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蒙蒙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重点是研究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出发归纳出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与六大素养,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是指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中,逐渐习得的有利于适应社会终身发展的综合能力及关键品格,并概括出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内涵特征
1997年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权威组织对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學校越来越重视在教育中融入学生核心素养,有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并建立了课程体系。我国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于2014年3月,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提出9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随后,2016年9月13日,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因此可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全球来看,顺应了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从我国来看,是实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而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又离不开具体的学科,所以研究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内涵
(一)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化成学科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我们既要了解核心素养也要了解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确立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为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如下表:
(二)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相应学段和相应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即为在小学中高学段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而逐渐养成适应社会、终身发展的综合能力及关键品格,举例如下。
其中上表所示的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大多对应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方面,它包括两大素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而这两大素养被具体细化为六个基本要点: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除此之外,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与自主发展两方面中的四大素养,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十二个基本要点。笔者认为,他们在教学中呼应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而受限于学科名称的缘故,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社会常识及规则的学习,忽视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只有将知识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解决不可测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学生才是真正形成了核心素养。所以笔者认为,与其他学科不同,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应以文化基础为抓手,自主发展为途径,最后落实到社会参与。
二、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1.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的综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之一,是社会和自然学科相关内容的有机结合。首先,课程内容涉及历史与文化、地理与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道德及其习惯的形成,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不仅多层面、多角度去探索,还要结合生活实际及教学知识为综合创造利于其学习的环境。其次,品德与社会课程里看似简单的内容里,对应着不只一种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北师版),“现代工业
产品的诞生”一课中,一方面需要学生知道科技进步促进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学生辩证地看待科技作为一把双刃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素养。因此,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
2.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的实践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其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将形成的良好的道德品质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例如: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北师版), 第二单元“伟大的普通一兵”的学习时,本课的知识素养了解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光辉事迹,学生们都能完成。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真心学习雷锋的高尚人格和精神,完成知识素养向实践素养的转化。
3.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的开放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根据课程要求及学生发展需要,有弹性地从课内向课外,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接收典型的社会生活事件。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的核心素养并不局限于课堂,它要求学生立足课堂,走向社会,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例如,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北师版)中的“为平凡感动”一课,学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供除课本之外的典型案例,达到培养学生在小事上为别人着想的素养。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核心素养是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综合能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而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是项长远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学者们有更系统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胜庆.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于育人价值[J].地理教育,2015,(4).
[2]朱开群.“深度学习”观映照下的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0).
[3]牛超,刘玉振.试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5,(16).