一个案件,分析完了后要判案,最后还要将疾病关进监狱,中医就是刑警、法官、监狱长的三合一,这对中医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以前的中医师承可能不进学堂,但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学生要一直跟着老师,吃在老师家里,住在老师家里。尽管今后师承人员也可以成为中医师、开办中医诊所,但是让一名低学历、和医学毫无关系的人去当中医医师,还是值得商榷。因此,我认为,师承的要求应该比院校更加严格。
另外,如果基础知识不打牢的话,遇到复杂一点的疾病很容易出现漏诊误诊。举个例子,前几天我在诊所出门诊,有位病人自述头晕,想让我给扎针。但我一看不对,病人瞳孔反应不好,再仔细一问病史,赶紧将他转诊到大医院。到了医院,竟然发现是脑溢血的前期反应。如果基础知识没打好,按照病人要求扎了针,很可能会贻误病情。
刘华:
中医师承人员合法执业、开业放开了,虽然“宽进”了,但一定要“严出”。
刘华
顾志君
薛连壁
黄煌:
针对目前基层中医人才短缺的现状,我建议大家多学一点经方。当然,经方只是入门的手段,进门以后,要“登堂入室”,那就要看个人的悟性。
在对基层中医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我不提倡高精专,而是要短平快,培训时间要短、培训内容要实用、培训后要上手快见效快。
薛连壁:
中医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不拘一格。在中医学习中最困苦的是刚接触的前3年,重点在于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阴阳五行等基础理论。建议开办中医学院的附属中学,让学生从小就积淀儒家的中华基础文化,把中医文化教育功底先打好,然后再到高等院校进一步学中医。
学院培养是应该坚持的一种方式,以学院培养为基础,学生拿到基本的知识水平后再拜师,跟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培养一样,这也是师承。
此外,中医和西医不要对立起来,只要学深了、学透了,中西医才能更好地结合。
顾志君:
我的中医学习经历就是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的成果,既有师承的,也有学校的,还有自学的。我认为,无论是院校教育还是师承,都应该注重早进临床。早进临床可以帮人树立信心。在中医院校学习的时候,有些老师特别是西医的生理和病理老师对中医有些不屑,他们认为生理病理切片做出来才清楚;到临床上后,能够体会到中医讲究实效,在某些方面的治疗效果也非常突出。另外,临床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刘华:
在中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常常拿出来讨论。我认为,虽然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的认识不一样,但是可以结合中医西医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来处理疾病。有时候跨界是一件碰撞的事情,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个问题,可以看得更全面,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实际上对医生来讲都是武器,就看个人有没有这样的悟性。
张静:
要培养好中医人才,首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院校与师承相配套。院校学习和师承教育不要非得分出哪个为主哪个为辅,而要有机结合。比如院校的学生到中医医院或者是中医门诊跟师实习后,对中医理论的掌握和应用才能更好。
此外,要以培养中医思维为重点,教会学生用中医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并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当然师资质量一定要保证。现在的中医医院里,有些中医医生虽然挂着中医的名,但其实行的是西医的事,这将影响到一些年轻学生用中医手段治疗疾病的积极性,必须通过顶层设计来解决。
同时,要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给人才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要个性化的培养、多元化的评价,不是非要出什么论文才能成为中医。要给中医时间,要允许大器晚成。要营造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氛围,同时更要注重尊重人才、保护人才。
一个国医大师曾经说过,他对中医现状很担忧,但当大家问他有什么办法时,他却说“中医自有后来人”。中医有它的生命力,当然会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