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教学效果方法的探索

2018-09-13 07:27王亚伟
职业·中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基础美术教学方法

王亚伟

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审美特征,感受艺术美和自然美,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综合素养,提高文化品位。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美术类型中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的佳作,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艺术表现、发展演变进程等多角度赏析,进而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及应用美术的基础知识,熟悉美术基本审美特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与人文内涵,感受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获得身心愉悦与欣赏经验,丰富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拓展审美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如何提高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在笔者学校开设已有三年多的時间,我们在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也在思考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方向,各系部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之间相互探讨教学方法。我们不断探索和前行,使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能够很好与其系部特色专业相结合,但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以下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生的美术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之前很少有机会能正规地接触美术,美术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公共艺术(美术)课程中,美术历史及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学生会认为这门课只是简单地画一些画、看看图片,与学习的技能毫无关系,因此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还会睡觉、玩手机游戏。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仅依靠强制的课堂纪律管理学生、强迫学生听课,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中来。如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会严重影响学生相关美术素质的培养,甚至会影响到课程的实施进度。同时也会影响到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毕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基础。

2.教师教学方式和过程单一

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教学方法单一,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还不适应当前学生的特点,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听,很少有主动进行实践的,更谈不上有创新意识。教师教学时只是简单地播放幻灯片,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课堂效果不明显。其次,教材提供的参考文献较少,课件制作只是简单引用了一些读物和资料,不能详细解读一些艺术历史性的特点和能代表当时阶段艺术设计的理念等。

3.教材设置单元模块不够清晰

现阶段使用的教材包括了基础模块与拓展模块这两大模块,目的是力求简单、实用、生动、鲜活、贴切。基础模块单一地为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内容相连接和呼应,拓展模块单一地是对美术学习后的一种拓展延伸,简单强调与学生生活经验和专业学习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基础模块与拓展模块之间的相互应用较少。在讲述基础模块时,往往教师会采用单一课件和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样,在拓展模块课程实施中,也产生了与现阶段学生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不融合等问题,使学生简单地认为从基础模块中提取一些艺术手段完全可以放置到拓展模块中的制作方法中去。这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1.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结合,丰富的视频资料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适当把名画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思维。

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平等的关系对待学生。多与学生交心,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办法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期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因此,部分学生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这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和蔼可亲、平等待人的。过分地严厉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感,减少学习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兴趣,对课程产生抵触情绪。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揭示问题的答案,驱使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教师要给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在小组内、班上与同学、教师一起互评互议,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登台讲解等,以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同时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第三单元《中国美术赏析中》第三节《建筑类别》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播放《故宫100》的纪录片。该片采用动画模拟形式,大胆地运用了多种视觉艺术表现手段,让布满岁月痕迹的紫禁城焕发新的魅力,通过“看得见”的空间转换,将“看不见的”中国建筑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加以演绎,会使学生更有兴趣地欣赏、学习该节课的知识难点与重点。

教师还要带动学生认识到,美术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从高大的建筑到生活用品外形设计,方方面面都体现着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个特点。启发学生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些平常被忽视的物体,在平凡中寻求美的感受。让学生们观察大街上形形色色的广告牌、商店字号等,用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们充分认识美术的重要作用和社会价值,激发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丰富教学方法和过程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合理安排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与相互转换能很好地完善这门课程的教学。

情境式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有独特的启发作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适应能力。在第一节《平面表现》课堂中,对法国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教师通过有关的影视资料对故事进行描述,安排学生模拟《拾穗者》中各个人物的姿态,表演给其他学生观看。这样情境会更加鲜明,比单纯的一张画所表现出的寓意要形象得多。这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快速思考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含义,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活动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同时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共同完成教学。

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性地运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合理安排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立体构成教学中,笔者采用一体化教學方式让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只要掌握其中的技巧就能制作出立体构成作品,表现出深度和层次感,从而体会到立体构成艺术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创造艺术的能力。

3.清晰连接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

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美术基础模块基本概括了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艺术等,内容较多,但无法与现阶段职业院校学生所学专业相融合,也间接使学生误认为美术的基础模块只是简单绘画与制作而已。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觉得应该从美术基础模块的设计思路着手进行调整。

首先从美术基础的关键词与基本原理解读入手,避免过度的理论和系统讲授,重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图像、视频与示范等视觉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设计出实操练习“作品观摩一互动讨论一临摹消化一总结评价”、鉴赏练习“作品观摩一互动讨论一个性化点评一撰写欣赏评论”两个设计思路,即手绘能力训练、审美能力训练两个课程过程。

明确专业对课程的实际需求,确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把基础模块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内容制作成电子相册,发送到班级微信群中,方便学生学习。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建立该课程的基础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把知识点和技能点制作成微课,并在平台上设置其相关的拓展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性地了解基础模块相关知识,然后运用到拓展模块制作应用中去,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拓展模块的教学过程其实与学生所学专业是紧密结合的。例如第五单元产品设计中,可以让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设计开瓶器。学生设计出各种形状的开瓶器,选择合适的钢板,然后划线,最后在钳工工作站做出作品。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还促进了他们钳工技能的进步。设计开瓶器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绘图,然后用线切割进行加工,这可以促进学生对机械绘图和特种加工方式的学习。3D打印专业的学生可以把设计好的开瓶器进行绘图,然后打印出来。还可以定期举行校级艺术作品创意大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小结

笔者把以上措施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美术相关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在进行教学方法探索的同时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教师制作微课、课件的水平显著提高。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学习态度与以往是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基础美术教学方法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创意美术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五抓五促”夯基础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